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20-2030我国城镇化率每年提升约0.85%,显著低于过去十年平均1.27%的升速,主要城市发展模式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根据2021年3月开始密集出台的有关城市更新相关政策来看,住宅小区做为城市更新中重要项目之一,其更新中涉及的各项基础设施的优化调整是民众对于国家战略层面措施是否真正落实最直观的感受,这其中就有包括停车在内的交通组织处理。
常规住宅小区交通组织涵盖配建停车、内部交通流线以及内外交通组织衔接几方面,部分还有智能管控设施等,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建设的住宅小区在交通组织方面遵循的标准较低甚至无标准,因此通过城市更新来优化住宅小区交通组织是造福一方百姓的好做法,那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不至于仅仅是短时间内缓解而非长久解决,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量:
一、停车位数量扩展有限,停车组织管理方式灵活处置。
1、停车位扩展及优化。长期以来,住宅小区停车位满足需求一直是政府、大小业主以及开发建设单位所博弈的一项内容,政府需要出台符合多方利益的政策,业主需要充足的车位,开发建设单位则要考虑开发成本以及整体开发必要性,但无论怎样的博弈,完全满足七十年产权住宅停车需求,在绝大部分项目中是做不到的,而且停车只是小区整个运行系统的组成之一,因此对于城市更新中的老旧小区停车位的扩展还是需要有一定的认识,即对现有小区设施尽量不能有颠覆性及安全上的损害。比如消防车道转弯及切线处、消防门空间设置停车位、进楼道门、室外煤气等管线缓冲空间成为车行通道且无安防设施等等,极易产生交通及安防方面连锁问题。目前对于老旧小区停车位的拓展常见做法是毁绿及改变原有非车用空间进行,也有设置立体停车位及改建形式,后者因为涉及资金量较大,特别是改建方面比如增加开挖地下及半地下车库的,在短时间内起到效果是比较难的,而简单的毁绿等措施则能在短时间起到明显效果,但这种做法持续效果及整体小区的体验感还是需要有个综合考量;
展开全文
2、停车组织管理方式的选择多样性。许多住宅小区无论新旧,都会呈现白天车位使用率低于夜间情况,采用的停车组织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主要有全天24小时只允许登记车辆进入并停放模式(外来及访客严格限制停放)、全开放但以收费形式控制(根据不同要求设置免费时段或者非预先登记不免费)、部分车位共享时段性开放加诱导模式以及无控制管理模式。对于停车位不能满足的老旧小区来说,只要不妨碍安全及紧急情况下的通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比如钥匙交保安移车形式,而今则可以通过平板机器人移动位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突破常规停车要求的一次性入库、有效通道等要求,成为平面仓储停车场,增大蓄车能力;
二、交通流线分层处理。
老旧小区的交通流线通常是混合交织形成,这与建设时期机动车数量较少有很大关系,但车辆增加时,这类交通组织流线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因此在改造过程中要把握人、非、车相关流线关系处理,将不同流线需求按照楼、小组团、较大组团、集中公共空间等分层实施,有条件也可将小区内部道路进行分层组织,形成较为明确的车行主通道、紧急疏散通道、人非慢性通道,这其中将原先的视线盲区等危险点结合小区改造进行优化、迁移部分杆件箱等。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小区内部流线方向性的强制改变,即设置所谓单行线,一般情况下是不具备法律层面的承认,即便是发生行驶方向相关的问题,也较难获得法律层面的支持。另外相连接的道路的衔接处理通常不会如同外部交通组织严谨,必要的前告知比较缺乏,加之混行流线干扰,因此小区内部道路单行线方案实施考虑并不亚于常规道路单行方案复杂度;
三、内外交通组织衔接。
老旧小区内外交通衔接除非有明显不符合现有规范且有重大安全隐患,在更新过程中原则上保持不变。这种思路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经过若干年,小区内外交通组织流线已趋于平衡,更改后需要有一个再平衡过程,这其中涉及的交通元素较多,未必是一次更新能够完成的;
2、是容易引起利益关系居民的反映,引发舆情。如噪音、安防等问题;
3、容易产生现有外部交通配套设施协调困难。如公交站点位置迁移、市政管线(杆)迁移以及隔离带开口等等。
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调整衔接处交通组织,常见有:
1、既有出入口设置明显有安全问题,比如弯道超高处设置车行出入口,桥梁接坡段、消防出入口改为车行常用口且视线满足不了最低规范要求无法整改的;
2、既有出入口因周边配套低等级道路未实施,为临时(或规划近期)、次要出入口性质,在规划道路已实施情况下可以按地块建设规划实施到位的;
3、涉及局部拆迁造成既有出入口或者同一道路同侧相邻出入口间距不满足规范要求的;
4、其他容易造成车辆、行人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形,如破墙开店、业态调整造成交通流线发生明显变化,与既有出入口产生冲突等等。
四、涉及更新小区外围交通组织的几点。
城市更新中涉及住宅小区交通组织理论上只是用地红线范围内的调整及优化,至多对于内外交通组织衔接处进行调整,但近些年一些趋势值得商榷,需要从不同角度理性看待:
1、老旧小区所在区域采用封闭式管理后,原先支路系统遭到蚕食甚至封闭,成为封闭区内部道路或停车场。从安防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能够较好解决一些未封闭进行物业管理的安全问题,但对于交通来说,这种牺牲支路的做法在没有替代道路情况下需要综合交通、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多方面来考虑。实际上目前推行街区制也在一定程度要求是以科学合理开放来统筹交通不畅和安全防护以及应急救助需要,可以考虑采用类似道路分级系统模式也对内部交通组织结合出行需求分层处理;
2、城市更新中,住宅小区容积率变化趋势。城市更新意味着更新区内实施项目要“高大上”,新建项目容积率要高,规模要加大,要上档次,但老旧小区如果不能成片拆除重建,要正视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老化,原建设标准低等问题。对于理想中的“高大上”需要重新定义,老旧小区一般处在地段比较成熟甚至很繁华,把居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空间扩大,质量变的时尚(上档次),而不是所谓老黄瓜刷层漆,实际还是一些老年人和外来人员临时安身之所。从交通角度来说,科学减容是更需要关注的,比如减容后一层可以成为街区商业特色店或者停车点,二楼以上通过合并小户减少人员数量,减轻停车矛盾同时改善内部交通乃至生活环境
3、所有的城市更新项目绝对要服从城市规划并根据城市建设适应调整。目前一些住宅小区的城市更新实施往往局限于本街道,特别是老旧小区项目,受到部分“民粹”思想影响,对于城市总体规划理解和依法实施更新存在偏差,出现了一边在毁绿扩展停车位,一边将既有停车库破墙开洞成为临时居住屋或者小商铺,与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不符合,同时产生新的包括交通、环保等问题,需要加以重视。
(年前接到投诉,说路口设置的右转保护隔离桩限制了某小区车辆进出,经过现场踏勘和资料核查,发现该小区为解决停车,在老小区改造过程中将原先步行街区进行硬化,设置几十个停车位,车辆都是借道3.5米非机动车道进出,尽管投诉的居民说很小心,但就在现场附近,一辆电瓶车因为避开借道的机动车发生侧翻,由此结合近些年看到的此类项目谈些想法,欢迎指正。)
加入免费的「智慧城市之智慧交通」知识星球可了解更多行业资讯和资料。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