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杜甫写给李白的诗《不见》?猫不见了怎么办_不见_李白_杜甫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不见 理解 怎样 不见 李白 杜甫

本文目录

  • 怎样理解杜甫写给李白的诗《不见》
  • 猫不见了怎么办
  • 大家是如何看待仓央嘉措《见与不见》这篇文章的
  • 农村兴起“伪过年风”,亲戚不走,朋友不见,初三离家,这样还有年味吗
  • 当今社会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但是非常重要的是什么东西为什么
  • 一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声
  • “青山无余恨,两袖不沾云”是什么意思又是谁创作的
  • 那首脍炙人口的《见与不见》,真的不是仓央嘉措写的吗
  • 仓央嘉措《见与不见》的赏析,谢谢
  • 仓央嘉措《见与不见》全诗

怎样理解杜甫写给李白的诗《不见》

唐上元二年(761),这年杜甫已49岁,就是这一年的春天,他为避战乱,来到了成都生活。在友人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诗人才算有了个安身之所。他的生活稍稍有所安定,在远离家园和亲友的地方,他更加怀念以前的亲友故人。

一天,在友人处,杜甫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顿时思绪万千,遂告别友人而回。

他一个人走在江边,便更想念起已经分别了16年之久的故人李白,一想到李白恃才傲物,借酒佯装狂放,以表达对污浊世俗的不满,让他心中生起一阵阵的悲哀。

为求建功立业,李白因参与永王李璘幕府,先入狱浔阳,后又被流放夜郎,后虽遇赦得释,但世上的人都认为李白犯了叛逆之罪,应该杀了他。一想到这些,杜甫的心中充满了怜惜、遗憾之情,——遗憾李白的选择,怜惜李白的才华。

杜甫想到李白文思教捷,一下笔便写成诗千首,竟落得四处飘零无依无靠,只能凭一杯浊酒排谴万古之愁。他不禁觉得李白的遭遇竟和自己是如此相似,将心比心,杜甫不禁老泪纵横……

这时,杜甫心里渴望,李白能够早些回到成都,回到他少年读书的地方——匡山。如果他们能相逢该有多好,还会像当年一样饮酒作诗,指点江山。可他又担心,李白功业未就,不肯返回故园。便又自我安慰起来,李白已经60多岁了,头发也白了,不会再怕人说未成功业,应该会回来的吧。

杜甫回到家里,来到案前,深情地把在江边的思绪与怀念写了出来,就成了一首怀人的名篇。

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浑然天成。

1、飘泊在外的杜甫,听到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心中感慨万千,遂急就而成,直抒胸臆,表达了自然、真挚的思想感情。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这首诗却打破了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带景物,直接倾诉心曲,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可能也只有杜甫这样的大师再敢这样写,才能写出同样有具大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2、这首诗有感而发,吸收口语、散文成分入诗,剥落华藻,平白如话,丝毫不见雕琢之感。我们知道,杜甫非常重视诗字句的锤炼,他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在这首诗里,却找不到一丝雕琢的痕迹,好像是天生而成。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

这首诗在思想上最为宝贵的地方是推己及人,有一颗同理心。

1、安史之乱后,杜甫在长安陷落一个月前离开长安,和百姓一起流亡,开始了长达三年的飘泊生活,从现的陕西到甘肃,再到四川成都。这使他深切地感受到流离之悲苦。

2、在流浪期间,他亲眼目睹老百姓在战乱中的悲惨生活,将心比心,写下了《三吏》《三别》;在成都稍稍过上安稳生活,就又推及于人,思念那些还生活在困顿之中的人们,自然他忘不了挚爱的好友李白,听到李白走去困境的时候,他激动万分,出口成章,便为后人留下了怀人的千古绝唱。

猫不见了怎么办

猫咪.玩几天.就回家了.我小区.流浪猫.我养了近半年了.又时.他出去两天.就回来了.饿了.听见我声音.上楼.在我家门囗.要吃的.我给把火腿肠.给他吃.粮吃的少.,

大家是如何看待仓央嘉措《见与不见》这篇文章的

《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此诗原名为《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意思是莲花生大师的沉默,作者是谈笑靖(笔名扎西拉姆·多多)。出自其2007年的作品集《疑似风月》。2008年,这首诗被刊登在《读者》第20期,标题被改作《见与不见》,署名为仓央嘉措,因此多被讹传为仓央嘉措所作,后法院判决著作权为谈笑靖所有,《读者》也为此事道歉。

之所以成为仓央嘉措的谣传诗作,说到底,还是因为仓央嘉措的传奇太过神奇、太过吸引人。还有他作为情僧而写下那些多情、浪漫而又唯美的诗句,打动了无数读者。所以人们愿意相信,《见与不见》是出自仓央嘉措之手。

或许还有另一个原因吧:就是大家认为,只有我们心目中的那个仓央嘉措,才配得上写出那么美的诗吧!

抛开作者,就这首诗来讲,读来有如音乐般的美妙,排比句的运用使诗中感情的表达深情款款,表达出一种最真挚动人的感情,一种“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感情,一种不执念不束缚但又不离不弃永远坚守的感情!

“默然相爱/寂静欢喜”,发自内心的欣赏对方爱慕对方,静静地不予打扰,默默地在心里享受这种美好的爱的喜悦!

-------可以说,这是世间最美好的爱情!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农村兴起“伪过年风”,亲戚不走,朋友不见,初三离家,这样还有年味吗

说的好轻巧!

