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塑造了建筑,同时建筑也塑造了我们”。一座好的建筑,既是设计者内心世界的写照,也是土地生长出来的恒久空间。
在西安南部,这座图书馆获得“中国高校最美图书馆”之誉。它出自关肇邺院士手笔,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皆出自他手。以这座图书馆为圆心,一座自然与建筑完美融合的学院,也日渐成型。
坐标:城市的经典之作
2009年,中国建筑学会评比“建国六十周年建筑设计大奖”,西安欧亚学院图书馆获得了大奖。
作为一校文脉之所系, 图书馆往往是 大学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标示出大学的精神高度、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 。在中国大学的图书馆建筑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标杆地位无可争议。
以清华大学为例,从1916年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到1930年建筑师杨延宝的二期设计……新老建筑浑然一体,对称环抱连接方式更被称作“神来之笔”。
如今,这里呈现了跨度将近百年的 对话。出自关肇邺院士手笔的 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和四期,以令人惊叹的手法精心组织成整体群落,珠联璧合,新旧辉映,突显出清华学术传统的延绵启承与博大精深。
展开全文
▲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筑群
▲北京大学图书馆
关肇邺院士提出的“尊重历史和环境,追求和谐及得体,反对豪华与新奇”的建筑设计理念,也成为了中国建筑界的共识。
作为知识和文化的象征,图书馆堪称是大学的“心脏”。西安 欧亚学院图书馆,作为关肇邺院士 非常独特的作品,无论是系列之和谐、室内之尺度、屋顶之效果、功能之完备和未来之延展,可圈可点、历久弥新。
行走在欧亚学院,无论从哪个方向都能发现它的美: 东立面自然舒展,北立面灵动活泼,西立面庄重大气,南立面掩映在绿林之中。
从整体设计上看,图书馆与中心花园整体环境的和谐。在内部功能上,完备周到且无此类建筑存在的普遍问题:为外部造型而牺牲内部感受。尽管只是一期工程,我们可以想象二期完成后的建筑之美。
▲图书馆的钟塔,已成为校园的精神坐标
▲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呈现“图书馆山”之感
在具体实施图书馆时,院方主张将建筑从广场向西退约20米。目的是给图书馆东部留出余地,再做两个新项目:大学生活动中心和博物馆。
关肇邺院士在设计时,坚持建筑要控高,避免影响图书馆的观感。因此,“大学生活动中心”只设计了一层,并下沉接近一米。这栋建筑体现以学生需求的功能导向,也保证图书馆和中心花园的整体环境效果。
很多参观者也表示:在高校中心,有这么座永久性的一层建筑,极为罕见。起伏变化的地形、大小错落的建筑,构筑了一幅风景画。毫无疑问,欧亚图书馆系列已成为中国大学图书馆的经典之作。
渊源:与大师的结缘
2002年,西安欧亚学院计划投资建设图书馆。对胡建波先生(西安欧亚学院创办人)来说,他一直坚持“打造一座西安新的人文景观”理念。
当时,国家大剧院和中央电视台新大楼等设计不断登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建筑话题已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话题。因此, 胡建波先生有意请著名建筑师设计标志性的建筑,并因此得缘结识了关肇邺院士。
基于对城市文脉和地脉的理解,结合校园整体定位,当时胡建波先生对图书馆设计有三个出发点:
▲这座“图书馆山”与校园的关系
一、无需中规中矩:它位于100亩的东广场中心,占地相对广阔;二、两期自然融合:一期独立存在不孤单,二期融合自然和睦 ;三、整体形神一致:图书馆面向东门,正对城南制高点的清凉山,要和谐相处。
了解完这三点要求之后,关肇邺院士表示:“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这三期工程是随着学校发展而不断增加,直接设计成两期倒是少见。”
实际上,西安欧亚学院初创时期面临一个现实,因资金问题需要从长计议。
对此,关肇邺院士表示:“清华大学当时资金也欠缺,所以一、二期加起来只有七千平米,第三期两万一千平米,加起来也未超三万平米。所以,欧亚学院的图书馆面积较为庞大。”
▲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呈现“图书馆山”之感
▲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呈现“图书馆山”之感
对此,胡建波先生表示:“作为一所偏人文社科类的综合院校,图书馆作用极为重要。尽管经费有限,我们还是希望做出传世的建筑作品。”
有既往历程的基石,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与希望。因此,西安欧亚学院创办人胡建波先生和关肇邺院士在第一次见面后,就有了合作的默契。
大约一个月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两组设计方案,皆为“1+1”模式(即“一期+二期”):第一个是当前的实景,第二个是圆形的方案。
对第一个方案,胡建波先生率直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非他莫属!尤其是这个山坡形状的东立面和钟塔,与清凉山遥相呼应,完美实现了我们当初的需求!”就这样,设计方案得以敲定。
