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里帖木儿提出废除科举可节省支出被伯颜支持,徐有壬为此力争_科举_至元_至正

元朝自从延祐复科开始到元统元年(1333年),一共举行了七次科举,随即在至元元年(1335年),科举考试再次被停废,停废期间正是元朝最后一位权臣伯颜擅权时期,在伯颜倒台之后,科举得以再次恢复。

传统印象中,很多人都认为是权臣伯颜废除科举,但其实,至元废科的主要倡议者并不是伯颜,而是另有其人,这个人就是号称能臣大员的彻里帖木儿。

至元这个年号是元世祖忽必烈曾经用过的年号,伯颜重新使用至元这个年号,很大程度表现了他的政治倾向,就是希望效法元世祖忽必烈,把帝国运行的轨道引领到他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上,也希望通过这个年号重现元朝初年的至元盛世。

《庚申外史》记载了伯颜的两个故事,第一个是伯颜对元顺帝说不要让太子读汉人的书,汉儿读书人最会欺负人。“陛下有太子,休教读汉儿人书,汉儿人读书好生欺负人。”

第二个是说伯颜在家蓄养了一个西蕃师婆,叫畀畀,伯颜总是向她求问吉凶,又询问自己身后事,畀畀说他会死在南人手里,因此,伯颜才“禁军器,刷马匹,蒙古、色目殴汉人、南人,不得回手等事,皆原于此。”

伯颜

通过第一个故事,可以推测伯颜曾经被汉人书生欺负过,或者说是羞辱戏弄过,因此对儒生忌恨颇深,第二个故事更具有迷信色彩,不管怎么说,通过这两个故事可以知道,伯颜对南人、汉人兴趣不大,甚至是讨厌。

被大家认为的伯颜废除科举之原因,大致就源自这两条记载,但是,去翻阅《元史》就可以知道,至元废科的倡议者并不是伯颜,而是彻里帖木儿。

彻里帖木儿,又译彻尔特穆尔,姓阿鲁温氏(阿儿浑),自幼沉着,胸怀大志,是一个硬骨头的能臣。

天历年间彻里帖木儿出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遇到黄河水清,地方就认为是吉兆,要当祥瑞上报朝廷,彻里帖木儿说:“吾知为臣忠、为子孝、天下治、百姓安为瑞,余何益于治。”

地方闹灾荒,彻里帖木儿提出赈济灾民,同僚认为必须层层上报到朝廷批示下来才能赈灾,彻里帖木儿说:“民饥死者已众,乃欲拘以常格耶?往复累月,民存无几矣。此盖有司畏罪,将归怨于朝廷,吾不为也。”随即“大发仓廪赈之,乃请专擅之罪。文宗闻而悦之,赐龙衣、上尊。”

展开全文

通过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彻里帖木儿亲民、务实、有学识、有能力还不极端,的确是能臣,可就是这位大元能臣,在至元元年(1335年)重回中书后,首倡废除科举制度。

彻里帖木儿为什么坚持废除科举考试呢?原因很简单,废除科举是为了节约财政资源!

“初,彻里帖木儿之在江浙也,会行科举,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故其入中书,以罢科举为第一事。先论学校贡士庄田租可给怯薛衣粮,动当国者,以发其机,至是遂论罢之。”是故他回朝之后的第一要务,就是停罢科举,还建议把太庙四祭改为一祭,“至元元年,拜中书平章政事。首议罢科举,又欲损太庙四祭为一祭。”彻里帖木儿的出发点,就是为了省钱,为了缓解窘迫的财政问题。

彻里帖木儿的建议得到权臣伯颜的赞同,至元元年(1335年)十一月,诏罢科举,并将学校庄田改为宿卫衣粮。

这项政策一出台,就遭到汉人官员前赴后继的反对。

第一波反对停废科举的是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御史台的三十名汉臣。

吕思诚等人罗列彻里帖木儿的各种罪过,合力弹劾他,然而无果,彻里帖木儿仍然署理中书平章政事,“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其罪状劾之,帝不允,诏彻里帖木儿仍出署事。”反而是带头弹劾他的吕思诚被贬黜为广西佥事。来自汉臣们的第一波反抗失败。

此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参政许有壬入争之。”许有壬按捺不住,发起第二波抗争,他直接找伯颜,请他否定彻里帖木儿的意见,为此与伯颜引发一场大辩论。

