莫言:我所有的作品,都无法与鲁迅先生一篇《阿Q正传》相比_的人_鲁迅先生_自己的

作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

1985年莫言发表《透明的红萝卜》后正式成名,次年《红高粱》的出版更是引起了文坛不小的轰动,随后《红高粱》被改编为多部影视作品,无一例外地赢得了一片掌声。

之后莫言的《丰乳肥臀》《蛙》等作品成功将他送进了诺贝尔的视野,获得此等殊荣后莫言也接到了许多采访。

有人提及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家鲁迅先生,问莫言对其作品有何观点,不料莫言却说他所有的作品,都无法与鲁迅先生一篇《阿Q正传》相比。

莫言的这句话其实很容易理解,鲁迅先生身处时代巨变的洪流当中,有着超脱常人的眼光与格局。

他笔下的文章致力于揭露黑暗,针砭时弊,唤醒国人沉睡的灵魂。作为其代表作品的《阿Q正传》,更是能够将国民的劣根性与社会的阴暗面揭示得一览无余。

深入骨髓的奴隶性

毫无疑问,阿Q是整部小说的主人公,他没有自己的名字,家中一贫如洗,只能靠给人做短工过活。

相比起长工、月工或者其他雇农,阿Q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或农具,工作时间久且薪资十分微薄,是生活最困难,地位最低下的劳动者。

面对这样的生活,阿Q自己少有什么评论发表,但是一个老者曾夸赞他:阿Q真能做。

听到这种话的阿Q立刻洋洋得意,为自己能得到这样的夸赞而自豪,这是他深刻在骨血里的奴隶性,他从未想过服务于地主的生活是不公平的。

展开全文

阿Q地位低下且生活穷酸的现状很难改变,但是他又拿不出更好的办法,所以逐渐开始自我安慰,也就是广为人诟病的“精神胜利法”。

在被人抓住辫子,按到墙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之后,阿Q是这样自欺欺人的:“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世界真不像样。”

他把殴打他的人想象成自己的儿子,这样自己在地位上好像就要高出许多来,儿子殴打父亲无疑是不孝不敬,身为被害者的自己似乎也没那么无能。获得了这样的心理暗示之后,阿Q立刻将那些屈辱遗忘,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他致力于从奴隶生活中寻找一点点“幸福”,好让自己陶醉在编织出来的假象中。他在被别人欺负之后,反而抬起手来也打了自己两巴掌,他把自己当作殴打别人的人,而被打的则是另一个自己,用精神上的胜利来消解肉体上的疼痛。

阿Q的奴隶性还体现在他的欺软怕硬,他同未庄的闲人们打架,是知道自己处在弱势地位的,所以即使打输了也正常。

而在第三章中阿Q是和平时看不太上眼的王胡子打架,此时阿Q认为自己是处在强势地位的人,然而他依旧打输了。

这种情况下的战败对于阿Q来说就成为了生平第一件屈辱的事,他心里的阶级秩序被打乱,一时间还不太能适应这件事。

他无所适从地站了一会儿,心中有气却无从发泄,转而看见了从静修庵走过来的小尼姑,于是上前去摸人家新剃的头皮。

这是个很有标志性的动作,阿Q心里对自己的奴隶地位非常清晰,而且是认同的。他不会反抗未庄的闲人,受气了就去找地位上平起平坐的其他人找茬,到了最后,却要依靠欺负一个小尼姑来宣泄内心的苦闷。

藏于表皮下的劣根性

阿Q欺软怕硬的这种劣根性正是鲁迅先生着重批判的,他曾经在其他文章中写过:“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这不只是偶然出现的情况,而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很多人的常态。

阿Q所表现出来的国民劣根性是非常全面的,他虚伪、麻木、卑怯,一切都以自己的私欲为中心。

阿Q是没有姓氏的,对于中国这样有着古老传统的国家而言,没有姓氏也就意味着他不过是一株无根之木,与任何人都没有任何血缘上的关联。

阿Q所在未庄最有钱势的一户人家姓赵,阿Q在喝多了之后曾说他也要姓赵,不料却被赵老太爷得知,他将阿Q叫过去狠狠训斥:你怎么会姓赵!你不配姓赵!由此可见在当时,一户人家发达了之后,连带着他们的姓氏也跟着“尊贵”了起来,是不能够随便效仿的。

