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玉赋中展现的“宋玉”形象_高唐_审美_表现

宋玉所居的楚地位于江汉流域的群峦百濮之间。在文学上,呈现的是充沛的想象和浓烈的浪漫情怀。宋玉有效地拓展了文学的表达主题和表现形式,在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及体制方面做了很大的创新,并拓展了文学的审美领域,引领了纯文学化的发展道路。

一、宋玉赋思想

1、宋玉赋中的文化气质

宋玉的《高唐》、《神女》之作恰恰折射了楚地的文化现实。楚人以模拟男女性交的舞蹈为特征的祭祀礼俗,是生殖崇拜及神灵崇拜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楚地独特的巫文化。宋玉赋作所呈现的是一种烂漫而温柔的巫文化,它所具有的历史人文实际意义的文化底蕴并非“淫”字能够代言。

楚人从初始绿色生态中走出去,根据法术与神话传说探索当然、丰富多彩感受,这授予了宋玉赋作以神奇的气场,而南方地区莽荒的生态资源无穷地滋润着他的遐想与浪漫气息。在他的赋作中,不缺神密古怪的意愿组成,初始的魅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像在这其中主要表现地随意而充足,可是不可忽视的是,他们也从侧边体现了当初的楚人积极主动融进大自然的主动。

展开全文

2、战国时代风尚

一个古代文学家以及文学著作的科学研究,始终离不了对他所处时代的参照,尤其是独特的时代。宋玉所处的时代恰好是那样一个社会发展大幅度动荡不安、诸侯国间政冶国防市场竞争激烈、楚国国势衰弱奸佞并频临亡国前夜的独特时代。

此外,这一时代的另一主要表现便是士的影响力凸起,战国策士劝谏之风日盛,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碰撞相融,个性化持续张扬。这一切都功效于时代之文学类,处于窘境的宋玉参靠消化吸收了每家之长, 并造就了在之前早已处于萌芽期的一种单独难题——赋体文学类。

战国时代风尚对宋玉作品的影响首先表现在铺张扬厉的语言风格上。战国时代文学的语言风格具有一种恢弘的气势和夸饰铺排的特点。

《诗经》中朴质的文风为《楚辞》浪漫奇丽之语所取代;《老子》及《论语》凝炼精策的哲言为《庄子》、《孟子》中雄伟瑰丽、摇曳多姿的寓言和气势充沛、江河直下的辩论所取代;《春秋》词浅义深、刚柔并济的辞令为《战国策》中辩丽横肆、铺张扬厉的雄奇阔论所取代。这种风格的转换对宋玉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宋玉作品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创作手法进行大肆渲染,这与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很是相似。苏秦、张仪等战国策士为达到游说目的,擅长用连词排比以增强语势夸大事实,使听者感到震撼进而产生思绪错乱。

战国时代由于社会的变迁和士人思想的变化,春秋时期对礼的尊崇和雍容典雅的风尚逐渐被淡化,应时代变革而生的是人们对智慧、谋略的重视。

二、宋玉赋对儒家思想的继承

1、隆礼与节欲

宋玉的隆礼与节欲思想体现在多篇赋作中。其中,《登徒子好色赋》先是比较了东家之子与登徒子之妻美丑的天壤之别,进而描述自己遇东家之子而不许,而登徒子则使其妻生五子,以反差的方法叙述了作者能够“克己守德”的思想。宋玉的《神女赋》以礼制情,以礼克欲,最终高唐神女也成了宋玉按儒家道德标准刻画出来的“发乎情,止乎礼”的女神形象。

2、乐与和

宋玉精通音乐,其《笛赋》与《微咏赋》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专门描写音乐的作品,集中反映了他的音乐思想。厚俗薄雅是时人的审美现实,以至于俗乐的代表《下里》、《巴人》大行其道,而雅乐《阳春》、《白雪》之类和之者寡,尽管如此,宋玉的审美趣味仍与社会流俗大异其趣。

宋玉在音乐思想上对荀子的继承主要体现在对音乐审美与情感功用的认同上。《微咏赋》具体表现了宋玉极高的审美水平,其中既有对歌唱者审美体验的描述,“钟石廛畹,琴瑟林帷。重浏怆以徐吟,若变宫而下徵。首廉丽以轻荣,终温爱而调理”,也有对声与情辩证关系的见解,“于时也,深衷美绪,孤响端音,属素排满,吐致施英”。