许有壬

太师伯颜怒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许有壬回道:“太师以彻里帖木儿宣力之故,擢置中书。御史三十人不畏太师而听有壬,岂有壬权重于太师耶?”“伯颜意解。”许有壬趁机说:“科举若罢,天下人才觖望。”“伯颜曰:‘举子多以赃败,又有假蒙古、色目名者。’有壬曰:‘科举未行之先,台中赃罚无算,岂尽出于举子?举子不可谓无过,较之于彼则少矣。’伯颜因曰:‘举子中可任用者唯参政耳。’有壬曰:‘若张梦臣、马伯庸、丁文苑辈皆可任大事。又如欧阳元功之文章,岂易及邪?’伯颜曰:‘科举虽罢,士之欲求美衣美食者,皆能自向学,岂有不至大官者邪?’有壬曰:‘所谓士者,初不以衣食为事,其事在治国平天下耳。’伯颜又曰:‘今科举取人,实妨选法。’有壬曰:‘古人有言,立贤无方。科举取士,岂不愈于通事、知印等出身者?今通事等天下凡三千三百二十五名,岁余四百五十六人。玉典赤、太医、控鹤,皆入流品。又路吏及任子其途非一。今岁自四月至九月,白身补官受宣者七十二人,而科举一岁仅三十余人。太师试思之,科举于选法果相妨邪?’”

文化水平不高的伯颜太师被许有壬说得无言以对,甚至“伯颜心然其言,”可是“其议已定,不可中辍,乃为温言慰解之,且谓有壬为能言。”许有壬回道:“能言何益于事!”

彻里帖木儿一直没有发言,此时就说许有壬:“参政坐,无多言也。”许有壬说:“太师谓我风人劾平章,可共坐邪?”彻里帖木儿笑说:“吾固未尝信此语也。”许有壬说:“宜平章之不信也,设有壬果风人言平章,则言之必中矣,岂止如此而已。”“众皆笑而罢。”

通过许有壬和伯颜的激烈辩论可以看出伯颜对汉人汉法的不感兴趣,根本不可能为汉人争取利益,不过许有壬也的确尽力了,虽然没有成功,科举考试被停废已成定局。“翌日,崇天门宣诏,特令有壬为班首以折辱之。有壬惧及祸,勉从之。治书侍御史普化诮有壬曰:‘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有壬以为大耻,遂移疾不出。”

停罢科举仅仅两个月,至元元年(1335年)闰十二月,首倡议者彻里帖木儿就和伯颜闹翻,耿直的彻里帖木儿看不惯伯颜,“而伯颜亦恶其忤己,欲斥之。”“彻里帖木儿尝指斥武宗为那壁,那壁者,犹谓之彼也。又尝以妻弟阿鲁浑沙女为己女,冒请珠袍等物。于是台臣复劾其罪。”“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人皆快之。久之,卒于贬所。至正二十三年,监察御史野仙帖木儿等辩其罪,可依寒食国公追封王爵定谥,加功臣之号,事不行。”

彻里帖木儿被流放后的次年,礼部侍郎忽里台觉得倡议者都倒台了,就请求恢复科举考试,但彻里帖木儿人走政不息,忽里台的提议被伯颜拒绝。

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伯颜被傀儡皇帝元顺帝斗倒,流放死。当年的十二月,翰林学士承旨库库等人就提出:“古昔取人才以济世用,必由科举,何可废也?”

终于亲政的元顺帝欣然采纳库库等人的意见,再次恢复科举考试,在至正二年(1342年)三月,举行大元第八次科考,录取进士78人,之后到元末一共又举行了九次。

伯颜的后裔所

至元废科标志着伯颜擅权拉开序幕,至正复科则标志着伯颜时代落下帷幕,从科举的兴衰能看出权臣伯颜的起落,也可以看出元末政局的跌宕起伏。

从不成熟的戊戌选试到延祐复科,再到至元废科、至正复科,元朝的科举之路走的可谓曲折之极。虽然实行科举考试,科举取士制度依旧不是元朝选官的主要途径,所以说,元朝的科举并没有给儒生们创造更多的入仕机会,这就导致了很多自尊心强烈的儒生们远离科举。

那些远离科举的儒生们都做什么呢?

他们被政治权力边缘化后,只能投身教育,在文化、文学领域发挥自己的话语权。就是这些远离政治的文人,反而在田野山林、市井学堂,追求到一种纯文人的清雅生活,单纯的去读书绘画、写诗唱曲,无意中却促进了元曲的繁荣发展。这种状态和境界可是很容易唤醒独立人格意识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