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唐朝大理寺是个什么样的单位
- 比岳飞抗金决心还要大的韩世忠,为何关键时刻抛弃岳飞
- 为什么感觉秦汉时廷尉官很大,但是明清的大理寺只是一个摆设
-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断案高手
- 偃师市最具有影响力的人是谁
- 唐朝的官位名称以及相对应的品级
- 河南临颍县有个一步三眼井的贾阁老,是什么朝代的
唐朝大理寺是个什么样的单位
大理寺是我国古代的司法审判机构。秦代时,掌管狱讼的人称为廷尉,汉代一度改廷尉为大理,后改回。北齐时,确定以大理寺为官署名,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以大理寺卿为长官,正三品(隋之后各代均为从三品),少卿为其副职。后除元代外,历代因之。
大理寺虽名义上为历代的中央审判机关,但在各代的具体职权时有变化。唐代,大理寺主要负责审理中央百官及京城徒刑以上的案件,与刑部共同行使审判权;宋代,大理寺与刑部、御史台共同行使审判权;明代的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共同行使审判权,其中,大理寺侧重于对冤案、错案的驳正、平反;清代承袭明代三法司体制,但此时三机关的职权划分与明代大不相同。其中刑部权力比较大,而大理寺的地位则远不如前代,其职责只是复核刑部拟判死刑的案件。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仿西方司法独立,大理寺改为大理院,其职权为解释法律,监督各级审判,并作为最高级的审判机关。
比岳飞抗金决心还要大的韩世忠,为何关键时刻抛弃岳飞
答:一、韩世忠抗金的决心的确是很大的,可以用两件事例来说明。
1、金人灭掉了北宋后,发现漏网之鱼赵构又在应天建立了南宋,便本着斩草除根的精神,展开斩首行动,千里长途奔袭,突破长江天险,攻破建康,直击杭州。吓得赵构魂飞魄散,亡命于海上。当其时也,南宋各路兵马莫不避让金人撄锋,只有韩世忠不信邪,挺身而出,以八千人在松江、江湾、海口一带截杀金兵,并在黄天荡锁困兀术十万人四十八天!这等惊天动地的行为,没有必死的斗志和决心是不可能干得出的。
2、赵构、秦桧在绍兴八年第一次和金人媾和的时候,韩世忠不但屡次给赵构上书要求北伐,还一手安排士兵乔妆打扮成土匪,准备在洪泽镇一带劫杀金使,以便搞流产宋金和议计划。
二、韩世忠抗金的决心虽然很大,但没有明显的事例表现出比岳飞还大。
兀术从黄天荡逃命入建康,当时在宜兴练兵的岳飞立刻与之杠上了。岳飞同样是以大无畏的决心反复与兀术交战,最终胜利收复建康。绍兴八年第一次和金人媾和,岳飞的反应也很激烈,写奏表给赵构,大谈“犬羊安得有盟信耶”之说,拒受朝廷封赏,甚至以辞职相要胁。
从以上两件事,都可以看出,岳飞、韩世忠的抗金决心都是无比坚定的,没有谁胜过谁,只是表达方式略有区别罢了。不过,岳飞曾发起数次北伐,在行动表现上更胜一筹。
三、韩世忠在关键时刻抛弃岳飞了吗?
