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 1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活力中国:烟火气里的信心和期待·地标篇》的报道。
武汉汉正街:
吆喝声唤醒老商街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徐海波
一度沉寂的汉正街又热闹起来了。随着春节的临近,每天一早,街道上就已车水马龙,人潮涌动,打货的商贩络绎不绝,购物的市民也是三五成群、大包小包。道路两侧挤满过往行人,不停有快递小哥匆匆而过,部分路段出现了小范围拥堵。急促的汽车喇叭声和两旁商店吆喝声将这条老街早早地唤醒。
位于湖北武汉汉口老城区的汉正街,是全国闻名的小商品市场,只有1.67平方公里,却汇集了近3万商户和5.6万常住人口,曾写下“货到汉口活”的商业传奇,被称为“天下第一街”。
43岁的王瑜珏和妻子叶佩燕一大早就来到自家位于云尚·武汉国际时尚中心的服装店,开门营业。来自全国各地的服装批发商也早早地等候在此,抢抓春节前的销售旺季。
作为华中地区最大的服装集散地,汉正街一直是武汉服装行业的“晴雨表”。2019年开业的云尚·武汉国际时尚中心,改变过去汉正街以小作坊、小店铺为主的经营模式,打造品牌展示、服装设计、批发零售及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商场,是汉正街面积最大的购物中心。
王瑜珏的店铺位于云尚负一楼的童装中心。这个300多平方米的店铺里,最新款冬季童装吸引顾客驻足选购,门庭若市。
店内地面上堆满了货物。王瑜珏忙着包装和登记信息,确认每一单货物派发的地点,叶佩燕则在一旁准备上午的直播。
他告诉记者,2020年疫情期间,“到店客户越来越少,产品推荐会也开不了,再不转到线上,就生存不下去了”。
“现在好多了!”
当问及最近两个月的销售情况,王瑜珏脱口而出。“现在到店顾客越来越多了,网络直播带货又卖得很好,希望能把2022年‘补’回来。”
云尚·武汉国际时尚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仅云尚就聚集近千位直播卖货的网络主播,直播场景随处可见,市场直播产业规模已突破百亿元。
展开全文
1月6日,游客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的雪墙前拍照。近日,许多游客来到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在一面有着数十个不同造型人形凹槽的雪墙前“打卡”留影。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冷冰雪”透着热乎劲儿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杨思琪
“这场旅行我等了3年了,最近跨省游恢复,我终于圆梦了。”元旦刚过,北京“90后”游客吕丽萍和朋友迫不及待来到“冰城”哈尔滨,在冰天雪地里邂逅“冰雪奇缘”。
“气温降一度,热情涨一分。”1月5日晚,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开幕,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里一片欢腾。在晶莹剔透、流光溢彩的冰雕前打卡拍照;登上500米超长大滑梯,在尖叫声中畅滑而下;乘坐雪花摩天轮,观赏松花江两岸冰雪风光;望着漫天璀璨的烟火,静享一场视觉盛宴……
“这几天游客多了,人气回来了,我们的信心也更足了。”哈尔滨太阳岛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岩松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冰雪大世界游客量不断攀升,不少外地游客和旅行团“回归”,其中不乏国际游客。
作为冰雪游热门打卡地,哈尔滨冰雪资源丰富。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洪新说,今冬冰雪季,哈尔滨推出3大冰雪主题公园、12个冰雪体验产品、10大冰雪旅游线路,打造100余项重点活动,构建起全域冰雪产业新格局,点燃冬季城市旅游“沸点”。
