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 “睡够”了吗?_孩子_睡眠_家长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你家 孩子 孩子 睡眠 家长

“我家孩子怎么不长个儿啊?”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很多家长会焦虑孩子的身高。如果几个月没有长高一公分,不少人就会带孩子去医院测骨龄,及时干预。但到医院后,不少家长傻眼了,“孩子不长个儿竟然跟睡不够有关!”

其实,教育部在2021年4月印发过《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学校、家庭及有关方面应共同努力,确保中小学生充足睡眠时间。”

那么,你家孩子睡眠时间达标了吗?最近,记者就宁波小学生的睡眠对家长朋友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近1000份。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林桦 樊莹

调查显示

超三成小学生达标“十小时睡眠”

调查显示,32.39%的孩子通常在晚上9点前上床睡觉,按小学生一般7:00至7:30起床计算,意味着超过三成的孩子的睡眠时间能达到10小时。此外,超过一半的孩子在晚上9点至10点上床,仅个别孩子在晚上11点以后睡觉。晚睡的原因大多集中在做作业拖拉和“不困”这两项上,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是家长的晚睡习惯影响了孩子的睡眠。

大部分家长充分认可睡眠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每天强制孩子按时睡觉的家长达到80.38%,50多位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失眠困扰。上课有犯困现象的孩子不多,仅2.48%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上课中有犯困的情况,大部分家长都认为自家孩子上课状态良好。

如果长期睡眠质量差,可能影响孩子在校状态。家长帮助孩子改善睡眠的方法主要是“改善睡眠环境”“一起做体育锻炼”等,少部分孩子入睡困难求助医生。

孩子晚上“夜猫子”白天“瞌睡虫”

妈妈尝试了多种方式促睡眠

调查中,有21位家长都表示,自己孩子有上课“打瞌睡”的情况。

良好的睡眠对孩子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老师们很关注的问题。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的胡春波老师有段时间发现,班上坐在前排的小高(化名)一到下午就“瞌睡虫”上身,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有几次课堂上,小高直接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嘴角流口水,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其实,小高平时在班上学习很自觉,生活自理能力也很不错。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打瞌睡的现象屡次发生后,胡春波主动跟小高妈妈联系,并告知孩子在校的实情。

“胡老师,我们也是没办法。孩子一到晚上就特别精神,总在床上看书、折纸或电脑画图,一不留神就10点多了。多次催促他睡觉,他总说睡不着。经常是我们都回房间睡觉了,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睡着的……”小高妈妈无奈地说。作为家长,她明白睡眠不足不但影响孩子的上课效率,天长日久更会累垮身体,还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但是,怎么帮助孩子睡个好觉,却是毫无头绪。“可能也是受我们影响,习惯晚睡,而且睡觉前会玩玩手机、看看电视,孩子就有样学样。”小高妈妈说,每次她哄孩子睡觉,都要斗智斗勇半个小时以上。

展开全文

在胡老师的指导下,小高妈妈从改善孩子的睡眠环境和作息规律出发,放学后先做些运动,如慢跑、跳绳等。睡觉前半小时泡个温水脚,喝杯温牛奶;被窝里不要看书,改听故事或轻音乐;孩子的枕头也不宜太高。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下,小高还参加了“好睡眠 好心情 好身体”主题班会活动,一点点认识良好睡眠的重要性,也有意识地尝试自主管理、自我教育。

这些尝试,有了一些效果。虽然小高还是很难马上进入梦乡,但入睡时间提前了,胃口也好了。“毕竟,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不来。”小高妈妈说。

低年级孩子的睡眠靠“盯”

夫妻二人轮值“陪睡”

为督促孩子睡眠,有家长以身作则,和孩子同睡同起。“快睡觉了”“该起床了”,这可能是大部分小学生家长每天必说的话。象山县实验小学赖芈凌同学的家长也不例外。为了让这个刚上一年级的女儿能够早睡早起,保障充足的睡眠,每天晚上夫妻俩必有一个轮值“陪睡”。“因为孩子还小,如果我们不陪她一起睡的话,她就不会乖乖上床睡觉。”赖芈凌妈妈说,每天晚上8点出头,她就开始催女儿洗漱了,“孩子基本上8点前就能完成作业,然后我们会奖励她稍微玩一会儿,如果不催她,她是不会主动提出要去睡觉的。”

每天早上7点不到,“陪睡”的家长就要叫女儿起床。“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会帮她穿衣服、洗漱,但是上小学之后,我们就放手让她自己去完成这些事情了。”赖芈凌妈妈表示,完成这些起床工作至少要预留半个小时的时间,“这样算起来,孩子每天的夜间睡眠时间还是有10小时左右的。”

每天晚上8点多就要陪孩子睡觉,是不是对家长也是一个挑战?赖芈凌妈妈笑着点头,表示自己以前也爱玩玩手机、追追剧,现在为了孩子,也迫使自己成为了“早睡”一族。“其实挺好的,早睡早起之后,感觉自己精神状态也更好了,算是双赢吧。”

这个学校管睡觉有高招

“红黄绿”亮码涂色,周周统计

每天晚上,由家长在家校本上记录孩子开始睡觉的时间,第二天早上起床,由家长记录孩子起床时间,并签名确认当天的睡眠时长,对应亮码:睡眠达到10小时,涂绿码;达到9.5小时,涂黄码;达到9小时,涂红码……这是2021年9月起余姚市新城市小学对标中小学“五项管理”政策,以睡眠管理为抓手,推行的“‘红黄绿’亮码涂色、不做‘特睏生’”活动,天天亮卡,周周统计,月月评比。“部分家长一开始不理解,认为学校‘小题大做’,连睡觉也要管。”副校长叶利青说,活动刚推行一个学期,学校面向全校近千名学生做数据统计,只有55%的学生平均睡眠时间达到“绿码”水平,36%的学生在“黄码”和“红码”之间,剩下的学生在“红码”线以下。

“一年多来,学校和老师做了很多努力。一方面坚持动态数据监测,合理制定作息管理制度,拟定评选出校园之星之‘睡眠之星’;另一方面,对于不达标的学生,班主任主动干预,教育学生,与家长沟通。欣喜的是,这件事被越来越多家长认同,最直观的变化在各班的监测数据上。”叶利青感叹道。602班徐凌云老师每天都会将学生睡眠数据汇总成表。她发现,与上年同期比较,一个月内拿过“红码”的学生数量下降明显,从原来的十个左右到现在只有一两个,班级面貌不经意间发生了积极变化。

小远(化名)就是从中受益的一个孩子。“以前,孩子跟着家长的作息,上床时间要比其他同学晚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每天的睡眠记录不是‘黄码’就是‘红码’。”徐凌云老师主动与小远妈妈沟通,发现最大的问题还是在时间分配上,学习时间和活动休息时间安排不够科学。小远并没有因为学习时间拉长而提高效率,有时在校整个人蔫蔫的。经过良好的家校沟通,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如今,小远经常拿到“绿码”,还有望获得“睡眠之星”。

专家点评

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很重要

张蕾(宁波教育学院副教授): 很多睡前拖拉、不肯入睡的孩子,生活中大多有做事磨蹭,缺乏自制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看似都是小细节,但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

建议家长鼓励孩子自主掌握生活作息,什么时间适合做作业,什么时间可以自由玩耍,什么时间值得阅读,什么时间应当入睡,做到心里有数。新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把知识变成能力,自如应对生活变化。时间管理就是一种高级能力,掌握这个能力后,能帮助学生很好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