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8年,蒲松龄只有19岁,他参加了童子试,这次考试的考题是以《蚤起》和《一勺之多》为题的两篇小作文,才华横溢的他轻松抒写,完成考试。
他从考场出来时一身轻松,但是和他同时参加考试的李希梅、张历友则没有那么轻松。他们看到蒲松龄满脸轻松的表情,忍不住感慨道:“看来平时用功读书,刻苦学习,是有好处的。”
再说此次考试的主考官为当时特别有名的大诗人施闰章,考试这几日可把给忙坏了,每天需要批改大量的考卷,一大把年纪的他真是觉得太累了。
身体上疲惫还不是他最大的痛,最大的痛则是批改了数日,发现都是泛泛之作,无任何新意,令他非常扫兴。话说这一日,他顾不上身体上的疲惫,连夜批改考卷,只为发现好文章,避免埋没了人才。
你别说,真应了哪里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他随手又拿起了一份考卷。
施闰章瞬间眼前一亮,不住地感叹:“妙,妙,真是好文章!”这篇文章正是出自蒲松龄之手,文章格式新颖,接近于记叙体。
这篇文章里,蒲松龄着重描绘了齐人之妻欲知其夫经常外出之真相,遂每日早起暗中观察的故事情节,里面还有精彩的人物对话,如同读了一个短篇小说一样。
施闰章特别高兴,提笔在蒲松龄考卷后写下评语: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毫不意外蒲松龄获得这次考试的第一名。蒲松龄也非常高兴,但无论如何也没料到,这是他一生中唯一顺利的考试。
展开全文
蒲松龄的文章根本不属于官样文章,上次考试幸亏遇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施闰章,不然别说第一名,就根本不会上榜。
浑然不觉得蒲松龄,非常自信地参加了乡试,惨遭落榜。三年之后,再次参加乡试,结果与上次相同。转眼到了1672年,蒲松龄满怀希望又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还是名落孙山。
好友孙蕙,时任宝应知县,想帮蒲松龄一把,向上级官员奉上推荐信。哪知走后门也没有名落孙山的命运,蒲松龄虽然再遭落榜打击,但还是非常感激孙蕙的相助。
从19岁到72岁,蒲松龄每隔三年参加一次乡试,但每次都是名落孙山。此后,他以自己为原型创作了《聊斋志异》中叶生这个人物,书中把叶生刻画成一个穷困潦倒、怀才不遇的文人形象。
《聊斋志异》主要写的是一些鬼神之事,在当时的大环境下真是太另类了。蒲松龄之所以创作此书,是因为他从小就喜欢收集一些鬼神之事。
晚清学者邹弢这样评价蒲松龄:为搜集那些关于鬼神的故事,他常于路边设立茶棚,免费给行人提供茶水,顺便请求行人给他讲个故事,以此积攒创作素材。
但蒲松龄所处的时代,创作小说是一件让人瞧不起的事情,就连他的好友也不理解。
1664年,蒲松龄只有24岁,他的好友张历友就这样劝说他:要把心思与精力都放到举业上去,放弃写那些鬼神故事,要分清人生的主次,别再收集写作虚无缥缈的故事,应该做一些对人生有益的事。
当蒲松龄把《聊斋志异》的序言拿给好友李希梅看时,李希梅只是假意称赞了一下。
之后李希梅便长篇大论给蒲松龄讲人生道理:先好好读书,争取早日中举,谋得功名,只有当了大官以后,你的文章才会被人赏识。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人,此人名字叫做王士祯,是当时的一个大官。他很欣赏蒲松龄的才华,蒲松龄更是愿意将王士祯当作人生当中为数不多的知己。
在蒲松龄创作完成《聊斋志异》后,特别希望王士祯为他作序。因为蒲松龄是这样考虑的:如果王士祯真能帮忙写个序文,那么借助王士祯在朝中的大名,这本小说一定很快得到流传。
所以蒲松龄鼓足了勇气,写信给王士祯,拜托他为小说作序,但《聊斋志异》表面看是写鬼神,其实里面有讽刺成分,大多针砭时弊,触犯忌讳。
王士祯老奸巨猾,怎能冒这个风险为他作序。但是面对蒲松龄真切诚恳的来信,他也不好直接拒绝,因此在信中推诿扯皮。
蒲松龄一直在傻傻地等待王士祯破例为他作序的那一天,然而,他永远也不会等到那一天。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后世模仿其笔法的大有人在,比如,:清代两大文学大家袁枚与纪晓岚均深受他的影响,其中袁枚模仿着写出了《新齐谐》,纪晓岚写出了《阅微草堂笔记》。
然而,就算此二人名气再大,也依然无法超越《聊斋志异》这部小说。老百姓最喜欢的鬼神故事小说仍然是《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不仅在文学史上成为经典之作,更是为现代影视剧创作提供了最好的剧本。
据不完全统计,根据《聊斋志异》中故事而改编的影视剧,多达70余部,如《倩女幽魂》《辛十四娘》《聊斋》《画皮》《崂山道士》《捉妖记》等。
蒲松龄一生清贫,从未享受任何荣华富贵。他用尽一生创作的小说也未获公开发行,他的才华也被埋没了一生,让无数后人忍不住悲凉感叹。
民间经常出现疯狂搜集传抄《聊斋志异》的现象,光有名的抄本就十几个,而刊本更多。
《聊斋志异》不仅在国内受到追捧,甚至在国外也广泛流传起来。19世纪以来,《聊斋志异》先后出现了英、法、德、日等数十种外文译本,成功入选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大百科全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