空间:得体尺度的宜人空间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长恨歌》这句诗,用以形成建筑群和环境融合非常恰当。
当这座“最美图书馆”在这片土地生长出来之后,新的考验又诞生了:它就是面朝清凉山和东仪路的欧亚学院东大门。 正是从这个大门设计上,可以看出关肇邺院士对人性化的理解。
从地形和文脉上,“图书馆-东大门-清凉山”是一个整体。此前,西安欧亚学院已委托设计师先后做了三个方案,均拿不定主意。
▲关肇邺院士的手绘设计
在多次沟通和交流中,关肇邺院士也深知长安地脉的珍贵。因此,当图书馆设计完成以后,他不仅愉快接受了这个新的邀约,且非常用心的亲自手绘了不少效果草图,方案也非常出彩。
要知道,这个大门的设计存在出多难点:
从地形上看,东大门外的东仪路南段是一个斜向的南北路。这样就会出现:①若大门设计成正东方向,会与东仪路形成一个不小的夹角;②若与东仪路平行,东大门就成了一个斜门,与校园道路不平行。
最终, 关肇邺院士将东门两翼设计成角度不一致的八字形,消除了与东仪路南段的夹角感受。同时,东门也保持了正东的方向。
▲西安欧亚学院图书馆实景
▲东大门设计与图书馆的视觉走廊
这个方案,还有两个不为人所注意的细节:一是在北翼入口处设计了一个挑檐,为出入的师生遮风挡雨;二是北翼大约两百平米安保工作与休息空间,有监控、会议、办公和卫生间等功能。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何设置这么多内容,后来才发现其好处。就比如这几年疫情防控,它成为了最佳中转空间。 当大家还在为雄伟气派的大门费尽心思,关院士却在意对出入师生和值班安保人员的人文关怀。
建成之后,欧亚东门安保室还成为学校接待参观的一个景点,曾先后接待了时任省长等各界来宾。
未来:环境与人的融合
从时间上来看,欧亚学院与关肇邺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已经合作二十年。
2009年,学校主广场南部的南区教学楼与行政楼,同样在 关肇邺院士亲自指导下,由其弟子韩孟臻博士承担建筑设计工作。
人文薪火传承下,新建筑群延续了重视校园整体环境营造的思想。
步入西安欧亚学院校园内,就可以看到这种关联:采用与广场北部联体教学楼相类似的尺度、材料和更具时代性的形式语言,最终“和而不同”地完成了学校主广场空间的围合。
▲图书馆建筑群的整体鸟瞰
▲西安欧亚学院整体规划设计
因此,包括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东校门、南区教学楼与行政楼等历时十余年,每个都有其特征,又都体现出内在秩序,完美阐释关肇邺先生“得体”的建筑思想。
时间走到2015年,以西安欧亚学院用地扩容为契机,关肇邺工作室的韩孟臻和程晓喜博士再次承担了整个校园的概念规划设计。在关肇邺院士指导下,为学校未来百年的校园建设发展绘制了蓝图。
2022年12月26日,关肇邺院士在北京离世,清华大学在悼文中说:
关肇邺先生长期致力于文化、教育建筑的设计和研究,重视建筑对人的情绪、观念、品味等的影响,提倡建筑与自然以及人文环境的和谐, 强调建筑设计应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并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提倡建筑应与其功能、性质相适合,反对盲目追求豪华与新奇。
关肇邺先生长期致力于文化、教育建筑的设计和研究,重视建筑对人的情绪、观念、品味等的影响,提倡建筑与自然以及人文环境的和谐, 强调建筑设计应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并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提倡建筑应与其功能、性质相适合,反对盲目追求豪华与新奇。
▲西安欧亚学院校园建筑设计
西安欧亚学院创办人胡建波表示:“自关肇邺先生为欧亚做系列设计以后,校园里每一栋建筑,每一个空间,每一处景观,都开始注重人与环境的对话,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和谐,关注师生的体验。”
如今,理想已照进现实:
考虑到学校与清凉山的自然环境关系,不管做什么样的建筑来面对这座山,都不如直接拿一座山来面对它。形成这 样一个理念,建造一座“图书馆山”,中间有一个湖、一座塔,使整个建筑体系和城市环境呼应起来。
正是基于理念和行动,欧亚校园在众多大学中脱颖而出,并形成了重要的一条准则: 大学要拥有美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环境,通过环境来育人。
西安城市人文系列专题:
▶ 张锦秋负责全新作品:中国第一座考古博物馆,正式落成
▶ 她们花了三年时间,做出了一个“最唐朝”的小镇
▶ 他花了二十余年,为西安打造了一座堪称“最美之地”
▶ 她——一位女性建筑师,改变了西安城的轮廓
▶西安新的顶级建筑:扎哈事务所惊艳之作
▶ 新十年的新想象:从奥体中心,再到全新的城市坐标
文=胡建波改编=城城
©版权声明:根据《 胡建波:追忆关肇邺先生设计欧亚学院图书馆和东大门的几件往事 》改编,若有转载或改编请获授权
发现脚下这座城
最近,我们谈了很多城市发展的事情
也谈不少基建和规划
也重点分析关于交通的提升
我们已成立了城记的「城城」交流群
这里有了数千位「城」的朋友
一起聊聊西安,说说未来
欢迎加「城城」微信入群(xachengji):
①加入 「城城」微信→②通审后入群
让我们一起读懂西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