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不见陈近南,再称英雄也枉然”-浅谈历史上的陈近南_天地会_台湾_洪门

金庸先生在他的最后一部大作《鹿鼎记》中,生动书写了一个组织庞大、行动隐秘的反清复明的民间组织——天地会。天地会的成员武功高强,以忠勇著称,其总舵主陈近南更是文韬武略,正气凛然,江湖上闻名遐迩,都称“平生不见陈近南,再称英雄也枉然”。实际上,陈近南不仅仅出现于文学作品中,真实的陈近南,在历史上也值得大书特书。

1.天地会:何以立于天地之间?

创建于清朝初年的天地会,堪称神秘,从清军入关,一直到晚清,这个组织的名字都不停的出现在统治者的耳边,让清廷十分困扰。按照最新的研究,天地会,又称洪门,在清朝乃至近代史上影响深远。天地会(洪门)与青帮、白莲教并称红花绿叶白莲藕,而象征天地会的“红花”排在首位,可见其“江湖地位”之高(参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天地会(一)》)。

天地会会众较多,存在时间较长,势力范围较大。之所以叫“天地会”,是源于入会兄弟之间“指天为父,指地为母,歃血证盟”的约定。外界多称之为“天地会”,实际上对内都自称“洪门”。“洪”字来源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洪武的第一个字,以彰显洪门反清复明的宗旨。

因为天地会是个隐秘的组织,所以关于它的创始人,目前还颇具争议,例如:台湾洪门尊陈近南为始祖,承认陈近南就是天地会的创始人,但也有人认为洪门的创始人另有其人。那陈近南到底是何人?金庸先生笔下的陈近南,和历史相符吗?

展开全文

2.陈近南:何以扬名于台湾?

陈近南,原名陈永华,字复甫,福建章台人。他的父亲名叫陈鼎,是明朝崇祯年间的进士。崇祯死后,正统意义上的明朝灭亡,郑成功作为明朝遗臣,固守厦门和金门,意图恢复明朝江山。为此,郑成功延揽天下名士,希望能够助自己一臂之力。这个时候,“兵部侍郎”王忠孝向郑成功推荐了陈近南。陈近南为人直爽,在和郑成功谈论天下大事时,在关键的问题上,总能一语中的,让郑成功非常欣赏,郑成功甚至称陈近南为“卧龙先生”。(参考:星岛环球网《陈近南与陈永华》)

郑成功带着数十万大军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以后,台湾的生产力不足以自给自足。当时的台湾孤悬海外,顺治和康熙在大陆沿海施行极其严酷的“沿海迁界”政策,大大增加了郑成功从大陆获取补给的困难,陈近南力排众议,建议郑成功和日本、东南亚通商,以解决粮食问题。

郑成功去世后,其子郑经统治台湾,对陈近南非常尊敬,每逢大事,必请教陈近南。这一期间,陈近南对台湾内政方面帮助很大,陈近南亲自制定的屯田制度,让台湾实现一年三熟,不仅让台湾百姓丰衣足食,还组织他们在农闲的时候操练军阵,为郑氏政权固守台湾解决了后顾之忧(下图为台湾陈近南雕像)。

陈近南对台湾最显著的贡献,在教育层面,陈近南为台湾修建孔庙,设立学堂,并且在台湾设立了国子监,在下辖州县都设立官学,要求台湾高山族的儿童都进行入学教育。为了鼓励孩子读书,陈近南还规定了,凡是家中有孩子读书者,可以免除部分徭役,这一举措让多年来被称为“蛮荒之地”的台湾,逐渐变成了文化之岛,对台湾的发展影响巨大。台湾的教育能得到迅猛发展,陈近南功不可没。(参考:《国家人文历史·治台有方的功臣陈近南》)

3.陈近南:为何要建立天地会?

清军入关之后,南明弘光帝、隆武帝皆以失败告终,南明小朝廷江河日下。郑成功占据东南(下图),几次北伐都未成功,清军步步紧逼,郑成功决定积蓄力量,收复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作为立足之地。在攻打台湾之前,陈近南建议创立天地会,不仅可以继续招纳人才为明朝效力,而且在政治方面也是一种退路。这种提议得到了郑成功的支持,郑成功按照陈近南的思路,派遣部下深入民间,发展会众,宣扬反清复明。

当然,关于天地会,也曾流传过“西鲁传说”,认为天地会是由6位僧人创立,颇具神话色彩。但从历史角度来说,这个观点可信度并不高。

据《台湾通史》中记载:

天地会者,相传为延平郡王(指郑成功)所立,以光复明室者也。

在现存的若干天地会会书中,《守先阁天地会文件》中记载,陈近南在天地会创建之初,“做先生,教习兄弟……在起义时,恩深义重。”所以不难看出,陈近南在天地会早期的作用很明显。因此,很多专家称,天地会最初是郑成功所创立,但郑成功忙于军政大事,天地会的真正运作者,应该就是陈近南。所陈近南是天地会的创始人,并不为过。

