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过年、织布、种地?答案藏在这些百万网友追更的视频里_蓑衣_视频_腊肉

古人如何过年、织布、种地?答案藏在这些百万网友追更的视频里

蓝天白云下,湖南湘西的农田,一个男人正在割树皮、在河边冲洗晾晒,又打成细密的条丝,用手一点点编织……去年这一制作蓑衣的画面被记录进抖音,吸引了超过4000万人观看。

视频中的人叫彭南科,今年47岁,他曾走出湘西大山到城市里工作,做过白领,当过媒体的高级摄影师在新闻现场奔波,最终又决定回到家乡。

他研究过抖音,发现精致的非遗乡村内容在这个平台很受欢迎,而这刚好也是自己感兴趣的方向。2022年5月,他开设了抖音账号@彭南科,让石磨、曲猿犁、碓臼等传统农具像蓑衣一样在短视频中复活,很快聚集了一大批对传统非遗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这些物品的手工制作一点也不简单,他经常花上一周时间反复试炼,但失败还是家常便饭。他只能四处寻访老师傅,安徽,湖北,这些地方都去过,开车在路上经常要一天一夜。

农历新年就要到了,他也按照湘西的风俗,做腊肉,打糍粑,记录乡村非遗春节民俗成了他这个年最有仪式感的事儿。

彭南科的抖音主页

在村子边缘,拍出非遗古风“大片”

离过年没剩几天了,刚从外地出差回来的彭南科赶紧把发酵好的小曲酒放到容器里,开始蒸馏。这已经是小曲酒制作的最后一步,春节阖家团圆之时,他就能尝到自己亲手酿造的二锅头。最终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只是一条几分钟的视频,但它的制作和准备从半年多以前就已经开始。

彭南科先是到家附近的酒厂,小作坊找老师傅,一家一家求教,等到流程掌握个差不多了,他们开始种高粱,浇水施肥,收割晾晒,终于进入酒的制作环节,泡、蒸、加料,发酵等等。

对一个从没做过的人来讲,中间可能出错的环节可太多了,随时可能卡住。而工艺流程更为复杂的大曲酒,只能等到年后再慢慢摸索。

展开全文

年味渐浓,除了酿酒,彭南科也开始杀猪做腊肉,打糍粑。这是村子里迎接新年的传统,过程也算不上简单,但对这个团队来讲,跟以往的视频内容相比,它简直像在“放松”。

彭南科的最新抖音视频记录了家乡杀年猪的场景

拍摄的“基地”在村子边缘,是彭南科自建的一栋房子,他和伙伴们平时吃住都在里面。附近是大片的田地,门口养着几十只鸭子、鸡,还有条狗。从村子到这里没法开车,走路要十几分钟才到,团队里的年轻人田顺把它称为“世外桃源”,他喜欢听鸭子叫的声音,觉得很放松。

每天睡醒后,他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有时候是学习非遗用品的制作,彭南科做织布尝试穿线花了好几天,田顺也在一旁跟着练习。有时候是边做边拍,辛苦了一上午,中午打开视频一看,如果不是想象中那感觉,立马决定推倒重来。

虽然辛苦,但大家却干劲十足,很多非遗农具,24岁的田顺见都没见过,觉得新奇得很。在这样的精心创作下,他们做出来了不少高质量的视频,即便只更新了20多条视频,但抖音的粉丝还是蹭蹭往上涨,很快突破了70万,聚集了一大批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网友。

他们夸赞视频的精美和非遗文化的价值,回忆儿时戴着蓑衣躲雨的经历,还有人留言,如果孩子问“孤舟蓑笠翁”的蓑笠是什么,她不必再说就是古代的雨衣,彭南科的视频就是最好的解释,孩子脑中立刻就会有画面。

彭南科抖音发布的织布视频

被催更是常有的事儿,有个粉丝说,她们一家四口都喜欢看这些视频,每次一更新,她们就投屏到电视上,搬个小板凳坐着一起看。

村里人也觉得他们在做有意义的事,有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家,平时没事儿就走个十几分钟来到小屋里坐着看他们拍摄,有时候还会帮忙提一些修改意见。也因此,彭南科拍摄需要什么道具,比如斗笠,玉米,便也有村民主动送来。

走出大山,回到大山

湘西是土家族聚集地,村子里的大多房子直到现在都是木质的三角楼。人们生活简单,种橘子、水稻,打茶叶,逢年过节杀猪做腊肉。彭南科曾戴着蓑衣去看田、放牛,和小伙伴们一起拿着篓子去抓泥鳅,抓上来了却不知道怎么吃,只好跑去请爷爷。

这些儿时记忆里的用具,现在都出现在了他的视频里。小时候他就喜欢做手工,家里来了木匠装房子,彭南科把斧头锯子借过来,做了一个小的轴承木板车。没有玩具,他就拿两三节电池拼起来,电线一接,灯泡就亮了。

