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杭州陈先生的妻子在某医院就诊,HPV检查显示阳性、TCT检查也提示异常,被确诊为宫颈癌。
5年前,陈先生的第一任妻子也患上了宫颈癌,不幸的是,确诊一年后病逝。
医生告诉他,这种病本可以预防及早期确诊,宫颈癌早筛可能在癌前病变期就可获得治愈机会。
那什么是宫颈癌?有哪些高危人群?能不能预防?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宫颈癌?
宫颈癌是原发于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
宫颈位于宫体下方,它能阻止病原体进入子宫。但由于月经、分娩等因素的影响,宫颈也极易诱发疾病,甚至是宫颈癌。
据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统计,全球宫颈癌新发病例达60万例,死亡病例约34万例,发病率居全球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首位。
在我国,宫颈癌新发病例已接近11万,死亡病例近6万,约占全球的1/5。
宫颈癌有哪些临床表现?
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早期往往没有任何症状,随着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会逐渐出现接触性阴道出血,白带带血,或绝经后阴道出血。
晚期患者可出现阴道大量出血,合并有水样、米汤样白带,还可能出现由于肿瘤侵犯其他器官所导致的相应症状,如发热症状,肾功能衰竭、恶病质情况。晚期患者可能在腹股沟扪及肿大淋巴结。
展开全文
《宫颈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指出,子宫颈癌在中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位于乳腺癌之后。子宫颈癌患者中位发病年龄是51岁,但主要好发于2个年龄段,多见于40~50岁,次高峰为60~70岁,20岁以前比较少见。
但近年来,子宫颈癌的平均发病年龄在逐渐降低,有年轻化趋势。
陈先生两任妻子都患宫颈癌,高危HPV持续感染是元凶。
对于性伴侣查出HPV阳性的男性,应首先在男科门诊就诊,检查外阴是否有异常肿物,如果没有发现肿物,不一定必须检测HPV,但需要密切随访,同时做好个人防护。
感染HPV一定会得宫颈癌?
90%以上的高危型HPV感染者都能利用自身的免疫系统将HPV清除,只有极少数女性不能清除HPV而持续感染,进而发展为宫颈癌前病变甚至子宫颈癌。从HPV病毒感染发展到宫颈癌约5~10年,有大量时间做防治,因此,感染HPV病毒并不一定会得宫颈癌。
宫颈癌外源性的行为性危险因素有哪些?
1.HPV主要通过性传播,如初次性生活的年龄较小、有多个性伴侣、或者性伴侣有多个性伙伴、性卫生不良、有性传播疾病病史,这些行为都会增加HPV感染风险。
2.早婚、早育,多孕多产、经期、产褥期卫生不良。
3.长期吸烟。
4.长期口服避孕药。
5.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长期免疫抑制患者。
6.营养状况差,营养失调者:如缺乏β胡萝卜素、叶酸、维生素A、维生素C,或微量元素的失衡等。
如何预防宫颈癌?
1.尽早接种HPV疫苗及规范宫颈癌筛查
宫颈癌一级预防指对病因学的预防,最佳策略为尽早接种HPV疫苗,可有效预防特定型别的HPV的感染。
在性生活开始前接种HPV疫苗意义更大,9-45 周岁女性均可接种HPV疫苗,在此年龄段越早接种,其保护效果越好。
采用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HPV检测二者联合,是现阶段发现早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CIN)的初筛手段。
2.减少外源性的行为性危险因素
如加强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排除性生活紊乱因素导致的促癌因素。建议推迟初次性行为的年龄,减少高危性行为等。
3.饮食方面:
预防宫颈癌,饮食建议:
第一、补充胡萝卜素,动物肝脏、鸡蛋、菠菜、油菜、南瓜等;
第二、增加维生素C摄入,如菜花、小白菜、油菜等;
第三、微量元素锌和硒,动物内脏、虾、蛋、芝麻、花生等。
温馨提醒:
宫颈癌早期的症状隐匿,性生活过早、生育过早、性伴侣多的女性尤其要警惕。预防宫颈癌,规范宫颈癌筛查与HPV疫苗接种都是关键。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