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随笔:回顾那些2022年的新能源车......_汽车_自己的_的人

2022年我试过的新能源车,我可以给我他们找到一些规律。从外形设计上说:分体式大灯、贯穿式尾灯、隐藏门把手缺一不可;车内配置更卷,智能座舱是必须的,语义交互没有车不会,多屏联动、女王座、双层夹胶玻璃、热泵空调这些都是基操;新车的空间配置那齐刷刷的都是第二排独立座椅、第三排非常宽裕;最夸张的是性能,能说得上话的新车都是4秒级加速、纯电平台打造、L3级辅助驾驶、激光雷达,续航同级最优......

有没有人发现,主流的新能源车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发展,我甚至都能想象出那个终极体的最后模样。这是不是太可怕了......

在过去的一年,几乎每台智能车都会跟“8155”挂钩,更极端的智能车型会在2022年先炒出“8295”的概念。我们在做车型评价的时候也会困惑,大家的供应商都如出一辙,后面会不会真的像现在的智能手机市场,摄像头一样、屏幕一样、芯片一样,样子也都差不多,我还真不希望汽车变成那个样子。

昨天有个朋友问我:“2022年你试过的这么多新能源车里边,最好的是哪一台?”

我想了一分钟,不是在想答案。而是在考虑对方是否能很轻松的接受我心里早有的那个答案。

“凯迪拉克锐歌”,我说。

“2022年新能源车那么多,你就选了一台这?”,他一脸嫌弃,接着又说“看来你就喜欢长短板都非常鲜明的车”。

没错啊,这就是我。

我一直认为汽车应该是多元化的,让不同的人拥有满足自己需求不同种类的汽车,这样才能产生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何为文化呢?我觉得是由传统汽车的多样性产生出来的。

原来我们看TOP GEAR,不夸张的说现在我很多拍摄手法都参照了TOP GEAR的套路。后来我们看F1,看达喀尔拉力赛,看WRC,还有一少部分人看勒芒。这些不同种类的汽车赛事都在影响着我们对汽车的认知,以至于身边的人对不同类型的汽车有着自己的向往。

从小到大内心的DreamCar可能会变,随着对汽车的认知和现实情况,每个年龄段都会有自己喜欢的汽车,也更愿意去了解公路上跑着的形形色色的汽车。上大学的时候特别爱跟自己较劲,一到晚上就一边开车一边看前车的尾灯猜车。这个游戏近5年我都不玩了,夜幕降临,一抬头,满眼的贯穿式尾灯,你叫我怎么猜?

很多人认为智能手机的今天就是智能汽车的未来,比如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他在车系命名上完全COPY了苹果的产品序列(例如L8 PRO、L8 MAX)。

但是我并不喜欢今天的智能手机。我必须用iPhone,但我很怀念那个iPhone 6上市之前的智能手机时代,那个百花齐放个性鲜明的时代。每个操作系统有自己的阵营,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性格,翻盖、滑盖、全键盘、触摸屏......现在如果想展现性格,只能换手机壳了。

当时我用诺基亚N95,在买它之前,几乎每天都会翻看当时的手机杂志,看着精美的广告图和评测内容,每天在睡觉的时候想象拿到它的样子。当然,N95是当时主流的滑盖设计,诺基亚的品牌和塞班系统就代表着主流话语权。喜欢尝鲜的人已经用上了HTC,安卓的第一代产品。Palm这个名字今天很多人已经非常陌生了,但是WebOS当年的发布会技惊四座。他们在商业上虽然失败了,但是向Google输出了一位灵魂设计师,向iOS输出了卡片式的多任务界面。

当时保守的商务派还在用黑莓,那种独特的操作系统和经典的全键盘手感是当时和现在都无可替代的。硬核玩家爱摩托罗拉,里程碑系列的硬派设计一直到被Google收购之后MotoX系统的珠圆玉润。

诺基亚虽然已经遭遇了滑铁卢,但是源自北欧的设计血统,从N9到Lumia系列的外观风格,聚碳酸酯材质带来的多彩风格,让对金属苹果也不得不推出iPhone 5c作出回应,那也是iPhone手感的一个巅峰。

现在他们都消失了,我就算计划明天去买一台iPhone14 Pro Max,也不会有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

汽车也是如此,汽油车时代我们会当一个合格的车迷,想到某一款车的时候会想象到各个细节,睡不着觉。现在的电动车,除了感叹“我X,真快真刺激”、“牛X啊,自动驾驶真牛X”,也就没有其他感受了。

不是说否认科技带来的进步,而是真的希望汽车可以有多些像锐歌这样的“异类”坚持下来,让我们在下个10年选车的时候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观察这两年的新车,大家越来越像国产手机追逐iPhone的样子了,大家都希望自己表现中庸,大而全,厂家宣传的性格大多是表面的。

回过头,要说对锐歌的喜爱,不光出于他的个性,我更喜欢他从豪华品牌的角度给我们带来的那种品质感和温度。“底盘质感好,开起来像汽油车,豪华和科技不是靠电子元件堆砌出来的那种感觉”,这是我对他的评价,我还真不是一个靠外观设计去评定一台车好坏的人。恰巧他是一台个性鲜明的车,或者说,好在他是一台个性鲜明的车。

除了锐歌,小鹏G9也令我印象深刻。虽然上市的定位出现了战略性失误,销量并没有达到预期,但这是一台有着明显进步的新势力车型。在过往的小鹏车型上,方向盘的回馈有着浓厚的电子感,小鹏G9完全没有了这个问题,同级唯一的双腔空气悬架给这台车带来了非常有质感的行驶品质,别看他也采用了我嗤之以鼻的贯穿式尾灯,甚至还采用了贯穿式头灯的设计,从产品的角度来说,这台车我是推荐的。

遗憾的是,这样的厂商还是太少了。前两天看了小米汽车的最新消息,虽然是雷布斯亲自前往黑河测试,但是这个设计真的不敢恭维,如果假想图是真的,如果说25-30万的售价是真的,那么这台新车后面的路我很担心。

当然我也是试着安慰自己,个性化的车依然会存在,毕竟汽车的售价跨度很大,并且每个区间都有很庞大的消费群体。举个例子,主流手机三千块,各个厂商都在三千块钱这个区间打破头做类似的产品,而十倍于主流价位的话,三万块钱的手机就很难有市场了。

汽车这边就不一样了,十万块钱的主流市场头破血流,一百万的汽车同样竞争激烈,形式多样、功能差异是不会消失的。

在石英表面世的那个年代,瑞士的机械表品牌濒临灭亡。但是那只是一个小小的谷底,等市场趋于平稳,跟风的消费者平静之后,机械表还会拿回它自己的份额。你看现在的机械表市场,市场依然庞大且越来越高端。机械表的现状足以证明,世界是需要不同的声音的,汽车的高端产品一定会有自己的市场。追求个性和品质的汽车用户永远都会存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