长大后,彭南科考上中专,后来离开大山去县里教育局工作。安稳的工作干了没几年,他决定北漂,去一家公司做拍摄有关的工作。

摄影也是彭南科从小就迷恋的东西,隔壁的邻居是干照相工作的,从七八岁开始,彭南科就隔三差五往他家跑,跟着一块看,时不时摸一摸机器。借朋友的钱,自己攒钱,还出去打工,终于在读中专时买了人生中第一台相机,同学们的合影、毕业照,都是他来拍。

父母和妻子都不愿意去北京,彭南科自己一个人在那里打拼,时常会想家。后来,人民网湖南频道需要一名摄影记者,既能回到湖南又能继续拿相机,彭南科果断选择了回去。

彭南科和家人在一起

那几年,他跑了很多现场,拍了不少有价值的照片,他最喜欢新闻性比较强的画面,比如美国跳伞运动员来挑战穿越张家界天门洞。也正是这样的工作经历,让他现在拍摄的短视频,无论从构图、色彩,还是内容质量上,都更精致讲究。

但到了2014年,他又开始了“折腾”,打算从长沙回到老家村子里去创业。他要盖房建猪场,把当地的腊肉做成品牌,销往全国。家人们都不同意,觉得别人都在去城里发展,给家里争光,为什么他好好的工作不要,偏要回农村干一件风险不小的事情?

彭南科不这么觉得。小时候乡亲们熏制腊肉的场景是他记忆里最美好的画面之一,他认为村里产的腊肉不比云南、四川等地的差,只是当地没有品牌的概念,也不懂得往外销售。创业成功的话,他就能改变更多人的生活,为家乡做点事情。

借钱,贷款,开厂子,做电商,彭南科忙得不可开交。他不愿再回忆当时的辛苦和曲折,好在后来业务渐渐稳定了下来,公司现在有七八十人,绝大部分都是当地的,把腊肉卖出去的同时,也帮助家乡人解决了一些就业的难题。

彭南科的家乡

向非遗老师傅取“真经”

彭南科一开始决定拍短视频,是为了带动产业的发展。公司业务渐渐稳定,他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时间,就在2022年年初的时候开了抖音账号,多番进行尝试。

找年轻达人录搞笑段子,拍自己和父母的日常生活,这些方向他都努力过,但没什么起色,有些视频甚至做好了,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感觉,连发都没有发。

碰壁的这小半年,彭南科也一直在观察和研究抖音,他发现精致的非遗乡村内容在这个平台很受欢迎,而这刚好也是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他又开始了尝试,先拍了两期跟自己生活贴近的物品的手工制作:菜籽油是从小吃到大的,蓑衣也没少戴。

这些内容并不好做,尤其是蓑衣,摸是经常摸,但全家没有一个人知道该怎么生产。彭南科先是在网上查了好几天资料,看了大量制作教程,觉得还是不够。他在网上下单了一件旧的蓑衣回来,把它拆掉再尝试接回去,反反复复研磨,又过了一个星期终于做成功了。

拍摄时的彭南科

这期视频很快在抖音上引来了大量用户的好评,点赞量超过百万,也让彭南科进一步确定了自己的大方向:要跟文化传承相关。

石磨、曲猿犁、碓臼……之后的这些非遗用具,都比蓑衣还难做得多。光靠自己学习已经完全不够,有时候做了几天都卡在一个环节。比如制墨那一期,前面还比较顺利,到了最后要成型的关头,怎么也成不了。

他只好四处寻访名师,懂这些的师傅已经十分稀少,很多都已经六七十岁了。在网上搜到联系方式后,彭南科就给他们打电话,有些师傅很热情,听到还有后辈对这些感兴趣,爽快就答应了。有些人就很难理解他们到底想做什么,需要彭南科反复游说,甚至最后上了门都还是拒绝。

联系上之后,彭南科就和同事立马出发,湖北、安徽他们都去过,远的地方开车要几十个小时,通宵都在开车,饿了就随便买点大饼和鸡蛋垫一垫。

跟师傅学习上半天,有时候很管用,制墨不成功是因为自己的模具太四四方方了,而有经验的工匠会弄一个轻微的倾斜角度。有时候还是很困难,田顺记得,做铧口那次,师傅请上门了两三回,花了六七个夜晚才弄成。

彭南科抖音合集

“至少有五回都想放弃不做了”,彭南科笑着说,如果只是为了带动产业卖货,自己不用非走这么艰难的一条路。读者们的肯定,自己对这些内容的热爱,都在推着他往前走。

春节年前的这几天,彭南科专程跑到北京,跟几个电影学院毕业的大学生聊了聊。他觉得,乡村是很美好的,但随手拍的风格很难适应现在的审美,需要一些更精心的设计和制作才能吸引人,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新的一年,彭南科打算继续扩充团队,把文化传播这件事认真做下去。

文/李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