因为天地会会书都是手抄版本,所以内容不一,但在很多天地会会书之中,都对陈近南歌功颂德。从陈近南治理台湾的政绩可以看出,陈近南此人颇具智慧,天地会在创立初期,陈近南广纳贤士,在大陆刮起了一阵“反清复明”的政治风暴。以至于,后来天地会衍生了“小刀会”、“红花会”、“平头会”等分会,但他们仍旧以“反清复明”为主要纲领,对清朝乃至中国近代史影响深远。再加上陈近南满腔忠义,以德服人,所以天下英雄都为之折服。但从现有的资料来看,陈近南应该不似金庸笔下“武功高强”的总舵主,而是一位深谙名族大义,号召力极强的“带头大哥”。

4.陈近南去世:对祖国统一有何影响?

公元1680年,陈近南于台湾病逝,享年46岁。郑经亲自为其吊丧,并且谥号“文正”,“文正”这个谥号被称为文臣的最高待遇,可见,台湾的郑氏政权对陈近南的贡献极其认可。陈近南被葬在台南县柳营乡,台湾当地民众为他建庙祭拜。因为陈近南原名陈永华,如今在台湾还有“永华宫”“永华路”等为纪念陈近南而命名的建筑或道路(下图为台湾陈近南墓)。

陈近南的去世对台湾政权影响很大,郑氏政权也经历了动荡。3年后,康熙委派施琅攻打台湾,台湾正式被清朝统一。据《清圣祖实录》记载,陈近南去世时,清朝大臣李光地曾向康熙上奏说:

“台湾长久以来没有被收复,主要是由于陈永华经营有方。今上天讨厌战乱,让他殒命,从此台湾的收复将指日可待。”

李光地是康熙身边著名的汉臣,也是向康熙举荐施琅之人,对康熙收复台湾起了很大作用。李光地认为:台湾之所以一直没有收复,就是因为陈近南经营有方,如今陈近南一死,收复台湾就指日可待了。可见,不仅台湾的郑氏政权认为陈近南对台湾作用很大,连清朝也如此认为。

5.陈近南已逝,天地会去哪了?

康熙收复台湾,代表“明朝”政权的最后一个据点消失了,之后,在中国的广东、福建和新疆等地,天地会仍旧在活动。乾隆年间,在台湾林爽文叛清之时,有不少天地会成员远赴宝岛,支持林爽文,只可惜乾隆派大将福康安亲自去台湾镇压,最终林爽文失败,天地会损失惨重,甚至一些骨干成员逃到了东南亚。

到了嘉庆年间,天地会衍生了“小刀会”“平头会”等组织,而且,天地会以“洪门”的身份继续存在。但此时,“反清复明”的重任已经在会众心目中淡了许多,因为会众众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所以类似于打架斗殴、聚众赌博等事件屡有发生,洪门似乎从一个充满民族大义的组织,逐渐改变了性质,但仍旧有许多满怀家国情怀之人,继续通过“帮会”这种独特的方式执行者自己的使命。

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带动了大革命浪潮,海外的洪门为大革命提供了许多经费。清朝灭亡后,洪门两极分化,一部分成为大家熟知的黑帮,另一部分爱国志士则发展成了近代的政党——致公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为中华民族做出巨大的贡献。

6.总结:三十二载英雄迹,三百年来大义歌

金庸虽然刻画了一个性格饱满、侠之大者的陈近南。历史上的陈近南远比金庸笔下的“总舵主”更加有血有肉。陈近南在台湾耕耘32年,辅佐郑成功父子,为台湾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有人说:“陈近南在台湾对抗清朝,在一定意义上,他阻止了国家的统一。”笔者认为,我们需要辩证的历史观,不能仅仅站在清朝的角度,或者仅仅站在明朝遗臣的角度。清朝也好、郑氏台湾也好,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从当时的历史和民族角度来看,陈近南是没有错的。

历史上的陈近南,拥有高尚的家国情怀,优秀的治理才能,以及为大义而献身的精神。他创建的天地会(洪门),直到300多年来,还继续影响着中华民族。我华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在国破家亡、民族为难之时,有无数敢于献身、敢于奉献的中华儿女,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足以强盛,我们的民族才足以伟大。

本文为博史通今“精耕清史”系列原创之一,侵权必究,欢迎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台湾通史》《南明史》《延平二王遗集》《清圣祖实录》《国家人文历史·治台有方的功臣陈近南》《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天地会(一)》,星岛环球网《陈近南与陈永华》,刘联珂《中国帮会三百年革命史》,萧一山.《天地会起源考》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