本来,用“抛弃”这个词就不大恰当,韩世忠和岳飞既非夫妻、又不是上下级关系,谈何“抛弃”?或者用“划清界线”“保持距离”更贴切一些。
岳飞被害,韩世忠得以保全,后世很多人就总以此为依据指责岳飞政治幼稚,不懂得向韩世忠学习。这是很可笑的结论。
其实,从韩世忠派士兵装扮成土匪劫杀金使的事来看,他岂非更幼稚?这简直是直接授人与柄,远比不上岳飞绵里藏针式的劝谏高明。
绍兴十一年和议刚展开时,秦桧最先想整死的就是韩世忠。
要说韩世忠的人际关系也够呛,先前他和同为中兴四将的刘光世矛盾大到不可调和,双方直接拔刀相见,最后还是赵构亲自出面劝架;还有,韩世忠和张俊虽然双重的儿女亲家——张俊的二女儿嫁给了韩世忠的第二子,张俊第五子又娶了韩世忠的小女儿,但张俊听从秦桧的指使,玩命整韩世忠的时候,眼都没眨一下。最后是岳飞暗中通风报信,韩世忠入宫找赵构大哭大闹,这才逃过一死。
实际上,韩世忠能逃过一死,也是有一定政治资本的,即建炎初年发生“苗刘兵变”时,是他一手把赵构从刘正彦手中解救出来的,赵构再没有良心,看到当年的大恩人一把鼻涕一把泪在自己面前求饶,而且其兵权已解,对自己没构成威胁,不网开一面也实在说不过,于是,放了韩世忠一马。
看看,在这种人人自危,稍有差池就要丧送小命的背景下,眼看岳飞被逮捕取审,适当地保持一定距离是正常人的选择。
话说回来,即使如此,当韩世忠收到秦桧要处死岳飞的风声,还是义愤战胜了恐惧,没有“抛弃”岳飞,勇敢地闯入秦桧的相府,慷慨陈词了一番,尽管这并没有什么卵用,但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岳飞的遭遇是不幸的,他的被杀是赵构、秦桧处心积虑、必欲置之死地的结果——“高宗之为计也,以解兵权而急于和;而桧之为计也,则以欲坚和议而必解诸将之兵,交相用而曲相成”。
而且,赵构、秦桧认为,通过斩杀岳飞,可以震慑和警示各地诸将,不敢再对朝廷产生任何轻慢之心。
杀岳之后,赵构、秦桧的目的达到了。
但,“岳诛韩废,天下戒心于有为,风靡而弗能再振矣”,朝野上下,“奄奄衰息,无复生人之气矣”。
韩世忠意志消沉,辞去枢密使的官职,闭门谢客,迷溺于释、老,自号清凉居士,寂寂无闻渡过余年。
再补充一下,在很多人的脑子里,韩世忠和岳飞,应该是亲密无间的生死之交,岳飞被处死,韩世忠的表现,要么是找赵构、秦桧拼命,甚至起兵造反,要么是大闹法场,和岳飞一起携手归阴,这样才是不“抛弃”。
持这种想法的人,无疑小说戏曲看太多,中毒太深了。
为什么感觉秦汉时廷尉官很大,但是明清的大理寺只是一个摆设
2002年,西安西北政法大学南校区建设时,发现了汉武帝时期廷尉张汤的墓葬,真可谓巧合中的巧合了。(图一)
秦汉的廷尉主管全国刑狱,而后世王朝的大理寺是“三法司”之中的一个部门,尤其到明清时期,大理寺的权力极度萎缩,存在感非常低。(西北政法大学南校区内的张汤墓纪念碑,图二)
“廷尉”和“大理”官位的演变。
廷尉和大理都是历史上国家最高审判机关的长官职位名称。给大家捋一捋历史发展的脉络。
1、夏朝。
审判机关的最高长官为“大理”。
2、商朝。
审判机关最高长官为“司寇”。
3、西周。
审判机关最高长官为“大司寇”,孔子曾经做过鲁国的“大司寇”。(明代绘,大司寇孔子像)
4、春秋战国。
各个诸侯国对最高审判机关最高长官职位各有不同,鲁国为“大司寇”、楚国为“司败”、“廷理”、齐国为“大理”、秦国为“廷尉”。
5、秦朝。
秦朝延续秦国制度,统一后,全国最高审判机关的长官为“廷尉”。
6、两汉。
汉承秦制,最高审判机关的长官为“廷尉”,汉景帝、汉哀帝时期短暂使用“大理”。
7、三国两晋时期。
曹操改廷尉为大理,曹丕将大理改为廷尉;东吴和曹魏的差不多,也曾经改廷尉为大理,后又恢复;蜀汉一直使用“大理”。三国归晋之后,一直沿用“廷尉”这一职务。
8、南北朝时期。
南朝宋齐梁陈中的南梁曾经短暂将廷尉改为大理,后很快改回。
9、北齐时期,将廷尉改为大理寺,后世一直沿用这一名称。
大理寺在北齐出现之后,廷尉、大理之间的互换基本就结束了,都沿用大理寺这一称呼。大理寺的官员有大理寺卿、大理寺少卿、大理寺寺丞、大理寺寺正等官职,各个朝代沿用的官员名称多有变动。
10、清朝。
清朝前中期为大理寺,1906年,将大理寺改为大理院。
11、民国初期。
初期沿用大理院名称,后改为最高法院。
廷尉(大理)职权变更发展。
先秦时期、秦汉时期,王朝或者诸侯国的最高审判机关职称多有变化,但是执掌整个王朝最高审判机关是其主要职责。
1、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廷尉(大理)。
主管全国的审判机关,过去称刑狱。廷尉负责管理汇总全国各地的审判案件,一些影响较大的案件廷尉有权派人审判和监督。
接受皇帝的诏令,可以逮捕犯罪的王公、大臣等,并进行审判、关押到昭狱服刑。廷尉还负责国家法律条文的修改和增补工作,这一部分权力现在归人民代表大会负责。除此之外,廷尉还负责礼仪典籍工作,后世归礼部;度量衡制定工作,后世归工部。
其中最能显示存在感的权力是可以逮捕、审讯、关押王朝的诸侯王和大臣。譬如,汉武帝时期的廷尉张汤,负责审判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的审判,穷追猛打,彻查到底,确实彰显了廷尉的权力,这让朝中的大臣们都对廷尉张汤十分忌惮。
其实汉武帝对廷尉这一职务的权力过大有过担心,对待重大案件处理时,经常让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共同审理,并举行会议,这也就是最早的“三法司”分离的肇始了。
