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武状元王重阳从来都没抗过金_王重阳_活死人_全真教

终南山下,活死人墓,凛冬已至,阴风萧瑟。

林朝英一袭白衣,立在墓前,破口大骂了七日七夜,终于将那姓王的小子激了出来。

王重阳执剑而立,正欲相斗,岂知林朝英却哈哈大笑:“你既出来了,就不用回去啦!”

王重阳恍然而悟,才知林朝英是出于好心,可惜他一副大好身手埋没在活死人墓之中,是以用计激他出墓。二人化“敌”为友,携手同闯江湖,一同抗金。

只可惜时移世易,家国之仇始终未能报得,两人最终也未成正果,一个创下全真教潜心修道,一个避居活死人墓绝迹江湖。

这是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的场景,正如杨过所说:“当年重陽先师和我古墓派祖师婆婆原该好好结为夫妻,不知为了甚么劳什子古怪礼教,弄得各自遗恨而终。”

历史上是否真有过这么一个容色冠绝天下的奇女子林朝英我们不得而知,但王重阳却是实打实存在的道教至圣先师。

金庸写武侠,一向是将历史与演义穿插在一起的,他笔下的王重阳,和那个一千年前真实存在于中国历史上的王重阳十分相似,却也十分不像。

展开全文

书里的王重阳,是天下“五绝”之首的中神通,高大颀长,英俊潇洒,飘逸绝伦,不但武功天下第一,样貌也是天下第一,是一位纵横江湖的英雄好汉,也是一位心忧家国的豪侠志士。

历史上真实的王重阳,当然也是英雄好汉。只是相比于小说里他的威名震天下,历史上却是他的得意弟子丘处机更出名一些。若非丘处机以74岁高龄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全真教的名头也不会闻名世界,但那个时候,王重阳已仙逝很多很多年了。

北宋徽宗政和二年,王重阳出生于咸阳大魏村,他是门阀世家的大公子,本名叫王中孚,字允卿。

早年的王重阳,跟周伯通倒有几分相似,幼年早慧,机灵异常,没少干上树掏鸟窝、下河捕鱼虾的淘气事儿。

因为家境殷实,长辈对他的教育也相当上心,儒家讲究“六艺”,王重阳自然也是礼、乐、射、御、书、数全面发展,文治武功都有所成。

他出生时是不折不扣的宋人,但十几年后,就发生了靖康之难,两帝被掳,北宋亡国。老家咸阳忽然从大宋皇帝的土地变成了金人扶植的关中伪政权刘豫的地盘,自己的身份也从宋民变成了“伪齐”臣民。

但对少年的王重阳来说,赵老爷当皇帝和姓刘的当皇帝,甚至金人当皇帝都是没什么区别的,书还是要照读,学还是要照上,16岁那年,王重阳应试进入府学,成为诸生,后来又中了进士。

但中了进士以后,朝廷并没有给他分配什么好的官职,那会儿战乱四起,烽火狼烟,百无一用是书生。为了做一个“有用”的人,王重阳决定弃文从武,在金天眷元年(1138年)前往京城参加武举,一举夺魁,成了那一年的武状元,当然,参加的是金人地盘上的武举,中的也是金朝的武状元。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金庸写王重阳武功天下第一,也似乎没毛病,至少在那一年的金朝,他的确是第一名。)

中了状元以后,王重阳自感前途无量,要从此扬帆起航,大干一场,光宗耀祖了。于是他给自己改名“德威”,字“世雄”,想要做当世之雄。

然而金人的地盘,一介宋人岂会有施展拳脚的舞台?他虽得了状元,却仍未得到重用。

读书没读出朵花来,练武也没练出一条锦绣前途,王重阳很失落,他颓废了、堕落了,每天就在家里吃饭睡觉,也不出门,也不干活,天天喝酒。

古之成大事者,必先遭遇困苦失意,譬如韩非子被囚秦写出《说难》、司马迁受腐刑而写《史记》、李自成丢了驿馆的差事才起兵造反。

王重阳失意了许多年,按道理也该奋发图强干大事了,可他并没有,依然每天无所事事地晃荡,并没有像金庸写的那样大举义旗、起兵抗金,更没有占城夺池,干下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他一方面“痛祖国之沦亡,悯民族之不振”,另一方面又自伤于自身抱负不得施展,虽有心抗金,但无处投门,只能苟且度日。

这样浑浑噩噩的日子竟一直过到他48岁那年。这一年,他自觉“古今百岁七旬少”,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于是决定出去旅个游。

王重阳从老家咸阳出发,一直走到终南山。

宋失中原,以终南山与金人分界,翻过山,就可到达朝思暮想的故国大宋。王重阳却在此停住了脚步,踌躇不前。

感故国之沦丧,哀民生之多艰,在终南山终日闲游,王重阳十分沮丧。这一日,他正在甘河镇酒铺饮酒,忽然打东边来了两个披发披毡的道士,年龄样貌一般无二,就像所有的传说一样,两人看了一眼王重阳,说了声“此子可教”,遂授予口诀,飘然而去。

王重阳后来赋《遇真诗》一首:“四旬八上得遭逢,口诀传来便有功。一粒丹砂色愈好,玉华山上现殷红。”原来,他遇到的是钟离权和吕洞宾两位神仙。

这就是全真教历史上著名的“甘河遇仙”。

第二年秋天,他又一次在咸阳礼泉县遇到了神仙,那仙人给他留下五篇颂文,并要求王重阳读完以后火化。王重阳认认真真读完仙人留下来的天书以后,顿时大彻大悟,自然入道,改名王嚞,字知明,号重阳子。

