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是充满好奇的,喜欢问“为什么”;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喜欢天马行空。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诗意地构建每一个空间,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课程,满足他们的好奇与想象,让他们在创新和创造中成长。人人爱创想、处处可创想、时时在创想,是星河实验小学每一个人真实的样子。
冯程翊是星河实验小学第一届毕业生。那一年,他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来到星河,好奇地打量着一个叫作“星河班”的地方。短短一年,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行字——“我最喜欢上学了”。因为在这里,他经历了不一般的旅程,每周玩泥巴、做游戏、练空手道、编故事,每个月可以到博物馆、田野、农场参加实践活动,还可以拍电影……还有他最期待的每周科学启蒙课。一年级结束时他读完了30多本书,这让他自己也感到惊讶。一年级散学礼,他们全班举行了首场音乐会,爸爸妈妈都来了……
陶行知说:“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永远保有好奇心,不断探索发现,人人爱创想、处处可创想、时时在创想,就是星河实验小学每一个人真实的样子。
班级的“Clone吧”
当学生走进学校,教室便成为他们认识世界、成长自我的起点。“如何构造充满创想的班级生活”是每个班主任和德育合伙人不断思考和积极实践的主题。
在班级的创想会客厅,学生多多带来了“第一只克隆动物是英国羊‘多利’,这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高峰,你知道怎么回事吗”的问题。班级里顿时炸开了锅,“我们也能做克隆吗”“我想克隆个校长妈妈,可以陪我们吃饭、看书、散步”“科学老师说伦理上不可以”“那我们能不能先从克隆植物开始……”
于是在燕子老师的班级里,植物的“Clone吧”诞生了。“我们要准备什么”“我们能克隆成功吗”“我们会变成科学家吗”……从一个问题开启一方空间,由一方空间链接一串关乎科学的探究,由一串探究带来了一种生活与自然、与世界的联结,由一系列联结唤醒了儿童间的朋辈交往方式:让万物为师、以好奇为源、以自然启智,让儿童的生命打开“始于万物”,让儿童的学习打开“生于万物”,让儿童的创想之道“成于万物”。
在星河的每一间教室里,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我是小问号、我爱小探究、我能小创造”的创想阶梯伴随着孩子们成长,教室成了“创想”最日常的地方。在主题探究、经历发现中唤醒师生内心,与空间无声共鸣,体察生命的潜能,书写独一无二的心灵故事。个性空间架起有个性的教室文化,擦亮每一寸空间,在每一个时刻创想成为班级文化和课程密码的交融,成为教室的魂。
一间有特色的教室并非填充物的物理空间,而是学生的成长空间。诗意地构建这个空间,师生的成长也同时被构建。这就要让每个孩子经历符合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课程,穿越时空,朝向德行、学识、情感、创造、个性、审美、生命意识等。
一场“耳朵的约会”
如何打开公共空间,让孩子们过一种创想的沸腾生活呢?在学校的“儿童创想家”广场上,学生创造的一场独特的音乐会开始了,所有的乐器都是学生亲手制作的,乐曲也由学生来谱写,词也由学生创编、改编。
通过亲手创造乐器的过程,学生感受到美妙的音乐不是只能由昂贵的专业级乐器才能演奏,在“我在唱我的歌、我在拍我的节奏、我在欣赏我的音乐”的氛围中学会用音乐表达自己。
展开全文
一场音乐剧《耳朵的约会》正式演出,学生以最简单的乐器创造出不平凡的节奏与能量,开创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音乐形态。乐器中有用废弃易拉罐、奶粉罐制作成的架子鼓,有用油漆桶、塑料泡沫制作成的手鼓。用塑料瓶装入小米或细沙制作成的沙锤,随着音乐的节拍上下晃动,声音整齐、动听。学生用声音做实验,用舞蹈写日记,这场跨界融合的音乐剧为热爱创作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中庭会演为孩子提供了一个释放个性的舞台,也为立志进修音乐的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星空的窗户。每个儿童在艺术的天地间和审美的空间里探索,进而获得具有丰富体验且勇于探究的精神。
学生宁宁说:“曾老师带领我们开展的‘耳朵的约会’真有趣,无论前期的乐器、服饰DIY,还是后期的排练汇报演出,我们都万分着迷。我真切地体验到了音乐的节拍,也感受到团队协作配合的成就感,看着大家为我们鼓掌,我感到自豪。”学生楠楠的妈妈这样说:“在陪伴孩子自制服装和乐器的过程中,她主动积极挑选与乐器相搭配的礼服,主体性得以激活。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每一个孩子呈现的蓬勃生机,感受到了他们的成长。”
