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宫颈癌防治蓝皮书》将发布 助力2030消除宫颈癌目标_宫颈癌_浙江省_蓝皮书

18岁开始性生活,女子四年后确诊宫颈癌,医生:危险信号早已出现

我省《宫颈癌防治蓝皮书》将发布

助力2030消除宫颈癌目标

本报记者 曹露婷 通讯员 孙美燕

近期,22岁的小冯(化名)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确诊宫颈鳞状细胞癌,肿块达到8公分,此时距离她同房出血已有两年。医生告诉她,现在只能做保守化疗,肿块缩小才有机会保留生育功能。一旦发现有淋巴转移,后果将不堪设想。

“做好宫颈癌筛查和预防,完全可以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浙大妇院吕卫国教授指出,目前浙江省内适龄女性累计估算HPV疫苗接种率不到5%,防控形势严峻。

早在去年9月,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就设立了浙江省宫颈癌综合防治项目,项目负责人吕卫国教授牵头编写《宫颈癌防治蓝皮书》,目前已近尾声。他期待,蓝皮书的出台将有效推动宫颈癌防治工作,使科普、筛查和预防多措并举,助力2030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的实施。

下体渗出“米汤水样”流液

发现时已经是晚期

小冯18岁时来杭打工,当时就有了要好的男朋友。后来,生活矛盾让她与男友渐生嫌隙,接连换了两任男友。这两年,小冯时不时会发现同房后下体出血,但一两天又自止,并没放在心上。三个月前,流液由血样变成 “米汤水样”,她这才警觉起来。

阴道镜检查发现,小冯宫颈处有一个8公分的肿块,HPV检查显示“其他11种高危型阳性”,TCT检查提示“可疑浸润癌”,病理检查为宫颈鳞状细胞癌。

“同房时触碰会造成肿块出血,大型肿块也存在自发破裂流血的可能。”吕卫国教授介绍,宫颈癌早期症状隐匿,性生活过早、生育过早、性伴侣多的女性特别要警惕。

浙大妇院接诊过不少孕期不规则出血的病人,起初考虑先兆流产,经系统检查后却被确诊为宫颈癌。终止妊娠保证母体安全,还是延长孕周优先胎儿发育,母亲常常容易陷入两难选择。据悉,浙大妇院成功保住多位宫颈癌患者母婴平安,但孕妇罹患宫颈癌的风险比常人要高得多。

“及时治疗或干预,对于阻断癌症发展很有效,尤其是高级别宫颈病变。”吕卫国教授说,一般建议21岁以上有性生活的女性进行筛查,如果HPV和TCT检查双阴性,可每3~5 年体检一次。针对妊娠前一年内未进行宫颈癌筛查的孕产妇,一般建议在孕期12~26周或产后42天进行筛查。浙大妇院专门开设了“妊娠期宫颈疾病筛查门诊”,为有生育计划及已经怀孕的有需要孕妇,提供有针对性的检查和治疗。

防控蓝皮书编写近尾声

将指引宫颈癌防治新标准

据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统计显示,全球宫颈癌新发病例60万例,死亡病例约34万例,发病率居全球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首位。其中我国宫颈癌新发病例接近11万,死亡病例近6万,约占全球的1/5。

展开全文

2022年9月,浙江省预防医学会联合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爱国卫生发展中心、浙江省肿瘤防治中心,设立了浙江省宫颈癌综合防治项目,极力加强“两癌”筛查,提高女性生存质量。

与此同时,该项目的负责人浙大妇院吕卫国教授牵头和落实《浙江省宫颈癌防控蓝皮书》的编写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蓝皮书编写也已接近尾声,将指引宫颈癌防治新标准,为更多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单位提供防控新策略。

“宫颈癌防控工作必须牢牢把握HPV疫苗接种、宫颈癌筛查和宫颈癌治疗三级防治路径。”吕卫国教授指出,宫颈癌是目前癌症中唯一病因比较明确的恶性肿瘤,98%以上由高危持续性的HPV(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尽早接种HPV疫苗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病因预防,可从源头上消除宫颈癌。

直播

与妇科肿瘤大咖面对面

去年3月8日,“关爱女性健康,蓝丝带在行动”消除宫颈癌、健康中国系列公益活动在浙大妇院举行。一年来,医媒融合以女性健康小站为单位,聚焦女性健康,推动“两癌”筛查,取得了闪闪发光的成绩。吕卫国教授提出,达成2030消除宫颈癌目标还将继续携手媒体的力量,提升公众认知和行为意识。

2月28日(下周二)15:00,吕卫国教授做客钱江晚报直播间,在线畅谈女性健康话题。

做好避孕措施为何还会感染HPV病毒?女孩罹患高级别宫颈癌前病变怎么治?预防宫颈癌,什么是最优策略?这些问题都能在直播间找到答案,扫描二维码加入关爱女性健康社群,锁定直播,大咖邀你来互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