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作为汉末群雄之一巅峰时期势力版图多大?又是怎么没落的?_袁绍_冀州_东汉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商水县)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袁绍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司空袁逢的儿子。从他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

袁绍为何能在东汉末年强势崛起,要从内、外两方面因素来考虑。其中,内部因素指的便是袁绍的自身能力,包含性格、才能、乃至人格魅力等等。

《三国志》记载:“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在几乎是出身决定命运的古代,名门之后的袁绍从小就养成了贵族的气质和风度,具备着相当强的魅力,这吸引了许多的豪杰前来依附。

据《英雄记》记载:“袁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以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

由此可见,袁绍的个人条件还是十分不错的,有魅力的领导者会吸引并团结周边的人,让他们为自己所用。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部因素。

袁绍先是因为身份而被推举为讨董卓联盟的盟主。之后,曾经是袁家故吏的冀州牧韩馥将冀州拱手相让,使得袁绍不费吹灰之力便有了自己的根据地。袁氏在朝中发展多年,许多重臣都曾受其恩惠,于是袁绍利用这层关系,有着许多获得便利的条件。

展开全文

在袁绍发展的初期,就有沮授、郭图、田丰等谋臣辅佐。其中,沮授为袁绍定下“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於西京,复宗庙於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的发展方略。而郭图则曾经劝说袁绍抢先迎接汉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田丰协助袁绍攻灭了统一河北的最大敌人公孙瓒,又在曹操东征刘备时提出偷袭其后方的良策。在官渡之战中,他建议袁绍进行持久战,不过因为他性格刚直,所以袁绍常常对他的建议不予采纳。在袁绍的创业初期,许多谋臣的帮助使得他顺利统一河北,雄踞北方。可以说这时候的袁绍达到了势力的巅峰时期,袁绍的没落要从官渡之战说起。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战役"之⼀,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东汉献帝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击溃袁军主⼒。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中国北⽅的基础。说来说去,袁绍是败在部下七个人八条心,根本就不能形成合力,而他本人也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如果把袁绍换成刘备,把田丰沮授审配郭图换成诸葛亮庞统法正,官渡之战,曹操连胜利的机会都没有。

官渡之战表面上看袁绍是败在了战术谋略上,但实际上内中包含多种因素,派系争斗、军事水平偏低,再加上袁绍本身性格的局限,所以失败就在所难免了。

此战的失败令袁绍一蹶不振。袁绍逃回冀州后是整日抑郁寡欢,在平定了叛乱后,终因心情积郁而病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