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读书、藏书,是读书人的大事。三室一厅的房子,我将最大的一间做了书房。从地板到楼顶,柜子三层,书架六层。书柜书架摆放的多是常用书,里层竖立,外层横放。难以准确分门别类,便以丛书、文集、开本等,随意摆放。
我所购之书,一是需反复阅读的经典名著,如岳麓书社的《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学术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世界文学名著文库》等;二是实用类,比如常用的工具书,临时需要的参考书等;三是想读之书,“雅书”与“闲书”兼而有之。于是,我所藏之书,古本、孤本、珍稀本较少,多是“大路货”。尽管如此,却是30多年心血的结晶。如蚂蚁搬家似的,购一册,放着;再购一册,搁着;日积月累,就成箱成袋,颇成规模了。
这些“大路货”,硬是要谈特色的话,那就是对丛书、文库、文集、全集之类系统性的书籍颇感兴趣,只要我喜欢的作家、作品,便尽可能成套购买。单本、全集,哪怕是相关的传记、论著,不论何种版本,我都购买;比如鲁迅的作品,既有成套的单卷本,也有《鲁迅全集》,长江文艺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套收有他医学、矿物学、研究碑刻等所有作品的《鲁迅大全集》,我也买了。其他如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走向未来丛书》、辽宁教育出版社的《新世纪万有文库》以及《二十五史》、《剑桥中国史》、《梁启超全集》、《孙中山全集》、《胡适全集》、《陈寅恪集》、《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等,都有收藏。遗憾的是,因书柜有限,全集大多无法上架,只得堆放着,阅时翻找。
书多了,按说利用起来十分便利,但事实并非如此。为查找一本书,有时翻箱倒柜怎么也找不着,只好在网上下单再购一册。这样的事情还不止一次。找书时空间狭小,稍不留神,就将什么小物什给碰着了掉到地下。一天深夜,突然一声巨响,以为发生了地震之类的大事。爬起来一看,原来是几摞码得高高的书籍倒在地上,散落得到处都是。书多了,还涉及管理的问题,脏了、霉了、残了,都得做些相应的处理。我常说书多成灾,还真没怎么夸张。
面对成“灾”的书籍,已是超负荷运转的书房怎么办?不外乎三种选择:一、停止购书。这种可能性对我来说几乎为零;二、购买或下载电子书,尽可能地将纸质书转换成不占空间的电子文档。生活在一个数字化时代,电子阅读、网络阅读自然有助于获取大量资讯,而深阅读还是离不开纸质书籍。电子书与纸质书可以互补,却无法取代,且因长期养成的习惯,我的阅读仍将以纸质书为主;三、拓展书房空间。就现有住房而言,空间的再开发与再利用已十分有限。
我在家里待得最多的地方,就是书房。进门处放有一张小床,不仅看书、写作在书房,有时连睡觉也是。我认为人生最惬意的事情,就是躺在床上的闲散阅读,自然放松,不带任何功利色彩。
书房于我而言,是一方修身养性的净土,在享受他人劳动成果的同时,也尽可能地激发自己的潜能,努力创作。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曾纪鑫)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 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