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宫斗启示录:汉朝后宫较量的幕后再看吕后专政,谁是胜者?_刘邦_汉朝_吕后

"——大勇若怯与大智若愚的角逐说起汉朝历史上女人之间的宫斗,如果从头到尾地讲,是非常长的。咱们不妨划个重点段落,只讲汉高祖刘邦病逝前后,整个大汉王朝面临最惊险,最惊心动魄时刻!那就从著名的"吕后专政"开始!

公元前195年,汉十二年四月,刘邦病逝,年仅17岁太子,汉惠帝刘盈即帝位。因为年幼的关系,刘盈尊自己的母亲吕雉为皇太后。

此前,经历太子之位斗争的吕后一直谨小慎微,终于等来了时机。掌管朝政大权的吕后,马上将刘邦时期宠幸的嫔妃,几乎全部被囚禁起来。

而那正是,被刘邦长期冷落的爱姬薄姬,最岌岌可危的前夜!薄姬自从为刘邦生了儿子以后,从此两人再也不与相见。虽然没有刘邦半点宠信恩爱,但是薄姬身在后宫,只能小心谨慎地过日子。当时离吕后放她出后宫前往儿子刘恒受封的代国,还有将近一年的光景。而这边吕雉,一跃成为汉朝后宫,主宰无数女人争宠战场胜利者!

参加完刘邦葬礼之后的戚夫人,当然知道吕后不好对付,而吕后也不可能大张旗鼓将薄姬直接关进大牢。在她看来,将薄姬关在宫里,留与不留,还是自己说的算。然而这样的做法,并不能让掌管后宫的吕雉开心,更没法达到其总揽朝政的野心。

展开全文

于是,吕后开始进行了震动汉朝历史有名的"吕后专政"!当时整个汉朝宫廷内外,朝堂上下,很快进入寒冷的冰窖,从此再无人注意后宫里那个被人遗忘角落,昔日刘邦爱姬薄姬的一举一动。

当然更也不会有人想到,这正是薄姬默默期待的命运转机……

01 恶梦的开始

假设刘邦爱姬薄姬的命运转机,只能算汉朝后宫里的沧海一粟的话,那么刘邦病逝后,当时汉朝宫廷的风云人物,自然是当年与刘邦患难与共,成功打下汉朝天下的吕雉。

点评:

在那个女人主宰汉朝历史的段落中,有谋士,有老臣,有宿将,有男人,有聪明人,有糊涂人……伴随后来汉朝历史文献的逐步解读,令人心惊肉跳被标上了"母党专政 "的名号,令后世人们浑身冒汗,以手加额。

更为关键的地方在于,这段历史彻底转变了人们对女权的认知,转变了女性对政治影响的手段,填补了世界史上女性执掌政权的样式。造成的影响力,如同扑朔迷离的历史悬疑,延续到如今电视荧屏上女人宫斗剧,也必然提醒后代的人们的重视。

今天让我们重回到吕后专政真正开始的两年前,那是汉高祖刘邦病逝前最后一次御驾亲征讨伐叛逆的时候,有人来到了长安城内汉朝后宫,向吕雉密告一件惊人的事件!由此拉开了两千多年众说纷纭的历史悬案!

堂堂正正的汉朝开国皇后吕雉,胆战心惊地听着,一位自称来自淮阴王韩信身边舍人密告的一个震惊的消息!淮阴王韩信想乘刘邦率大军亲征自己的部下代相陈豨,长安城内兵力空虚之际,采用假传命令,先是派人赦免长安城中被拘禁的囚犯和奴隶拉起叛军大旗,然后趁此机会抢占兵器库后,马上起兵对吕雉的后宫发动奇袭,将吕后及刘邦太子劫为人质,配合陈豨里应外合,一举夺取刘邦在长安城的政权。

汉朝开国皇后吕雉面对韩信身边舍人密告,不能不回想起十年前不堪回首的往事!当时刘邦率领的军队,在一次作战被西楚霸王项羽一举击溃,只带着十余人狼狈逃跑的刘邦,恰好路过沛县,本来想把家眷带走以免被项羽捕获,惊魂未定刘邦的儿子刘盈和两姊弟,倒是在逃跑路上遇到了自己的爸爸刘邦.然而刘邦的父亲太公和孩子的母亲吕雉,却没有这么幸运,早被项羽派人抓走,扣作了人质!