在课程建构中,我们从艺术性、生活性、科学性等维度进行设计,形成了人文创想、科学创想、艺术创想三个课程维度,一场自制乐器、服装的音乐会让每一个儿童“出场”,他们在情境中全方位地表现自我,无论创造力还是艺术表现力都得到了锻炼与展示。
大自然中的欢乐谷
劳动是儿童与世界相遇、与自我相识、与未来相知的最好方式。我们在校外建立了33个野外课程基地,打开在劳动中创造的“魔立方”:让儿童做回大自然之子,召回原生的自然学校,让孩子过一种自然的劳动生活。
做回大自然之子。在太湖湾新康村的劳动基地,学生在泥塘中踩荸荠、收慈姑,虽然满身都是泥,却是那么开心;当体验牛耕劳作原理时,他们又惊又喜;当烧烤自己种出来的红薯时,他们欢欣鼓舞。劳动教育要激发儿童内在的积极动机,感受到劳动的美好,涵养自由的创造、完整的人格。劳动观念的打开方式一定是在儿童真实、自由的生活和科学的创造中,在创造中体悟劳动的快乐,徜徉在田野里的欢乐谷。
召回原生自然学校。校园里有大树、有精致的景观,但是与儿童的内心、行为联结了吗?如果学校里有锁孔花园、一平方米的菜园,还有蚯蚓堆肥、菌菇栽培,有学生创造的小鸟喂水器、果树嫁接、半亩生态鱼塘,那这样的自然学校不断生成的是对科学和农学的兴趣、对人类健康的关注和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助力。为了让儿童回归到原生自然学校,学校将精致的绿化带、景观带进行了改造,改为“星星农场”,在方寸之间打造一个生态种植场,每个参与的学生都必须进行自己的生态菜园操作,或者有动物养殖的任务,或者有农作物的杂交研究等,让学生真正拥有亲近自然的空间、时间和体验,做回自然之子,在亲身实践和劳作中体验积极的劳动情感。
学习自然劳动法则。那个寒冷的冬天,四年级学生与德国工程师一起做“树屋课程”,在树屋劳动课程中设计了八项劳动技能,包括劳动目标的制定、劳动材料的选取、劳动工具的使用、劳动工序的优化、劳动的安全防护等,并且把这八项能力细化为劳动课程单元。围绕设计树屋图纸、制作树屋模型、建造树屋、劳动素养评价等四个课程单元展开。经过整整20天,终于为鸟儿建了一个屋,学生将图纸变成了现实。在劳动成果发布的“登屋礼”上,每个学生拉着我滔滔不绝讲着他们的创意、经受的困难、遇到的挑战以及由衷的幸福。
在“为鸟儿们建一个树屋”的劳动实践中,儿童以物为媒介,以具身体验为桥梁,在劳动中学会自理,亲近自然,创造生活。
家庭里的创想实验室
学生淳予的爸爸说:“这是一所超级奇怪的学校,给孩子发的礼物居然是一盒蚂蚁,孩子昨天把5只‘巨无霸蚂蚁’带回家来,吓了我一跳。”原来,淳予和5个小伙伴看了电影《别惹蚂蚁》后,对蚂蚁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便网购了不同种类的蚂蚁,开始了“蚂蚁的世界”项目化研究。经过一学期的观察、饲养、研究、发现,形成的毕业论文是“蚂蚁与生态”。在毕业论文答辩中,给全校师生呈现了真实的观察数据和一个学期的写实记录,让大家明白数量惊人的蚂蚁如何成为“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者。除了毕业论文外,他们还有一份给生态环保局的建议书。
在星河实验小学学生的家里,大都有一个独特的存在——家庭创想实验室。学校发出“100个创意实验 100个科学小导师”的科学创想家庭实验室倡议,号召学生整理自己通过课堂、阅读、网络、课外兴趣班等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和自己的微型研究,选用身边随手可得的学材,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向同伴展示。这一活动既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先生”身上学知识、开眼界、启思考、长兴趣,更引导学生向周围的同伴、友邻传播自己对科学问题的认知和理解,成长为爱科学、善钻研、会分享的科学小达人、发烧友。同时,让学生成为课程设计的力量,而不再单纯是课程实施的对象,在付出与得到之间,让科学知识和能力双向流动。
学生李涵瑜在家里和爸爸一起做“缤纷彩虹雨”实验,从准备水、油、色素、筷子等材料,到将色素滴入油中搅拌,然后倒入水中,等待色素渐渐下落……观察整个过程,从发现问题到思考问题,然后再到实践,李涵瑜反复实验并将实验过程记录下来,寻找家中合适的拍摄背景并安排机位,与家长一起设计拍摄环节……经历这样的过程,李涵瑜的好奇心更强烈了,更懂得如何去探索现象背后的秘密,并把自己变成科学的“辐射源”。
每个家庭就是一个研究室,一个房间就可以成为一个实验室,这一创新举措开拓了儿童创想课程的实施场域,丰富了儿童创想课程的实施主体,和谐了亲子关系,创新了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的多元路径,让星河娃“在斗室之间决胜千里之外”。
在这座能呼吸的儿童创想城里,我们遇见好奇的儿童,总有“十万个为什么”等着你;在这里,我们遇见充满想象力的孩子,他们的天马行空总能出人意料;在这里,我们遇见不断创想的孩子,他们总有创新和创造,改变和改善着生活与世界……
(作者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3年03月15日第10版
作者:庄惠芬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