和小说里他为了信仰没能与林朝英终成眷属不同,入道前的王重阳早有妻室,《七真天仙传》第一回就讲到他“娶妻朱氏,亦颇贤淑”,那朱氏乃是中和都尉之女,给王重阳生过两个孩子。

据《七真天仙传》所载,王重阳得道以后,曾把心中想法全盘讲给朱氏听过,那朱氏“听罢员外之言,如梦初醒”,当时拜谢,从此以后随他一道修行。(但也有说法是王重阳抛家嫁女,留下妻子后独自修行)

一年之后,王重阳回到终南山,在山脚下自掘坟墓,立下“活死人墓”四个字为碑,并在墓中以纸牌写下“王害风灵位”,他住在墓中隐居起来,自称疯子、活死人。从此世间再无那个追逐功名利禄的俗人王世雄,只有一个清净避世的重阳子。

金庸小说里讲王重阳建活死人墓,动用数千人力,建起一座庞大地宫,墓中机关重重,暗藏器甲粮草,作为抗金起事的大本营。

但事实上,活死人墓的规模根本没有那么大,王重阳建立此穴,也并不是为了抗金,而是作为自己清净修道之所,他在墓穴中住了整整两年,还写过一首《活死人墓赠宁伯功》的诗,解释了他的修炼方法:

“活死人兮活死人,风火地水要只因,

墓中日服真丹药,换了凡躯一点尘。

活死人兮活死人,活中得死是良因,

墓中闲寂真虚静,隔断凡间世上尘。”

活死人墓今天尚存,里面也的确有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室,用长竹竿也探不到底。

两年之后,王重阳终于闭关结束,走出墓穴,小说里讲那活死人墓中有块断龙石,一旦放下永远也打不开出口,真实的活死人墓当然没那么牛逼的机关,王重阳出了墓穴后,是拿泥土把墓穴封住的。

他自清修两年以后,搬到刘蒋村的茅庵里与玉蟾和真人、灵阳李真人等有名望的道长一同居住,但自觉尘世纷纷,污浊不堪,生活也不太惬意,行为渐渐癫狂。

终于有一天,佯狂颠走的重阳子放火烧了庵,并向众人辞别,声言到东海“捉马”,一路往东去了,一直走到山东境内。

这一路上,他半疯半狂,四处传道,竟引来许多倾慕者,那大名鼎鼎的“全真七子”,就是在这个时候收归门下的。

马钰是王重阳在山东收下的第一位弟子,在出家前,他和同为全真七子的孙不二乃是夫妇,拜师王重阳后,马钰邀请师父到城中南庵讲道,该庵被王重阳题名“全真”,全真教之名正是由此而来。

接下来,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等人也陆陆续续被收于座下。

收了全真七子当徒弟以后,他们开坛修炼、南下传教、建立七宝会,全真教在王重阳的带领下逐渐小有名气。

在宁海传道时,王重阳结识了周伯通,周伯通是否如金庸小说里所讲那样成了王重阳的师弟这个没有记载,但两人曾在一起修道倒是真的,周伯通还专门修建了“金莲堂”请王重阳居住。

东出传道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金大定十年,他自觉身体不济,行将羽化,召集弟子吩咐后事,将全真教掌教一职传给马钰,飞升于返乡途中。

传统道教自南北朝寇谦之等人改革以后,历经隋唐五代,至北宋末年,其实早已式微,道教发展源远流长,其中支派甚多,鱼龙混杂。而全真道舍弃那些流弊,从最根本的《道德经》出发,内修性,外渡人,在哲理上打开了一个新局面,所谓“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王重阳不事黄白,不信白日飞升,专注“清净”二字,一扫北宋以来道教坑蒙拐骗的污浊之气,使全真道成为一股清流。

他仙逝以后,丘处机等弟子秉持先师意愿,终于将全真教发扬光大。

王重阳被全真教奉为“五祖”之一,上承东华帝君王玄甫(不是电视剧里那个啦)、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喦、海蟾帝君刘操的法脉,以一人之力创立全真道,贡献不可谓不丰。

他自是高风亮节之人,但也并没有武侠小说里那样过誉。

首先,他的确没有真的起兵抗金过,即使内心有抗金的想法,也从未付诸实践。

第二,他年轻时做过金朝的进士、武状元,这是不争的事实,也的确曾想在金朝傀儡政权下当官,只是时局所限,不得不出家修道,但出家后他也并没有一直避世隐居,像小说里讲的那样“不肯与金贼同在一片天空下”,而是全国各地奔走传教。

第三,他所创立的全真教从未抗过金,一直疏远南宋,而且还在后来蒙古攻打南宋时一直亲元,对元朝统治者收服中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金元之交,直至南宋覆灭的数10年间,是中国大地铁骑纵横、血火纷飞,生民涂炭的苦难年代,但也是全真道的鼎盛时期。从王重阳开始,马钰、丘处机、尹志平四代教主,在执掌全真教的时间里,的确一直服务于异族政权。

王重阳提出的清修主张正好消磨汉人反抗异族统治的斗志,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和巩固异族君主的统治地位,自然被女真人和蒙古人所看重。全真教也正是在这些异族统治者的支持下,发展壮大成道教第一支派的。

丘处机

当然这些都是他的弟子们干的事儿,不知道王重阳在地府听说自己被忽必烈加封“重阳全真开化真君”的名号,会不会气得跳脚?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