这些有势力的人可以随意主宰别人的想法,阿Q被斥责后丝毫不敢出言顶撞,他捂着被打肿的一侧脸颊,讪讪地离开。

外人得知阿Q被打的原委,只觉得他的行为太荒唐,就算他真的姓赵,也不能轻易地胡说,冒犯到赵老太爷只能是他自己招打。

那些看热闹的人与阿Q、赵老太爷一样的愚昧而封建。当阿Q被人嘲笑穷酸时,经常用来反驳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先前,要比你阔的多啦。言下之意他明白自己现在处境艰难,只能靠提起过去可能有过的辉煌来安慰自己,弥补心理上的平衡。

显然鲁迅先生内心对于这种自欺欺人的心理是非常鄙夷的,他认为国人总是不肯直面自己的窘迫,每当有人揭开他的伤疤时,要么怒目而视,要么就从其他方面为自己找安慰。如文中的阿Q,他对癞疮疤一词就非常地忌讳。

不仅仅是癞疮疤三个字,与之相关的光亮、灯烛等字词都成为了阿Q听不得的话,他在前几章同人打架的原因也多半出于此。

有缺点但是不允许别人议论,并且想把所有与之相关的概念都封杀掉,这正是封建时代里统治者阶级的特权。

但是阿Q只是一个地位卑下的雇农,他在环境的影响下竟也不知不觉沾染了这种“贵族”习气,或许这是鲁迅先生从侧面讽刺那些看起来高高在上的贵族们,他们的内心并非多么高尚,剥开来仍旧是最本质的“阿Q精神”。

国民启蒙的艰难性

鲁迅先生做文章的目的一直十分明确,就是能够借此激发国人反抗心理,启蒙知识分子,让新一代的年轻人为挽救国家而努力。

但是这个过程是无比艰难的,当时中国被迫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外来文化冲击。

然而知识分子们面对这些文化并不是站在同一战线上,当时的文学大家们面对究竟如何启蒙国人,新一代知识分子该做什么等问题都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能力的一部分人去到国外留学,归来会被人嘲笑“洋鬼子”,而这些留学者同样看不起坚持本土文化的人。

就连最初一起创办《新青年》的这部分人,因为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主张最后都分崩离析,鲁迅先生内心深处的寂寞感更是自不必说。

他在报纸上或者文章里对许多人进行嘲讽,或许也是希望大家探索出一条能够齐心协力的道路。

在《阿Q正传》这本书的序中,鲁迅先生把胡适和林纾两人放在一起进行了讽刺,前者是新文化的主张者,后者则是持反对态度的人。所以《阿Q正传》并不仅仅在于批判国民,它更深层的意义是启蒙民智。

小说当中的赵老太爷之所以地位尊贵,是因为他有一定的知识,民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去过几天洋学堂的人回来就可以做大官了。

国内土生土长的读书人,若是考中了举人秀才,同样可以一步登天,而这两种人都成为了对阿Q进行精神虐杀的人。

同时“假洋鬼子”和本土秀才之间的争端在小说中也有多次影射,小说中在后面写到革命要来了,这促使两种知识分子结合起来。

赵秀才听说了革命党已经进城,立刻将辫子盘在头顶上去找“假洋鬼子”商量,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应当参与这次革命。

两人聊得非常投机,他们之间以往的嫌隙也消散了,成了相约一起去革命的同志。然而他们所谓的革命就是砸烂了一块写着“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顺手拿走了观音娘娘座前的一个宣德炉而已。

鲁迅先生这段描写无疑在讽刺那些打着革命旗号,却只会从中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利的人。

他们根本不敢有什么实质性的动作,心中放在第一位的是如何保全自己。同时也说明革命不仅仅是简单的武力斗争,而是要让人们的思想彻底改变。

结语

阿Q这个形象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与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的鞭辟入里是脱不开关系的。

正是因为鲁迅先生不惮于将最屈辱、最丑恶的一面揭露开来给人看,才能够对世人有所警醒,不必再用“精神胜利法”来掩饰和欺瞒自己。

辛亥革命固然不是一场彻底的革命,但它同样不可或缺。它让诸多如鲁迅先生一般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也看到了尚有欠缺的地方,才能够在未来不断探索,为人们找寻出最正确的道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