眼下,热起来的不仅有各大网红景区,还有街头巷尾、寻常人家。
走在哈尔滨市老城区,菜市场里喧哗热闹,烤红肠摊位上香气四溢,面包店门口排起长队。城市绿地、街心公园,不少父母拖着雪圈,任由孩子红着小脸,从雪坡高处一遍遍滑下。宽阔的江面不仅是赏冰的好去处,也被冬泳爱好者所青睐。
“吃完铁锅炖,再来一根冰糖葫芦,孩子们都很喜欢!”游客李莉杰说,刚刚过去的这段时间,大女儿一直在家上网课,很少出去活动,现在放寒假了,带两个孩子出来放放风,就像过年一样。
撸烤串、喝啤酒、嗑瓜子……在道外区一家老牌烧烤店里,一桌桌好友亲朋举杯相庆,一盘盘烤串冒着腾腾烟火气,好不热闹。
“早就盼着这一天了,心里特别敞亮,大家心情好,胃口也好!”店主樊睿林过上了渴望已久的忙碌生活,“有时候一晚上翻两台,还有不少顾客得排队等号,在店里前后张罗,就没个歇脚时候。”
“‘冷冰雪’透着热乎劲儿,消费市场暖流升腾,涌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经过冬日的蓄力,中国经济的活力和潜力将在不远的春天蓬勃迸发。
成都宽窄巷子:
又见游客穿梭打卡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董小红
“之前一天最多30多个客人,现在一天100多个客人,人流量逐步恢复了,烟火气又回来了。”刚给一位顾客结完账,成都宽窄巷子景区熊猫屋店长徐小清说。
忙着将新品摆上货架、整理网络订单、及时发快递……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徐小清和同事们又忙碌起来。
记者在店里看到,游客来来往往,店里的生意非常红火。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熊猫屋还推出了一系列带有春节、熊猫元素的新品——红色的熊猫装饰毛线帽、熊猫与兔子图案背包……整个店里人气足、消费旺,洋溢着活力。
熊猫屋所在的宽窄巷子景区是成都知名的地标性景点,此前,这里经历了几波疫情,曾一度冷清。
如今,这里的人气逐渐恢复,记者在现场看到,古筝表演、穿汉服拍照、采耳体验等项目丰富多彩,店家使出浑身解数招揽顾客,不少游客在景区内穿梭打卡。
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女士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人早就听说过成都宽窄巷子,之前因为疫情没有机会来玩,这次终于带着孩子和老人来了。
“古色古香,又有好多成都小吃,感觉很巴适。”王女士说。
宽窄巷子景区管理人员告诉记者,整个元旦假期,宽窄巷子景区一共吸引了近9万名游客来游玩打卡,景区消费活力日益旺盛。
“消费力慢慢起来了,整个宽窄巷子又热闹起来。”徐小清说,这些变化让大家精气神也比之前好多了。“2023年还计划开新店。”
青岛李村大集:
人声鼎沸中赶的是热闹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莫鑫
“李村大集可好长时间没这么多人了!”一位大爷从记者身旁经过,嘴里嘟囔着。
1月8日,农历腊月十七,正逢春节前倒数第3个山东青岛李村大集。
大集6号门对面的公交站,车一来,二三十辆“买菜小车”滋啦滋啦朝车前门汇聚,赶完集的大爷大妈以风雷之势将公交车塞得满满当当,司机即便拿出“打卡,后门上”的绝招,也抵不住“攻势”。
进入大集,离1号门不远处,张永喜一家正在卖香油。他家香油铺在大集37年了,现磨现打的香油是不少人来大集都要买一瓶的年货。
“逢二逢七的李村大集感觉人流恢复七八成了,今天估计能卖200多斤香油。”60岁的张永喜笑着说。
还有逢一逢六、逢三逢八等不同规模的大集分布于这座城市、这个省的城乡各处,卖的东西也各有特色,循集而至者,少则数百,多则数万,年集更甚。
集上,人们可以一站式置办年货,还能淘换不少别无分号的稀罕物。一边侃谈一边砍价,“图便宜”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人声鼎沸中赶的是个热闹,凑的是个烟火气。
