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刘备谁更有文化?曹操没有正经老师,刘备能和汉末大儒交流_东汉_刘备_儒家

京剧里的刘备

今天兰台要和大家聊一聊曹操与刘备谁更有文化。

许多朋友可能会认为这个问题不应该是问题,因为曹操写过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比如《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等等。

反观刘备,史料里记载他年轻的时候喜欢音乐、美酒和狗,一副贪玩的样子,一看就没什么文化。

那肯定是曹操比刘备更有文化。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梳理史料,更为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以及儒学在东汉的实际地位,大家就能明白,真正更有“文化”的是刘备,而非曹操。

和刘备相比,曹操当然是更有“文采”的那一个;但是“文采”不等于文化。

郭敬明

展开全文

曹操更像是东汉末年的“方文山”和“郭敬明”,而刘备则更类似今天一所985/211大学的汉语言文学的普通博士。

要论文采,刘备肯定是不如曹操,但是要论知识储备的深度和厚度,刘备很可能远在曹操之上。

东汉儒生

01、

想要搞清楚曹操与刘备,谁的文化水平更高,首先要搞清楚儒学在东汉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东汉在律法上是和秦朝以及西汉一脉相承,但是由于秦朝与西汉律法繁杂,而西汉从汉武帝开始又有意识的“去专业化”,这就造成庞杂的法律条文与越来越不专业的官员之间产生了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西汉的司法裁决从汉武帝时代就开始从“成文法转为判例法”。

可是,这就带来一个新问题,以案例为判案的标准,那么如何来衡量具体判罚的轻重呢?

从汉武帝时代开始,这个标准就是儒家经典,也就是“春秋决狱”。

所谓的“春秋决狱”,指的是西汉中期开始,在司法实践中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解读汉律,作为判案根据的司法活动,其时《诗》、《书》、《易》、《礼》也被用于司法,又称“经义决狱”。

这和欧洲中世纪宗教神职人员利用宗教法典干涉司法审判已经非常类似了。

到了东汉,汉光武帝刘秀把“春秋决狱”更是发扬光大。

到了东汉末年,东汉一共有律60篇、令300余篇、比900余卷。

东汉儒生

这里的“律”、“令”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成文法条;而“比”则是过往的案例。

东汉司法实践中真正使用的不是“律”、“令”,而是“比”。

而怎么判断一个案件的判罚该用之前的哪个案例呢?

这就要靠官员掌握儒家经典的程度了。

换言之,在东汉,谁能熟练的掌握儒家经典以及解释儒家经典,那么谁就掌握司法解释权;而这就直接催生了一个群体:经学世家。

东汉,越是顶级的世家越是有自己独家掌握的经学典籍。

比如汝南袁氏家族是世代研习《孟氏易》、弘农杨氏掌握《今文尚书》、颍川荀氏掌握《荀子》……

司马懿家族就是因为史料记载他家只会熟练背诵《汉书》,所以被后世历史学家认为司马懿家族不能算“经学世家”,而只能算普通的士族家庭。

所以东汉才会有谚语“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能世代掌握一门经学,那在东汉就等于拥有了世代为官的“门票”。

那么,是不是没有“经学传家”的普通士族就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呢?

也不是。

东汉壁画

没有传承的普通人可以靠“拜师大儒”成为儒生,从而出人头地。

所以在东汉,儒学大师的地位非常高。

《晋书·刑法志》载,东汉“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二千二百余言。”

而相比东汉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儒学,诗词歌赋在东汉士大夫看来就是“雕虫小技”了。

东汉鸿都门

02、

在东汉,有“关西孔子”之称的杨震就非常看不起擅长“诗词歌赋”者:

鸿都门下,招会群小,造作赋说,以虫篆小技见宠于时。——《后汉书·杨震传》

顺便说一句,杨震的曾孙就是东汉末年汉灵帝和汉献帝时期的太尉杨彪,同时,他的玄孙就是被曹操杀死的杨修,他还有一个后人更有名,那就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

是的,隋朝开国皇帝杨坚自称自己出自弘农杨氏。

而汉灵帝的老师蔡邕更过分,他认为擅长“诗词歌赋”的士人和“戏子”差不多:

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有类俳优;或窃成文,虚冒名氏。——《后汉书·蔡邕传》

当然,蔡邕说这话的背景是他反对自己曾经的学生汉灵帝搞出“鸿都门大学”来与当时东汉最高学术殿堂“太学”对抗。

《霸王别姬》经典台词

而汉灵帝之所以搞出“鸿都门大学”,就是因为他不满士大夫通过掌握儒家经义来干涉汉帝国的司法,从而侵蚀皇权,所以他才搞出了“鸿都门大学”。

“鸿都门大学”传授的正是“大学”鄙视的“诗词歌赋”以及书法和绘画,唯独不教儒家经义。

而哪些人会去读“鸿都门大学”呢?