点评:

一个女人,被当作敌人手中的人质,丈夫和孩子没在身边的情况下,随时都可能没命.但是吕雉并不是一个向命运低头认输的女人,所以她选择活了下来。

十年之后这一刻开始,吕雉下定决心除掉韩信,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真正开始萌发了自己专政的念头。

02 戚夫人的枕边风

或许人生的命运和遭遇总有意想不到事情发生,就在刘邦起兵落难时,竟然在山东娶了有周王室血统名门旺族戚夫人。而他的父亲竟然还是秦朝一名将领,为汉高祖刘邦打下汉室江山,立有战功!

而戚夫人与刘邦婚后,就为刘邦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刘如意,这个聪明机灵的小男孩刘如意,在他10岁的这一年,就就被老爸封为赵王。

而有了戚夫人的陪伴,刘邦出兵征伐,就有一种豪情满怀的感觉。对于吕后的儿子,也就是太子刘盈,刘邦自然是心里一百个不满意,总是公开的放话说刘盈懦弱无能,一点也不像他这个文能驾驭群臣,武能驰骋沙场,安邦定国的汉朝开国皇帝!

戚夫人自然也不失时机在刘邦的身边,刮起一股"枕边风",在"枕边风"的影响下,本来刘邦有意要立赵王如意为太子,但是在历代冷嗖嗖后宫幕布下,就算戚夫人的枕边风再凶猛,掌管后宫的吕后她的身边的"挡风墙",可不光有名"汉初三杰"张良,萧何,更有"四皓"和朝中大臣的支持。

尽管公元前192年,淮南王英布叛乱,当时已经患病的刘邦,名义上想派太子刘盈领兵去征讨建功立业,实际上暗藏刘邦想废掉太子刘如意的打算。闻风而动的四皓再次为太子刘如意献计献策,他们找到吕后乃其兄建成侯吕释之,分析指出说太子刘如意一旦领兵出征,即使平叛获胜,也是不可能增加太子的名位,而一旦兵败必然要遭受严厉的责难。

吕释之闻讯马上去见吕后,吕后得知消息之后,很快依照四皓之计劝说刘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成功说服刘邦亲自出兵远征英布的叛乱。然而等到经过一年的征战,刘邦平叛英布叛乱回朝后,刘邦果然再度重提废太子之事,就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刻,又是四皓为太子刘盈出面化险为夷。这场太子之位的斗争,再次以吕后的胜利而告终,而这几乎决定了戚夫人后来的命运。

点评:

都说,朝里有人好做官,其实正像一位网友说到那样历代汉宫冷嗖嗖,一个大权在握的后宫皇后,对于一个年轻貌美毫无权势宫女丫头,只要让隋文帝看上了,就被独孤皇后趁隋文帝上朝后,就可以把这个年轻貌美宫女给弄得香消玉陨!吕后的胜利在于朝里有人,不仅可以为其出谋划策,关键时刻更会挺身而出,帮吕后排忧解难,而戚夫人光靠"枕边风",显然差距过大!

03走上末路的戚夫人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争论上千年后,"吕后残害戚夫人",在今天仍然视作"吕后专政"时期难以饶恕的罪行。然而实际上,真正造成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并非吕后一人之罪,而戚夫人自己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戚夫人身陷囹圄之时,悲愤交加心有不甘唱起了"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点评:

做为戚夫人的冤家对头吕后,当听到这首悲歌的之后,会是怎样的表情?本来戚夫人与吕后,后来已经发展成生死对头!特别在吕后大权在握的情况下,戚夫人不知道卧薪尝胆避祸求生的策略,而是不合时宜地过早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企图,不仅让刘邦生前布置的办法付诸东流,还造成吕后下了除掉戚夫人母子的决心!