记者被人潮带到大集的“春联一条街”,这里是大集的“过年特供”,“福字10元1张”“窗花5元1对”,几句吆喝声就把年味烘起来了。
“没想到今天人这么多,大家都喜欢的兔年福字没备够,还有两个腊月大集,我得多备点货。”胡高妮是集上的老摊主,身后就是自己日常经营的服装摊位,近一年营收不太好,她希望年底多卖些春联、福字等增加收入。
青岛人过年,怎么少得了海鲜?一进海鲜市场,大伙儿逛集的热情仿佛要融化码头直供海产的冰封。一位大妈正在和摊主就一条野生“牙片鱼”讨价还价,几个回合砍到每斤40元以下,大妈才露出笑容。
“11斤的鱼,388元吧,吉利数!”大妈准备一口价结束“战局”,摊主欣然同意。
“过去一年,大集管理所给我们减免了3个半月的租金,帮我们渡过难关,年底客流涨起来了,我想着能多卖点鱼,比往年便宜点也没事儿,顾客开心,我们也能过个好年。”摊主告诉记者。
南京新街口商圈:
小店过道上都是食客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雨泽
看着“回暖”的营业额和满满的烟火气,不停忙碌的“当家人”潘林虎流露出些许笑意。“现在每天能卖近万元。”老板娘周志勤说。
潘林虎的小潘记鸭血粉丝汤店,位于江苏南京新街口商圈,近百平方米的店铺里,食客满座,过道上不少顾客站着等待座位。门外,来取餐的外卖小哥络绎不绝。
新街口是南京近代城市建设和商业发展的起点,半径不足两公里,却拥有国内罕见的商业密集度及独占鳌头的单位坪效,酒店商场林立,各色小吃遍布,网红店随处可见。
元旦以来,不少小店的门口重新排起长队,街头巷尾重现升腾的烟火气,各大商圈客流量明显回暖,熟悉的热闹与繁华回来了。
口味平和、鲜香爽滑的鸭血粉丝汤,是南京著名的特色小吃。潘林虎夫妻俩摆过卤菜摊,做过盐水鸭、烤鸭,2004年前后转做鸭血粉丝汤,如今已有10多年,在夫妻俩起早贪黑努力打拼下,顾客越来越多,在南京逐渐小有名气。
5年前,夫妇俩又拿出积蓄换了现在这个大点儿的店面,还招了6名员工,升级了原来的“夫妻老婆店”,开始“大展拳脚”。疫情以来,他们将小店的重心放在外卖服务上,通过扩大外卖、开发半成品、尝试社区团购等方式,尽力维持着店铺正常运转。
自身努力外,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的纾困措施帮夫妇俩减轻了一些压力。“政府给我们让利,我们给客户让利。”潘林虎说。
现在,多年前街坊口中的“小潘”已成了“老潘”,正如他们所言,刚开始做餐饮是出于情怀,但现在更多的是出于对员工、对顾客、对家庭的责任,“这些责任让我们必须坚守下去”。
除了鸭血粉丝汤,南京人还酷爱面条,藏在新街口科巷美食街深处的鸿福面馆,2009年在此处开了第一家店。
小店传到店主阮明杰手上,已是第三代。鸿福面馆的大碗皮肚面,是食客们口中当地的“老味道”。“85后”的阮老板用心经营,在鼎盛时期一度开到13家面馆。即便在疫情期间,面馆只剩下一家老字号,阮老板依然在坚守。他相信,“老味道”是食客们割舍不下的记忆,而小店里的人情味更是不可替代的牵挂,疫情过后,他们会回来。
如今,消费复苏按下“快进键”,扎根于南京街区、社区的一家家小店,展现出韧性与生命力。小店虽小,却是城市“烟火气”代表,是万千辛勤工作、努力生活的中国小家庭的缩影。疫情延宕3年,小店犹如夜间一盏灯,成为点亮城市生活的一抹暖光。
陕西历史博物馆:
人气旺伴着“年味儿浓”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杨一苗
“快来看这里有十二生肖,我们找找自己的属相。”来自四川的游客王丽萍带着孩子来西安旅游,他们被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厅里的唐代彩绘十二生肖俑吸引。这里是西安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展厅里,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青瓷提梁倒灌壶、鎏金铁芯铜龙等明星展品前人头攒动。
