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高发,社会和家庭如何应对?_儿童_青少年_心理健康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林昀肖 北京报道“全球10%-20%的儿童青少年有精神心理问题,约一半发病于14岁之前。目前,我国儿童精神科医生不足500人,面临着床位少,病人多的局面。需要全社会正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促进儿童精神医学的发展,也是建设‘健康中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近日举行的宝贝港湾-第三届中国中西融合儿童健康大会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表示。

对于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陆林分析称,从国家层面而言,随着社会逐渐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在一些开放的文化背景中,物质滥用等因素会使精神障碍发生率提高;在社区层面中,例如社区的不稳定、社区中暴力以及社区中不和谐,也是青少年社会心理相关疾病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在学校层面,校园环境、师生关系不和谐、同伴关系冲突以及校园欺凌和霸凌,这些因素也使很多儿童青少年出现多种心理问题。

除社会因素外,在家庭因素方面,陆林指出,亲子关系、家庭类型、教养类型、家庭暴力、同辈因素、家庭生活事件以及家庭功能,都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问题发生率越来越高,儿童和青少年在学校、家庭、社会中遇到的风险因素也越来越多。因此,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更多关注儿童青少年,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

精神心理疾病为何高发

关于全球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疾病负担,陆林介绍,在5~14岁儿童青少年中,近年来,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而在5~14岁全球儿童精神心理疾病类型中,品行障碍为最主要负担,抑郁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焦虑障碍等依次排在其后;而在15~19岁青少年阶段,排名第一位的精神心理疾病负担为抑郁障碍,平行障碍、药物使用障碍、焦虑障碍等依次排在其后。

关于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的流行情况,陆林介绍,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约为8%~17%,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我国小学生抑郁障碍发生率为17.2%;我国儿童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约为5.6%,低于美国水平;我国0到6岁儿童中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约为3.5‰,而在韩国、美国等国,该疾病发病率已达1%;我国中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约为13.0%,与西方相比较高,是因为我国学生课外活动、体育活动相对较少,同时手机使用明显增加。“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社会的不确定性,以及家庭的变化,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在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中,陆林指出,社会进步程度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巨大影响,不同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往往也会引起不同的健康结局。儿童在3岁前所处的社会进步程度越差、经济水平越低,往往预示着11岁后的行为问题发生率越高。此外,社会经济因素还会在家庭关系、同伴关系、邻里关系等方面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关于校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陆林介绍,校园教育模式起到重要中介作用,而这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例如,目前很多欧洲国家禁止智能手机进入校园,但我国目前仍无严格的条例与法规。“禁止青少年在学校中使用智能手机以及游戏相关软件、防止其沉迷电子产品十分重要。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明显增加,对网络有依赖的儿童青少年在10%左右,这可能导致网络成瘾无法正常上学的儿童数量增加,大约在3%~5%之间。”

同时,陆林也指出,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大约为30%,包括体罚在内的儿童期虐待,对其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往往持续很长时间。同时,在认为体罚符合文化标准的儿童中,体罚与焦虑激惹的相关性更强。

展开全文

在家庭因素的影响领域,陆林介绍,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家庭类型、教养类型、家庭暴力、同辈因素、家庭生活事件以及家庭功能。

在亲子关系方面,陆林表示,亲子关系良好时,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发生率会显著降低;而如果亲子关系紧张,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会增加,其抑郁、品行障碍的发生率会明显增高。“我们在医院门诊中也经常见到,很多儿童青少年的问题,不仅源于其自身也来自于家庭和父母。很多父母对儿童的管理过于严格,也有一些过于宽松,这些都会对儿童青少年造成不利影响。”

在家庭类型方面,陆林介绍,单亲家庭、重组家庭以及丧亲家庭,都会对增加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风险。同时,在我国也存在带抚养问题,即很多儿童由祖父母抚养,这些儿童由于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的不同,也易出现ADHD、抑郁、焦虑或行为问题。

“我国还存在留守儿童这一大问题,根据此前我国流行性调查报告显示,有43.4%的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精神心理问题,其中,抑郁、低自尊与校园欺凌较为常见,而精神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与父母的分离时间呈正相关。所以留守儿童需要我们格外关注。” 陆林强调。

除上述因素外,陆林也指出,家庭暴力是家庭婚姻中主要问题之一,对儿童心理健康也造成很大影响。中国家庭暴力的发生率可达29.7%~35.7%,受害者多半为妇女。“很多儿童青少年目睹家庭暴力,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研究表明,在美国有300万-800万儿童为家庭暴力目睹者,目睹家庭暴力的女孩发生精神心理问题的风险,是正常对照的3.6倍,男孩为2.7倍,目睹家庭暴力的儿童更易在未来遭受虐待与忽视。”

如何干预治疗

“一个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对其家庭而言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对孩子而言则可能是终身大事,对其学习、社会功能、家庭功能、成人后生活以及学习工作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陆林强调。

陆林认为,在青少年中,学生是最主要群体,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干预。“心理治疗仅仅是一个方面,学校还应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有心理健康课程以及心理咨询教师,帮助青少年解决该方面问题。同时,还应有更多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能够减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除学校的干预外,陆林表示,还应关注国家政策法规,利用政策法规维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减少心理健康问题对我国儿童青少年成人后带来的损失,也是我们整体社会文明建设、精神卫生建设、社会和谐的一项主要内容。”

关于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相关的政策法规,陆林介绍,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 (2011-202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11-2020年)》、《健康儿童行动计划 (2018-2020年)》等文件中,都专门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强调。

“要构建儿童心理健康公共服务网络。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及有条件的妇幼保健机构设儿童心理科,配备专科医师。同时,学校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培训。” 陆林指出,“同时,要求各地将抑郁症、儿童孤独症、老年痴呆症等作为重点,探索常见精神障碍防治模式。积极关注妇女、儿童、老年人、职业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向公众提供心理健康公益服务,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指导,为精神障碍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专业心理卫生服务。”

除此之外,陆林也介绍,可以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健康管理平台。在青少年危险行为调查和预警,以及残疾儿童康复方面,AI技术能够提供帮助。“所以,我们需要全程个体化心理干预,达到个体化、多阶段、全方位,从儿童到青少年再到成年,关注其在儿童期间留下的问题,在成年时还需持续关注和干预。在家庭,社区、专业机构、医院、咨询机构以及学校,都需要发挥作用。”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