宋玉赋在政治倾向和内容寓意上受儒家思想的濡染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由于与庄子及其后学的地缘关系和老庄学派在当时的影响,作为多方面吸取营养的作家宋玉也吸收了老庄学派行文中的艺术手法。宋玉的赋作中还接受了老庄哲学的影响。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博采众长使得宋玉赋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

三、宋玉赋的艺术创新

1、宋玉赋的语言特色

宋玉作为御用文人,其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娱人耳目,助君王乐,因此必然追求赋作的形式美,十分讲究对词句的雕琢,讲求声色,善于运用华丽的辞藻对客观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雕画与渲染成为宋玉赋作语言的重要特点。

就形式而言,宋玉赋作的本身还具有声律之美,这与宋玉本人“识音”有很大关系,虽然赋是一种“不歌而诵”的问题,但宋玉依然有意无意地从音乐美的角度行文,善于抓住语言特点写就声色并茂的美文。宋玉赋作的行文风格上还具有铺陈夸饰的特点。铺陈是铺写范围,属于面;夸饰主要表现程度,属于点;点面结合的渲染,使得宋玉赋作品自有一种宏大的场景和独特的魅力。

除此之外,宋玉在表现事物、人物时,善用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从面上而言,极力铺排,几乎所有事物都可入赋,恢弘壮阔;如《高唐赋》中对巫山的铺述,从云气写到山水之嵌岩,激薄、猛兽、麟虫、林木、诡怪、以至芳草、飞禽、神仙、祷祠等不一而足,恐怕亲临奇境者也未必能又如此全面的观感。

宋玉对于赋文学一个最重要的成就就是使赋形成了韵散结合的模式,即在韵语的基础上兼用散文化句式,从而促成了新体赋的诞生。其《九辩》就是这一新文体的初创性萌芽。《九辩》之后的赋作,新体赋的形式逐步加以确立。可以看出,宋玉赋作为最典型的十二篇中,语言形式具有一致性,最大的特点就是韵散结合。

2、文学审美领域的拓展

在宋玉之前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庄子散文主要为疾俗以明道而作;屈原《离骚》则为发愤以抒情而作;而宋玉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为显丽以赏心、示美以悦目而作,宋玉赋在构思、铺叙、藻饰等方面游离于先秦《诗》的“尚用”传统而具有明显自觉的“尚美”意识,奠定了汉赋审美思潮发展的基础。

宋玉在语言方面的润饰也表现了他自觉的审美追求。他善于用连续的感叹之语和特殊的否定句式表达强烈的情感。如宋玉在强调高唐之高时发出如下称赞,“高矣显矣,临望远矣。广矣普矣,万物祖矣”(《高唐赋》),造就情感上的喷薄而发之势;又如,宋玉在描写神女美貌时反复使用几个否定句,“其象无双,其美无极。

如此这般的描述使得赋作在宋玉的妙笔之下很难不开出美丽的文学之花。此外,宋玉赋作在审美方面的自觉追求还表现在他“丽以淫”行文风格及夸饰铺陈的特色。

中国的古代文学家有一种审视“物”、“我”关系的自觉,擅长借助对客观事物及环境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将丰富的情感寄托于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进而形成“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产生饱满而蕴藉的艺术韵味,这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传统表现方式。

宋玉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他的赋作中所表现的“物”、“我”、情、景的关系相对于屈骚有了明显变化。宋玉一改屈骚直接倾诉内心情感,将“我”置于“物”之上的作法,而是将“我”寓于“物”的描述之中,把微妙的情感申发在精心铺述的事物中,使得客观与主观无缝链接,体物与抒情更加灵活、细腻与彻底,从而表现的艺术境界也更加深远和阔大。

如《九辩》描写了萧索凄然的秋声秋色秋意中一位薄寒之中愤懑不平的潦倒贫士,在景物的描写上细腻到位,在情感的抒发上淋漓尽致,悲情与悲景融合得毫无瑕疵,内心悲情给予了外界的悲景与感性,外界的悲景又渲染了内心的悲情,两者相得益彰,同时又构成了阔大的意境,其在艺术上的效果是相当成熟的。

结语:自古文学界惯将“屈宋”并称,宋玉对屈原的追随是显而易见的,再加上战国末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晚年也在楚国生活,从宋玉的作品来看,宋玉赋在政治倾向和内容寓意上受儒家思想的濡染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对社会政治有一定关注度的人臣来说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楚辞集注》

2、《战国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