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去世后,花荣为什么在他坟前自缢?其实花荣的结局必死无疑_梁山_花荣_原型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水浒传》是我国的名著,作者在梁山好汉的形象塑造中,不吝溢美之辞,虽然梁山好汉们都并非完美“人设”,但是都有一些方面非常优秀,在角色立场上他们也属于正面角色,是勇于与时代抗争的英雄。然而梁山好汉们的结局却并不圆满,甚至可以说都非常凄惨。

朝廷的招安是梁山好汉们命运的转折点,虽然招安这件事情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但是最终梁山还是接受了朝廷招安。那些极力主张接受招安的人,恐怕也根本没有料到,这场招安会给兄弟们、给整个梁山带来灭顶之灾。

同生共死的好兄弟?

花荣和吴用都是在宋江死后选择自杀的,但是这两人自杀的原因却并不相同,对于吴用来说,是走投无路。吴用外号智多星,一直担任都是出谋划策的角色,甚至是那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他的聪明才智如果换句话说,也就是心机深沉,他的“智”被他用来利用做各种事,其中有很多可以算得上是坏事。

站在朝廷的立场,吴用算是宋江得力手下,坏事做尽,而且足智多谋,这样的人朝廷一定是不会留得。宋江死后吴用势必也会被朝廷清除,而吴用也完全能预料到这一点,所以就选择了自尽。而花荣与吴用不同,他没做太多坏事,在朝廷眼里他并非一定要死,甚至吴用也劝花荣不要自尽,花荣却还是选择自缢在了宋江坟前。这又是为什么呢?

展开全文

梁山角色“背后”的人物

在小说之中,很多人可能会有历史原型,尤其是一些反映历史或者当时的社会问题的小说。只是有的原型是一眼能看出来的,有的原型却并不明显。而水浒传中的很多人物,也都是有历史“原型”的,虽然作者不会直接明说,但是会通过一些方式映射出来,比如名字、比如人设。其中比较广为人知的就是朱武隐喻朱元璋,杨春隐喻常遇春,陈达隐喻徐达。

宋江与花荣的结识是在宋江流放江州之后,在他们相识之前,有另一个关键人物,就是柴进。柴进在书中的设定是后周皇帝柴荣的后裔,后来跟随了宋江。而巧妙的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早期的时候就是在后周做事的,是后周的将领,但是后来起兵反了后周皇帝,自己拿了政权。

花荣的历史原型?

花荣的历史原型到现在都是没有定论的,但是我们可以进行合理猜测。花荣人称小李广,但是显然他的原型并不是大汉的飞将军李广。在书中与花荣关系比较密切的就是宋江,如果把宋江看作是赵匡胤的映射,那么花荣是可以与赵匡胤身边的一个人物对应起来的,那就是赵匡胤的手下李处耘。

所以虽然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花荣历史原型是李处耘,但是根据人设和人物经历,我们可以做出合理推测。而李处耘与花荣最不同的地方,就是两人的结局了,李处耘在建立宋朝之后成了赵匡胤的得力臣子,而花荣在宋江死后自缢而亡。但是这两人的结局不同,本质上是赵匡胤和宋江的结局不同。

结语:

赵匡胤陈桥驿兵变成功,因此跟随他的李处耘可以加官进爵,然而如果赵匡胤兵变失败,那么可想而知李处耘的下场,必然是随着主子难逃一死。所以这就是花荣在宋江死后主动自缢的理由,花荣这个人物的设定,就注定他与宋江是共存亡的关系,无关兄弟情义,宋江死,花荣必死。

当然《水浒传》的作者并没有明确表示过宋江就是赵匡胤,更没有说过花荣与李处耘有关联,这只是一家之言,根据人物做出的一点小小推测,可以相信,也可以不信。但是看故事的有趣之处就在于,作者写出来的是大家公认的,而作者没写出来的,则是可以自行发挥想象的。

参考文献:《宋史》《水浒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