宦官子弟,是的,就是像曹操这样,出身于显赫宦官家族的子弟才会去读“鸿都门大学”。

曹操有没有读过“鸿都门大学”,史料上没有记载,但是曹操父子喜欢以及擅长“诗词歌赋”是确凿无疑的。

而擅长“诗词歌赋”正是在“鸿都门大学”接受教育的士子的特点。

当然,以曹操祖父曹腾是大宦官的背景而言,曹操在当时也找不到愿意教授他儒家经义的大儒。

这可能也是后来曹魏建立后,曹魏“轻经义重辞赋”的深层次原因。

《三国演义》曹操横槊赋诗

曹操、曹丕父子对辞赋的热爱,从政治角度解读,很可能是他们父子对于东汉重儒学的一种反动,如陈寅恪先生所说,是准备篡汉之前,对于东汉士大夫精神信仰的摧残。

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的背后,想必在内心里未尝没有一丝“反经义”的快感。

和曹操相反,刘备虽然实际家庭条件不如曹操,但是他有一个曹操望尘莫及的背景,他是正儿八经的汉室宗亲。

他的身份决定了只要物质条件跟得上,人不要太轻佻,是一定可以拜一位大儒、名儒当老师的。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

而且很快,刘备就和同宗刘德然以及辽西的公孙瓒一块,成为了卢植的门生。

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三国志·先主传》

虽然《三国演义》里卢植被塑造成了一名儒将,但事实上卢植本人是正儿八经的大儒,留下过许多学术作品的:

卢植字子干,诼郡涿人也。少与郑玄俱事马融,能通古今学……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时,始立太学《石经》,以正《五经》文字……岁余,复征拜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韩说等并在东观,校中书《五经》记传,补续《汉记》。——《后汉书·卢植传》

甚至后来曹操军队路过卢植故乡的时候,都专门提到卢植,并且称赞他为“儒宗”:

建安中,曹操北讨柳城,过涿郡,告守令曰:“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昔武王入殷,封商容之闾;郑丧子产,仲尼陨涕。孤到此州,嘉其余风。《春秋》之义,贤者之后,宜有殊礼。亟遣丞掾除其坟墓,存其子孙,并致薄醊,以彰厥德。”——《后汉书·卢植传》

可见,卢植确实是货真价实的东汉大儒。

那么,刘备在卢植门下学习的成果怎么样呢?

郑玄画像

目前没有详细史料可以表明刘备儒学水平的高低,但是从现存史料看,刘备是可以和当时最有知名度的儒学泰斗郑玄讨论学问的:

先帝(刘备)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语赦也。若刘景升、季玉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华阳国志》

刘备所说的“郑康成”,就是郑玄,在当时他就是“当世儒宗”:

伏见故汉大司农北海郑玄,当时之学,名冠华夏,为世儒宗。——《裴注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四》

到了唐朝,唐太宗甚至把郑玄列为“二十二先师”之一,配祀孔庙。

当然,所谓的“讨论”,也只是刘备的一家之言,有没有可能是刘备往自己脸上贴金呢?

很可能不是,因为郑玄难得的把自己的学生孙乾推荐给了刘备,至少说明郑玄对刘备的观感还不错:

郑玄传云:玄荐乾於州。乾被辟命,玄所举也。——《三国志·孙乾传》

想来,郑玄肯定不会无缘无故的把自己学生推荐给刘备,而就算郑玄明确表示看不起刘备,刘备也是不敢公开加害郑玄的。

三国时期的文物

要知道以当时郑玄的名声,就连统帅数万黄巾军的起义军领袖见了郑玄,也要下马叩拜,并且约束军队不允许进入郑玄老家骚扰:

建安元年,(郑玄)自徐州还高密,道遇黄巾贼数万人,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后汉书·郑选专》

另外,曹魏建立后,曹魏“太学”水平的低劣程度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曹操与曹丕父子虽然文采斐然,但是好像确实是没什么知识文化:

太学诸生有千数,而博士率皆粗疏,无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竟无能习学,冬去春来,岁岁如是。——《文献通考》

更为夸张的是曹丕执政时,曹魏朝堂高官里精通经义,可以熟练引用儒家各种典籍书写诏令、公文者,400多人里只有不足10人有这个能力。

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馀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从饱食而退。——《文献通考》

总而言之,上述史料可以证明曹操与刘备做对比,刘备很可能才是儒学造诣更高的那个人,而曹操虽然文采斐然,但充其量也只是汉末“郭敬明”,儒学造诣是远不如刘备的。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END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