此后汉朝还曾经让尚书台参与廷尉的审判,分割廷尉的权力,这是一般的制衡,没有形成定制。(古代监狱图,一般有狴犴雕刻,如下图)
2、隋唐两宋时期——司法权力一分为三。
其实自从西汉以来,王朝中央政府就考虑司法权力的制衡,只不过没有形成统一的定制。到了隋朝时期,“三省六部制”制确立,三法司分立,互相制衡的机制形成。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分管司法权力,大理寺主要负责审判,刑部主要负责复核工作,御史台主要负责监察工作。
隋唐、五代十国、两宋时期,三法司分立,大理寺的负责审判,核心权力没有被削弱,因此在以上时期大理寺的存在感还是十分强大的。
3、元朝时期——大理寺消失。
元朝时期的所谓的三法司分立不十分明确,有刑部、御史台和五个负责审判的机构,没有大理寺。负责审判的这五个主要机构有:宗正府、宣政院、中政院、道教所、枢密院。
宗正院负责京师及其周边蒙古人、色目人案件的审判;宣政院则是宗教审判机关,主要负责审判僧侣案件,如果牵扯到俗世的人,则要宣政院会同当地政府长官共同审理;道教所则是负责道教人员犯罪的事务,如果牵扯到普通民众则按照宣政院的办法处理;中政院则是主要负责宫廷内部的案件审理;枢密院负责军事方面案件的审理。
这是元朝所独有的审判方式,民族等级、宗教特色、内外有别、军事至上等共同构成整个王朝案件的审判,权力比较分散。
4、明朝时期——大理寺权力开始萎缩。
明朝建立之后,继续沿用“三法司”制度,但是在权力分割之上出现了重大变化。明朝的刑部负责审判工作,取代了隋唐到两宋时期大理寺的职责;大理寺负责对冤假错案的纠正工作,如果认为有冤情,可以提出复核或者重审;都察院负责监督司法工作。
至明朝大理寺的审判权力被刑部夺走,自然民间和官僚对这一部门也就没有了敬畏感,存在感迅速降低,都是权力惹的祸。(明清时期,刑部执掌审判大权,大理寺的审判权被剥夺)
5、清朝时期——大理寺差点两度被裁撤。
清朝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做法,刑部占据了王朝的审判大权,都察院负责监督刑罚之外还负责监督百官的纪律,类似现在的检察院和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综合体。所谓三法司,已经沦为两头独大,各得其所,大理寺这一机构日渐沦落为,没有多少权力的机构,形同虚设,成为一个签字机构,走过场而已。
戊戌变法之时,大理寺这一衙门官员以冗员裁撤并入刑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又恢复。1904年,清政府商谈机构改革,很多官员认为大理寺这一衙门形同虚设,很多官员主张裁撤,最终没有施行。
6、民国初期。
民国初期,继续沿用大理院的称呼,负责审判工作,失去的审判职权又回归了。民国学习西方制度,改大理院为最高法院,一直沿用。
感觉秦汉的廷尉存在感强大是因为司法大权集于廷尉一身,而明清时期大理寺觉得是摆设则是丢失了大理寺的核心权力——最高审判权。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断案高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最有名的就是“元芳你怎么看”的狄仁杰了。
大家都看过狄仁杰断案的系列电影、电视剧,这里面他断案如神。
而实际上,狄仁杰也是中国历史上超级断案高手。
狄仁杰具有非常强悍的逻辑思维能力,只要掌握足够的线索,就能立即发现案件的真相。
说通俗点,狄仁杰就是那个年代的名侦探柯南。
大概是公元661年,工部尚书阎立本发现了狄仁杰这个人才。当时狄仁杰被人诬告,阎立本负责审理这个案件。
然而,他发现狄仁杰有惊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侦查案件的天才。
于是,阎立本不但将他无罪释放,还推荐狄仁杰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正七品。
狄仁杰表现极为出色,熟知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
由此,在675年,狄仁杰被任命为大理寺丞。
大家都知道,大理寺是掌管刑狱的中央审理机关,类似于今天的最高人民法院。
狄仁杰上任以后,开始处理一些积压的案件。
情节简单容易侦破的案件,大理寺早就判决了。剩下的案件,全部都是案情比较复杂、证据不足甚至连真凶是谁都不知道疑难案件。
然而,狄仁杰上任不过1年多时间,将积压案件几乎处理关了,案件涉及高达1万7000人。
一个案件一般最多涉及十几个或者几十个人,少则几个人。
也就是说狄仁杰在1年多时间,处理了七八百起案件。关键在于,案件处理完了以后,并没有喊冤的人。
也就是说,狄仁杰的审判基本是正确的,没有冤案。
这个能力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再也没有人能够超过了。
偃师市最具有影响力的人是谁
偃师最具影响力的人不好评选,但这几名解放军将军都是偃师走出来的,他们也是有影响力的名人。他们是:
△ 李桥铭,河南省洛阳偃师市人,解放军上将军衔。2019年10月1日,担任建国七十周年大阅兵战旗方队领队。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司令员。
