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时隔20年,宋金战火重燃。
金军势如破竹,兵锋直抵长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县)。
和县位置
宋高宗下意识想出海跑路,风紧扯呼;达官贵人纷纷把家属送出城,随时准备跑。
满朝文武,只有两个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该吃吃,该喝喝。
一个是右相陈康伯!
另一个是个小官,名叫黄中。
02
黄中,福建邵武人,满腹经纶,却一直科场不顺。
展开全文
直至绍兴五年(1135年),黄中终于高中,而且是榜眼,这成绩相当哇塞。
可黄中有些黯然无光。
因为当年的状元汪应辰,是个只有17岁的少年郎。
黄中呢,39岁。
黄中年纪一大把,却是个愣头青。
好不容易才当上官,他居然冒死上书宋高宗,要广开言路,惩治贪官,远派良将,精炼士兵,兴师北伐。
好家伙,原来你是个主战派!
不知道官家和朝中相公都要与金国议和吗?
满朝上下,敢怒不敢言。
黄中却当众质问秦桧:“岳飞何罪?”
秦桧表示:黄中是岳飞党羽,得捉拿下狱,严加审讯。
黄中提前得到消息,溜之大吉。
得,一个吃香喝辣的文官老爷,成了亡命天涯的逃犯。
03
黄中才被重新启用为校书郎,不久改任成为普安王府教授。
普安郡王名叫赵瑗,是宋高宗的养子。
虽然此时还没被立为太子,但谁都知道,他就是大宋王朝下一任皇帝。
太子爷的潜邸之臣,只要马屁拍到位,日后必定飞黄腾达。
府中老师,谁敢真把赵瑗当学生看,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除了黄中。
每次上班,黄中端着老师架子,该说什么说什么。
赵瑗对这个老师又敬又怕,每次见面必执弟子之礼,“见则揖而退”。
后来,赵瑗登基称帝,即宋孝宗。
宋孝宗画像
原来王府的老师,个个都得到了提拔。
唯独一板正经的黄中,没捞到一点好处。
04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黄中担任贺金生辰使,按绍兴和议,前去金国为金主完颜亮庆寿。
一去金国,黄中吓了一大跳——完颜亮在迁都!
好端端的,女真人为什么要迁都?
再去打探,发现完颜亮已经让户部在通州造战船,大造兵器,并命各州整军备战,已经征调50万大军、56万余匹战马。
不好,这是要侵宋啊!
他在犹豫,要不要把完颜亮有意南下侵宋的事情汇报给朝廷。
为什么犹豫?
因为南宋不是没有聪明人。
秦桧病逝一个多月后,前宰相、主战派领袖张浚被重新起用。
张浚知道完颜亮这个篡位之主,野心勃勃,就上书奏请宋高宗,积极备战,抵抗金国。
但宋高宗表示:“今复论兵,极为生事”。
秦桧党羽,宰相万俟卨、枢密使汤思退更是怂恿宋高宗,再次将张俊贬知永州。
还有,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贺金正旦使孙道夫出使金国后,也立即向宋高宗报告了完颜亮有意南侵。
结果,宋高宗不当回事。
宰相汤思退以为孙道夫是想让张浚回朝,直接孙道夫贬知绵州。
所以黄中犹豫了。
自己一旦上报,必定会惹怒汤思退。
张俊也好,孙道夫也罢,他们的官位比黄中大,声望比他高。
收拾黄中还不跟喝水一样?
但明知国家有险,自己不能坐视不理!
回朝述职时,黄中当着所有人的面,向宋高宗汇报了警情,力劝朝廷早做打算。
宋高宗画像
中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徙居见迫,宜早为计。上矍然。
——《宋史·黄中传》
汤思退马上站出来,痛骂黄中道:沈介刚从金国回来,他怎么没发现金国南下?你从哪听到了小道消息,就敢在这胡说八道,赶紧滚粗!
黄中诺诺而退,回到家,越想越不对,大宋要是没有准备,准吃大亏。
几天后,黄中再次找到汤思退,示警:完颜亮肯定会南下,请相公早做打算。如若不然,我甘愿受罚。
汤思退怒了,不识相的东西!
按宋朝规矩,出使金国后,都会升官。
之前沈介明哲保身,没有吭声,回国就升任了吏部侍郎。
黄中非但没升官,汤思退还想贬官。
最后还是宋高宗出面,黄中好歹是普安王的老师,贬官不体面。
06
于是便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南宋前线将领,望风披靡,不战而溃;朝堂上下,上自宋高宗,下至小吏,不思抵抗,只想逃跑。
好在天不亡南宋。
在陈康伯的大力劝说下,宋高宗被迫御驾亲征。
就在此时,金国后院起火,完颜雍起兵造反称帝,是为金世宗。
完颜亮被迫不顾一切,加紧南下,希望早点结束战争,回师镇压叛乱。
金军全线崩溃,完颜亮仓惶逃至扬州。
南宋趁机收复两淮。
不久,金世宗派人与宋朝议和,南宋度过亡国之危。
07
然后,黄中还是那个黄中。
乾道元年(1165年),年近古稀的黄中致仕退休。
乾道六年(1170年),已经登基8年之久的宋孝宗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老师。
黄中被召回京城。
所有人都以为黄中时来运转了。
可他又向宋孝宗说一通不合时宜的建议,再次被束之高阁。
不久,黄中正式退休,荣归故里。
黄中一辈子没当什么大官,可他的名声好到炸。
福建学子纷纷前来拜师,学习他的情操。
尤溪一个40岁的大儒也拜在了黄中门下,成为他的得意门生。
他的名字叫朱熹!
朱熹亲自为恩师写了墓志铭。
历史记住了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