当戚夫人得知,因为自己的过失,造成爱子丧生而悲痛欲绝后悔时,已经太晚了。没有了儿子刘如意的在外庇护,戚夫人的命运自然要被终结!

点评:

如果戚夫人真要打算扭转局面,不仅首先要千方百计保住刘如意的王位和性命,更不能惹火烧身激怒吕后,积蓄力量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才是上策。然而,在吕雉看来,戚夫人急于求成,似乎不懂卧薪尝胆这一套,于是戚夫人的愚蠢表现,正好给了吕雉提供了良机。

虽然吕雉成功干掉戚夫人母子,但并不是真正的赢家, 晚年的吕雉在她病逝前八年,她的儿子汉惠帝,先她母亲一步,卒年24岁就走完了自己仁弱有志难伸的一生!

而她的母亲晚年的吕雉迅速发展成对身边任何人都不敢相信的程度!在吕后的眼里,除了她最钟爱的自己的儿女之外!对于凡是蔑视她儿女地位的,不论是谁她都会毫不手软地痛下杀手!

在这关键时刻留侯张良的儿子,担任侍中的"怕死鬼"张辟强,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找到当时的宰相陈平,在他的建议下,汉朝一帮刘邦当年老臣战将所幸没有遭到吕雉的毒手!

点评:

关于此事,两千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茶余饭后谈及,在那个汉朝历史危险时刻到来时,张良的那个"怕死鬼"儿子,用超过平常人的智慧,一举拯救了当时拥有上千万人口大汉王朝,以及汉高祖刘邦他手下的那帮老臣猛将。到此,"吕后专政"的危机告一段落。

04最终的胜者

点评:

有的人挽回了颜面,却输掉了实质;有人赢得实质,却输掉了颜面。一场差点让大汉王朝走向深渊的险境,终于迎来一个看上去平分秋色,实际上暗流涌动的局面。

而真正的胜者,却在近在咫尺的后宫里。公元前195年,就在刘邦宠幸的嫔妃被吕后全部关押,戚夫人母子的生命进入倒计时的那一刻,之前被刘邦冷落的薄姬,反被吕后放出后宫前往儿子刘恒受封的代国。

而机关算尽的吕后,在她病逝之后,最终迎来了崩盘的局面!刘邦长孙齐王刘襄带头起山东之兵率先行动!随后刘氏诸侯王共同发声讨伐诸吕之罪;从外部共同发兵讨伐吕氏集团!

而另一边,大汉王朝朝堂内部,当年刘邦老臣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刘氏集团,突然发动一场始料不及的宫廷事变!彻底扫荡了吕氏集团,并将刘邦另一个儿子,也就是薄姬的儿子代王刘恒立为帝,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汉文帝。

于是,当年吕雉好不容易从刘邦手里接手过来的汉朝天下,这么被刘氏诸侯王和刘邦老臣反戈一击,遭到了彻底的失败。这一击,打造出平息汉朝连年战乱,恢复经济发展的"文景之治"的和平年代,彻底改变了后来汉朝的历史进程!"吕后专政"一手打造出来的诸吕天下,也被彻底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里。

值得一提的是,"吕后专政"最终还是输给了——"怕死鬼"儿子的智慧。而这也成为了今天很多女人宫斗剧,经典反转的套路之一。看看电视机前许许多多舍我其谁的女皇帝们,很容易让人们忽略一个历史事实,真正正统登基的女皇帝只有武则天一人!而其他的几位包括吕雉在内,不过是准女皇帝而已。

这个历史故事讲到了尾声,在此,我要对吕雉和张辟强给予崇高的致敬,虽然在汉朝历史的危险的关头,这两人展现的谋略与较量,体现出了与年龄,经历,身份不相对称的衰弱、猖狂与拙笨。幸好结局不管怎样,最后他们的人性,并没有因为对权利的欲望而荡然无存。

期望发生在公元前195年汉朝历史的往事与悲剧,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永恒的记忆和警示。

参考历史文献:《史记》,《吕氏春秋》《,汉书》 《后汉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