△刘发庆,河南偃师人,解放军空军中将军衔。1964年6月出生,1982年10月入伍。历任空降兵第15军参谋长、空降兵第15军军长。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副司令员。2019年12月10日,晋升中将军衔。
△王聚生,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山化乡马洼村人,解放军少将。1941年09月出生,1958年参加工作,196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第1集团军第3师师长、集团军副军长,1993年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90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兰书臣,回族。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人,生于宁夏固原,解放军少将。1943年12月出生,1963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军事科学院百科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1999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唐朝的官位名称以及相对应的品级
唐朝的中央政府有六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殿中省、
内侍省。
1.中书省(决策机关)设 中书令两人,正二品。
中书侍郎两人,正三品。
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
属下官员包括,主书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右散骑常
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右补阙六人,右拾遗六人,起居舍人十六人,皆
从六品上。
中书省下又设有集贤殿书院,有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
2.门下省(审议机关)设 侍中二人,正二品。
侍郎二人,正三品。
左散骑常侍,正三品下。
属下官员包括,录事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左补阙六人,
从七品上。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起居郎二人,从六品上。典仪二人,从九品
下。城门郎四人,从六品上。符宝郎四人,从六品上。
门下省下又设有弘文馆,有学士,校书郎官职。
3.尚书省(执行机关)设 尚书令一人(因太宗曾任此职,故不授予臣下)
尚书左仆射一人,从二品。
尚书右仆射一人,从二品。
尚书左丞一人,正四品上。
尚书右丞一人,正四品下。
(左丞管理吏、户、礼三部,右丞管理兵、刑、工三部)
属下官员包括,郎中二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都事十二人,
从七品上。主事十二人,从八品下。
尚书省下又设有六部:
吏部 设 尚书一人,正三品。
侍郎二人,正四品上。
郎中二人,正五品上。
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司封、司勋、考功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主事三人,从八品下。
户部 设 尚书一人,正三品。
侍郎二人,正四品下。
郎中二人,从五品上。
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度支、金部、仓部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主事三人,从八品下。
礼部 设 尚书一人,正三品。
侍郎一人,正四品下。
郎中一人,从五品上。
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祠部、膳部、主客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主事二人,从八品下。
兵部 设 尚书一人,正三品。
侍郎二人,正四品下。
郎中二人,从五品上。
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职方、驾部、库部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主事二人,从八品下。
刑部 设 尚书一人,正三品。
侍郎一人,正四品下。
郎中二人,从五品上。
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都官、比部、司门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主事二人,从八品下。
工部 设 尚书一人,正三品。
侍郎一人,正四品下。
郎中一人,从五品上。
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屯田、虞部、水部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主事二人,从八品下。
