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四句诗是啥意思
-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你也喜欢这几句诗吗为什么喜欢
- 如何评价: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什么意思
-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诸葛亮做的什么梦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四句诗是啥意思
诸葛亮“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一诗,出自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这一回也是诸葛亮正式粉墨登场的一回,书中是这么描写的: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世上很多人都看过这部小说,袁阔成老先生的评书《三国演义》,应该有不少人听过,央视新版、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也有大把的人看过。那么,有多少人关注了诸葛亮的这首“出场诗”呢?又有几个人读懂了呢?小编看网上有关资料,大多数人对此诗的理解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诸葛亮诗原文如下: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注释】
大梦:道家对人生的一种看法。《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觉:觉醒、觉悟。
平生:从来,向来。
迟迟:徐徐
【赏析】
本诗出自《三国演义》,无任何正史记载。与其说是诸葛亮诗,不如说是罗贯中诗。《三国演义》不愧为四大名著之一,不愧为中华文学史上的瑰宝,罗贯中亦不愧为小说大家,从这首小诗就能看出端倪来。首先,从写作角度来说,此诗为诸葛亮的出场,做了大气盘旋的铺垫。那么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和场景氛围渲来说,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
其次,此诗是为诸葛亮量身订做的,不仅十分符合诸葛亮的身份,而且一开始就为诸葛亮戴上了一顶智慧的帽子。说到这里了,就必须要解释一下这首诗的意思了。大梦,是道家对人生的一种诠释,在道思想中,梦既指混沌迷蒙的景象,又指人的感知与思想。“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来理解,意思就是在这乱世之中,人人迷茫,惊慌失措,但人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其中的缘由一直只有我才知道啊。
这里为什么是道教思想,而不是其他诸如佛教等教派的思想呢?明代小说家有一个通用的人物形象塑造定型,凡是智慧型的人物,都赋予道士身份,或者与道士形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比如大家熟知的瓦岗塞军师徐茂功、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梁山的军师吴用及智慧人物公孙胜,等等。罗贯中塑造诸葛亮也是一样,仙风道骨,呼风唤雨。因此,诗的第一句,基本上就给诸葛亮在小说中的形象定了型。还有一点,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诗句的意思正好与此呼应。
后两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字面上的意思是,我在草堂春睡已足,我都已经从美梦中醒来了,可窗外的太阳还在慢慢吞吞的移动。这句更深层的意思是表达诸葛亮虽然超然物外,遗世隐居,却从未放弃心怀天下、等待伯乐到来的雄心。用“日”来隐喻赏识自己的伯乐、未来的明主,用“日迟迟”形容明主的到来太慢了。实际上这是说给刘备听的,他在埋怨刘备来得太迟了。因为战乱年代,机会稍纵即逝,明主和贤臣相遇、相识、相知的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也相当的宝贵。
由此可见,罗贯中把这首诗放在此处、此时,何其高妙,简直是神来之笔。
这不过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了增强小说的戏剧效果,虚构的一个场景。小编相信,在真实的“三顾茅庐”故事中,诸葛亮绝不会如此唐突刘备的。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你也喜欢这几句诗吗为什么喜欢
问题:“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你也喜欢这几句诗吗?为什么喜欢?
前言
谢谢邀请,这首小诗老街也很喜欢。一首诗或者一句话往往在不经意之间打动人心。当时未必能注意,但是过了很多年以后突然会发现,自己能够毫不费力的背出这首诗或者这句话。
一、罗贯中三国中的一首诗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刘备在三顾茅庐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为了表示尊重,宁愿在门外一直等诸葛亮睡醒:
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 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夹批:妙在此时还不便醒。】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苏东坡《西江月》月有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诸葛亮说:“在这一场梦中,谁先醒来呢?我自有领悟。”然后按下不表,转而写景,春天里,我在草堂睡开心了,窗外是渐落的夕阳.........不尽之意,却在言外。
二、大梦谁先觉 先生何所梦?
这首小诗的诗眼在第一句:大梦谁先觉?诸葛亮到底在梦什么呢?