兔年即将到来,博物馆里几件与兔有关的文物也受到游客追捧。比如唐代滑石兔,兔头前探、双爪前伸,不仅圆润可爱,还有跳脱的动感。因为它形似鼠标,被游客戏称为“千年前的无线鼠标”。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王丽萍跟孩子一一辨认这些生肖动物。这些陶俑头部为动物形象,身体却为人形。陶俑穿着敞领宽袖袍服,双手拱于胸前,样子文雅生动,其中的生肖兔俑双目圆瞪、两耳直立,形象简洁却又栩栩有生气。她告诉记者,这次来西安旅游不仅要参观博物馆,还要看看兵马俑、登上西安城墙,让孩子身临其境感受以前只在书本中见过的文化遗产。
据了解,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兔年新春到来之际,将举办“藏在陕历博里的年味儿”“陕历博因你而美丽”等多项活动,以及“何家村遗宝”“彩陶中华”等数字展览。
春节前夕,陕西历史博物馆还将举办“玉韫·九州——中国早期文明间的碰撞与聚合”展。据该项目负责人、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庞雅妮介绍,这一展览是该馆策划的“早期中国”系列展览之一,将从史前玉器文化的视角探讨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化进程以及“早期中国”形成等重大问题。
2022年12月13日,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当年历经7次闭馆后再次开馆,参观人数逐渐增多。近几日已增加到每天8000多人,接近每日限流9000人次的上限,与此前相比,游客参观数量增加了6倍以上,预计春节假期门票仍会比较紧张。
滕王阁:“夜经济”点燃烟火气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熊家林
甲士分列左右,舞女翩然跃动,小伙翻着跟斗入场……1月11日,天色刚沉,位于江西南昌赣江畔的滕王阁摘下厚重的历史面纱,露出俏皮的一面。只见滕王阁风景区东门,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演职人员边预热现场氛围,边鼓励游客一起跳健身操,并为获得掌声最多者免费送上门票。
“我可以再爬一次滕王阁!”二年级学生熊清菡下场时额角挂汗,但拿到奖品让她兴奋不已。当天下午,她和妹妹在父母带领下,逛遍了整个滕王阁景区,直到天黑也舍不得离开,直言“好久没在街上见到这么多人了”。
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夜经济”成为点亮滕王阁的彩灯。走过东门就到了售票处,游客队伍从取票窗口排到了旁边店铺门口。
“看来今晚我要加班啦!”嘴上抱怨着,95后杂货铺店主张颖却带着笑。她说,上个礼拜以来,小店营业额连着上涨,今天单饮品就卖出了上百元。眼看小年将至,她这两天正抓紧时间备货,迎接下一波节日“游客潮”。
周边“加班”的商铺并不少:玩具店、文创品店、奶茶店……略显嘈杂的交谈笑语和讨价还价声,盖不住浓浓的烟火气。
为聚起人气,景区还推出了《寻梦滕王阁》实景演出等文艺活动。距演出开始还有半个多小时,但滕王阁风景区主广场的观众区已座无虚席。
“变化真大!”60岁的游客牛丽卿轻叹着,用手机拍下主阁璀璨夜景。这是牛丽卿第三次来滕王阁游玩,专程从广州飞来南昌。趁着本周气温回升,她把三天的南昌之行安排得满满当当:昨天去了秋水广场,今天游滕王阁,明天去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逛逛。
采访结束,记者正要离开,在门口遇上了坐下来喝水休息的观光车司机詹洋康。他“吐槽”说,工作比上个月忙不少,以前游客少,半小时跑一趟,如今观光车坐满游客,半小时要跑七八趟。
正待多聊两句,詹洋康就被叫走准备下一趟的发车,他放下水杯小跑着回去,边说着:“忙点好,多赚钱,好过年。”
据统计,2023年1月2日至1月8日,一周时间里,有近3000人夜游滕王阁,游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48%,是上个月同期游客量3倍以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