4.秘书省(掌经籍图书) 设 秘书监一人,从三品。
秘樯偌喽?耍?铀钠飞稀?p》 秘书丞一人,从五品上。
属下官员包括,秘书郎三人,从六品上。校书郎十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
正九品下。
秘书省下又设有著作局,有著作郎,著作佐郎官职。
5.殿中省(掌天子服御) 设 殿中监一人,从三品。
殿中少监一人,从四品上。
殿中丞二人,从五品上。
殿中尚医二人,正六品上。
主事二人,从九品上。
殿中省下又设有食、药、衣、舍、乘、辇六局,各局有奉御、直长官职。
台
唐有二台,御史太与司天台。
1.御史台(监察机构) 设 御史大夫一人,正三品。
御史中丞二人,正四品下。
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殿院、察院。
台院 设 侍御史六人,从六品下。
殿院 设 殿中侍御史九人,从七品下。
察院 设 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
2.司天台(又称太史局) 设 司天监一人,正三品。
司天少监二人,正四品下。
司天丞一人,正六品上。
主簿二人,正七品上。
主事一人,正八品下。
司天台下设春、夏、秋、冬四官,皆正五品上。
寺
唐有九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
每寺均设有 正卿一人,正三品。
少卿一人,正四品上。
寺丞二人,从五品/六品。
主簿二人,从七品上。
博士四人,从七品上。
太祝六人,正九品上。
监
唐有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1.国子监, 设 祭酒一人,从三品。
司业二人,从四品下。
监丞一人,从六品下。
主簿一人,从七品下。
录事一人,从九品下。
2.少府监, 设 正监一人,从三品。
少监二人,从四品下。
监丞六人,从六品下。
主簿二人,从七品下。
录事二人,从九品下。
3将作监, 设 正监一人,从三品。
少监二人,从四品下。
监丞四人,从六品下。
主簿二人,从七品下。
录事二人,从九品下。
4.军器监, 设 正监一人,正四品。
监丞一人,正七品上。
主簿二人,正八品下。
录事一人,从九品下。
5.都水监, 设 使者二人,正五品上。
监丞二人,从七品上。
主簿二人,从八品下。
录事一人,从九品下。
唐朝仍然设有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职位,
但很少授予大臣,所以实际上掌握宰相权力的是挂着“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头衔的官员,他们更易于被君主控制。
河南临颍县有个一步三眼井的贾阁老,是什么朝代的
这里的贾阁老应该是指明朝人贾咏,生于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死于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于明孝宗弘治九年也就是1496年中进士,曾经入内阁,所以尊称其为贾阁老,死后赐谥号为“文靖”。
这位贾阁老在历史上还挺有名的,明朝的史书中有相当多关于他的记载,散见于《明实录》、《明史纪事本末》等书中,《国朝献征录》《礼部志稿》等史书中有其详尽的生平事略。
比如《礼部志稿》中就记录了这位阁老详尽的履历。
侍郎贾咏
贾咏字鸣和河南临颍人治丙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充经筵讲官正徳初逆瑾乱政调兵部主事改礼部员外郎瑾诛复原职陞左春坊左中允转侍讲学士掌南院篆寻拜南京国子监祭酒改北世庙登极擢礼部左侍郎奉命诣承天上献皇帝尊号还改吏部掌詹事府事进礼部尚书入内阁辅政累主考乡防试久侍讲经筵修武宗睿宗实录明伦大典充总裁尝召对平台上亲洒宸翰以赐以大狱事诖误乃引疾乞休居乡二十余年以醇厚闻夀逾八十诏有司存问卒赠太保諡文靖赐祭
这位阁老因为其在大礼仪之争中坚定的站在了嘉靖帝这一边,从而得到了重用,进而入阁。
《礼部志稿》:擢礼部左侍郎,奉命诣承天上献皇帝尊号,还改吏部掌詹事府事进礼部尚书,入内阁辅政。
《明史·》中记载:乙卯,吏部侍郎贾咏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预机务。九月丙寅,定称孝宗为皇伯考,昭圣皇太后为皇伯母,献皇帝为皇考,章圣皇太后为圣母。
嘉靖五年的时候,被卷入“妖贼李福达案”,因为其在“大礼仪之争”中的功劳,而且其本人也很机敏,立刻“引罪致仕”,嘉靖帝念及旧情,得以全身而退。
《明史》:帝以罪不及录,怒甚。命璁、萼、方献夫分署三法司事,尽下尚书颐寿,侍郎刘玉、王启,左都御史贤,副都御史刘文庄,佥都御史张润,大理卿汤沐,少卿徐文华、顾佖,寺丞汪渊狱,严刑推问遂搜录箧,得大学士贾咏、都御史张仲贤、工部侍郎闵楷、御史张英及寺丞渊私书。咏引罪致仕去,仲贤等亦下狱。
贾阁老曾经主持了明武宗明睿宗实录的修撰,还参与编纂了明朝官方发行的政书《明伦大典》,所以嘉靖帝才在其死后赐了“文靖”做谥号,以表其文治功著。
贾阁老致仕后在老家生活了二十多年,多有惠及乡里,荫庇族人的事迹,尤其是在当地文教事业方面。“一步三眼井”等与贾阁老相关的地方传说大概就是这段时间的遗留。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