1、庄子的梦
有人说这是道家对人生的一种看法。在《庄子·齐物论》中说过:“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原意谓死为大觉,则生为大梦。有觉醒之意。诸葛亮是把自己当作庄子吗?
2、孔子的梦
还有人说,这是孔子之梦,《论语·述而篇》中说: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3、孔明的梦
对于这一句,清朝的毛宗岗品三国时说:
夹批:或问先生何所梦?予曰:仲尼之梦,是梦周公;孔明之梦,必是梦伊尹。毛氏说,孔明不是庄子之梦,也不是孔子之梦,而是自己的梦,梦到的是伊尹。伊尹协助商汤灭掉了夏朝。
孔明常常以管仲乐毅自比,但是自己却一直也没有找到可以效力的英主。其实从他和刘备“三分天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他自己心目中一定有了选择,所以他听说刘备来了的消息反映还是很开心的。
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夹批:妙在童子不即通报,待先生先问。 客曰“俗客”,太难为人。能来此地者,其客亦不俗矣。】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夹批:还要更衣,妙。】遂转入后堂。又半晌,【夹批:又是半晌,妙。】方整衣冠出迎。结束语
从毛宗岗的品读来说,这首小诗背后隐藏的含义和这一段小说的主题是息息相关的。孔明怀才不遇却颇为自负,所以会有“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的说法。
我们不去深文罗织,单单看这一首小诗也颇有情趣。前两句是对于人生的一种看法,显示了对于命运的自信,后两句是一种暂时的满足(小确幸),用写景收尾,意蕴幽长。
相比较而言,苏轼的《西江月》词就臃肿了一些、也沉重了一些: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诗为心声,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诗。
@老街味道
如何评价: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胸怀大志如灵虎,文韬武略挥墨毫。
古往今来宣纸上,气节齐身育后人。
寒赞花魁家致美,青莲涤心不沾污。
菊黄收获土成金,只盼日出来明君。
(诸葛亮,罗冠中,正是这样的心情)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什么意思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意思是:谁是最早起的人呢?我是心中有数的。
这是出自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前两次造访,没有见到,第三次正好诸葛亮在午睡,几个时辰以后,睡足了的诸葛亮醒来口念:“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这一回也是诸葛亮正式粉墨登场的一回,书中是这么描写的: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诸葛亮做的什么梦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此诗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出场诗。与其说是诸葛亮的诗,不如说是罗贯中的诗,因为这首诗没有任何记载,《三国志》中也没有。
从写作角度看,此诗为诸葛亮的出场做了大气盘旋的铺垫,意在让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另外这首诗符合诸葛亮这个智慧人物的身份。
那么“大梦谁先觉?”中“大梦”是指的什么呢?大梦在道家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另外道家思想中,梦是一种混沌迷蒙的景象,又是人的感知和思想。联系到《三国演义》中的时事背景,当时战乱纷扰、民不聊生,人人都处在惊慌失措,前路茫茫这样的状态下。
所以诸葛亮的“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说乱世纷扰,战乱四起,人们大都处在一种迷蒙的状态下,大都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只有我知道这里的缘由。这应该是诸葛亮说给刘备听的话,意思是说天下大势已经在我的掌握之中。一方面说的是自己的智慧,另一方面说道家先知先觉这种超自然的能力。
这应该是明代小说家通用的人物形象,凡是智慧型的人物都赋予道士身份。如瓦岗寨的军师徐茂公、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梁山军师吴用及智慧人物公孙胜等。
罗贯中塑造诸葛亮的形象也是以道家定型。羽扇纶巾,仙风道骨,还有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这种异能。
实际上诸葛亮的大梦可不小,一方面辅佐刘备复兴汉室江山。另一方面是救民于水火,为天下苍生着想。很多人都是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候,为自己谋取政治资本。
诸葛亮没有这么想,这在诸葛亮《出师表》里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另外在这首出场诗里也有表现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大智大贤的人物思想品德。
要不是刘备确实是个忠厚长者,确实是爱民之君,而且三顾茅庐真心请诸葛亮出山,也许诸葛亮真不会出来,这也符合道家思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