很多单位,上班上到腊月二十九,二十九班上完后放假。正月初三正式上班不是离家。

哪有时间走亲戚,哪有时间会朋友?能看一眼爹妈就不错了。

谁没有个三朋四友?谁没有三亲六戚?哪个不想过年串串门呢?

可是年终奖还在单位压着呢,家里上有父母要养,下有儿女嗷嗷待哺。总不能因为一时的欢娱,把责任都丢在一旁吧!

社会发展到这地步,层层高压下,不是人无情,是社会出了问题。这个社会发展很快,可是我们有没有考虑过:我们发展这么快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快而快?为了几个数据比别人好看?

我们往往只顾奔跑,而忘了我们出发的目的!

当今社会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但是非常重要的是什么东西为什么

毛泽东思想很重要,因为只有按照毛主席的指导方针才能国富民强,反至国破家亡。

一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声

一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声?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句话出自于唐代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附全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意思是:往前看不到招纳贤才的君主,往后又看不见求贤若渴的明君,想到悠远而广袤无垠的天地,竟无用武之地,不竟独自怆然而泪下,止不住那悲伤的泪水。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声呢?

作者陈子昂(661~702年),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唐代文学家、诗人,曾任右拾遗。右拾遗是唐朝的一种官职,主要职责是向皇帝上奏政事,补阙(匡补君王的缺失)、正言,属于言官、谏官一类的官职。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而带兵将领连续打了几次败仗,随征的陈子昂为此提了很多建议,但均未被采纳。想到自己的良策不能实现,报国无门,深感绝望。某一日陈子昂独自登上幽州台(今北京市大兴县),遥望祖国大好河山,府仰古今,深感人生苦短,为自己空怀报国之心而伤悲,不觉怆然而泪下,于是写下了这首悲壮的诗篇。

纵观全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表达了作者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又不能实现,想到自己很多谏言不但得不到武皇则天的重视,反而屡屡受到挫折,迫害。为怀才不遇,生不逢世,报国无门而悲伤、绝望的心情,也是诗人对不能实现远大的抱负,没有机会报效祖国和人民的一种呐喊!

“青山无余恨,两袖不沾云”是什么意思又是谁创作的

《道家偈语》

所谓青山无余恨,两袖不沾云。查遍典故是没有准确出处的。有的解释,它是出自道家偈语。有的,又误解为仓央嘉措的见与不见一诗。由于没有具体的出处和创作者,对它的解释,就只能按字面破题。那就是,青山原本是郁郁葱葱,布满生机的,若不是人间用它的黄土埋人,它会有什么愤懑,愤恨,仇恨余留下来?成为山的遗恨?

两袖不沾雲。具体的解释是借拟人化的物质自然现象,来比喻大自然的纯朴,敦厚和无辜。即不管世俗世界的人间社会有多少争夺,吵嚷和形形色色的腐败,它的一身和两袖,都是不会沾染一丝一毫白云式的一片一缕的。即使有什么偶然或必然的势力欲将肮脏和卑鄙强加于它,它也是自我高洁,问心无愧的。

所以,从字面上解释,可否把另外两句佛家的偈语跟这两句联成一首五言绝句:青山无余恨,两袖不沾云。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用大白话讲,就是人只要像青山一样纯朴无辜,没有贪污腐败,就不怕任何人说三道四!

那首脍炙人口的《见与不见》,真的不是仓央嘉措写的吗

只有一句是仓央嘉措的,原作者是扎西拉姆·多多,我记得《文苑·经典美文》上出过一期专门的报道,不过那是我读高一的时候,很多年了……好像扎西拉姆多多因为《见或不见》起诉过出版社。

见或不见,自从非诚勿扰火了之后,紧接着《宫》又引用,同时期出了很多作品,“不负如来不负卿”,“转动所有的经筒……匍匐在山路,不为求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等等,11还是12年《宫》的那首歌《见或不见》风靡大江南北,因为词写得特别美,很多人做收藏,去查词作是谁,加上电视剧背景,清朝……很容易查到仓央嘉措那儿,因为风格很像,那时候《见或不见》还没有那么出名,很多人并不知道扎西拉姆多多是谁……更觉得是“不负如来不负卿”的仓央嘉措……一个美丽的误会就此产生了(๑`・ᴗ・´๑)

仓央嘉措《见与不见》的赏析,谢谢

版本一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版本二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不喜不怨念或者不念你就在那里不近不远敢或者不敢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牵或者不牵手就在那里不绵不断入我怀幔或驻你心磐我们默然相恋寂静喜欢表达的是一种纯净无挣的爱,没有世俗的尘埃,没有人间烟火!从他的诗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天籁无声、大爱不宣”的含义.正如这首《见与不见》中所说的那样默然相爱,寂静欢喜.无论你见与不见、念或不念、爱或不爱、跟或不跟,我的爱都无所不在.无论发生什么我的爱它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舍不弃、、、、、、 因为,那一切一切的念想已经溶入到每一绺香雾、每一声梵唱、每一个转动的经筒、每一颗朝拜的血泪!

仓央嘉措《见与不见》全诗

《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 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 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 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 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拓展资料:

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门巴族,藏传佛教格鲁派大活佛,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仓央嘉措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废,据传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押解途中圆寂。

仓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诗歌,其中最为经典的是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