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主题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4篇课文,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传统节日中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还向我们介绍了各地独特的艺术样式,让孩子们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这些课文题材和体裁各不相同,但是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1.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2.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这两个要素是双线并进,穿插并行的。在教学中要在读通读顺文章、了解文章内容、感受民俗味儿的同时,关注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内容
《北京的春节》让我们了解了老北京人民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课文以热情质朴的笔调写了老北京人从腊月开始到正月快结束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怎么为过年忙活的,但是课文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的风俗和热闹气氛,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
《腊八粥》这篇小说通过八儿一家对腊八粥的喜爱,让人们了解腊八粥这一习俗,文章语言生动,内容活泼有趣,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
《古诗三首》分别涉及三个习俗:寒食节,七夕节和中秋节。这三个节日自古以来都是诗人笔下常见的话题,承载着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最美好的情思。
《藏戏》为略读课文,主要让学生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1. 会写34个字,正确读写38个词语。
2. 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
展开全文
3.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4.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5.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受古诗表达的情感;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6.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建议
教学《北京的春节》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按顺序理清文中不同时间点所对应的民俗活动,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段,分清“哪几天写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揣摩作者详细写了哪些部分,重点突出了哪些民俗活动的特点,并体会作者“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最后回顾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进一步体会作者主次分明的好处。
《腊八粥》虽名为腊八粥,但是对腊八粥的正面描写并不是很多,并不像传统写法中的平铺直叙介绍腊八粥的食材和做法、吃法等,而是欲扬先抑,将笔墨集中在八儿对粥的期盼和猜想上,在吊足了八儿胃口的同时,也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这样的写法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艺术手法的高明之处也恰是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还要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古诗三首》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借助课下注释和以往的学习经验已能将诗意大体掌握,只需要在重点之处点拨一二即可,如《寒食》在表面繁荣背后的那份不公,《十五夜望月》凄美之中的那份思乡之情。三首古诗也不应该割裂学习,而是要作为一个整体教学,仍然以“习俗”为抓手,串在一起教学,读懂诗词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引领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中去,悟诗情、明诗理。
《藏戏》可以借助学习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了解藏戏的特点以及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考虑到学生对戏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认知有限,教师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对藏戏有一些直观的了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反复诵读,揣摩感悟,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单元习作
教学内容:
本次习作的话题是“家乡的风俗”,要求学生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者是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本次习作话题不仅与单元的主题紧密结合,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教学目标:
1. 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 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3. 借鉴本单元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教学建议
本次习作的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可能会因为对家乡风俗缺乏深入了解,写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本次习作要提前布置,引导学生先初步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风俗,再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风俗,搜集相关资料。接下来引导学生在充分交流资料的基础上,列出习作提纲,然后再根据需要确定文章详略,进一步明确习作思路。习作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习作的交流、评改,完善习作内容。最后可以将班内习作编成一本风俗作品集,交流传阅。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课文,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习俗及其寓意。
3.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能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4.通过书写提示,提高书写速度。
5.背诵《长歌行》。
教学内容与建议: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四个版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分清文章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教学时与《北京的春节》一课结合,也可和单元习作结合。在课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安排内容的主次、详略,并在习作教学中相机指导实践运用。
“词句段的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题引导学生通过例句,了解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第二题,引导学生积累一些传统习俗的寓意,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书写提示”呈现了一段硬笔行书,引导学生在欣赏中认识行书、观察行书书写的特点,并通过临摹提升自己的书写速度。这一内容的安排是鼓励学生从正楷适度向行楷过渡,提高书写速度。课内模仿写是远远不够的,要与课外结合起来,可由老师选择一位大家的行楷字帖,让学生天天进行15分钟左右的临帖。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汉乐府诗《长歌行》。在熟读的基础上,可让学生简单说说对诗的理解。引导学生感知时间一去不返,时间是可贵的,要及早努力的道理。还可让学生拓展同主题诗词,感受中华文化的璀璨。
单元建议
1.要把握好本单元人文主题的适切度,不要拔高要求。本单元的学习,重在了解民俗现象,对各地民俗有初步的感受。能从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和普通事物中发现民俗之美,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既要注意避免对民俗的意义与价值进行过度挖掘,也要注意甄别、筛选体现正确价值取向的民俗文化。
2.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注意适当拓展教学资源。本单元的课文,涉及春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还有牛郎织女的传说,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感受作者笔下的内容与自己所熟悉的内容有哪些异同,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有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如寒食节、藏戏,学生可能会比较陌生,教师可拓展相关的图文资料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可以适当拓展与本单元课文主题、题材相同的阅读资源。如关于春节,除了课文后的“阅读链接”,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冯骥才的《花脸》、肖复兴的《花边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些篇目让学生自主阅读,增强他们对民间习俗、民间艺术的认识,丰富他们的阅读积累和文化积累,提升阅读能力。
单元主题
在浩瀚的世界文学宝库中,有许多灿若星辰的作品,它们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本单元围绕“外国文学名著”编排,选编的三篇课文都是从长篇小说中节选的。《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经典之作,是一部回忆录式的冒险小说。《骑鹅旅行记》是瑞典女作家、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塞尔玛・拉格洛芙的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这部小说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这些作品,学生不仅能随主人公一起游历,感受各国的风土人情,更能够随主人公一起成长,体验成长的欢乐和艰辛。本单元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体会人物的心态变化,感知人物的形象;培养学生阅读和想象的能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梗概是对作品内容的浓缩和概括,了解作品梗概是把握名著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本单元《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梗概,把握整部小说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第二个语文要素是“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时不仅能把握故事的内容,还能针对人物和情节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围绕这个要素,《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引导学生交流对主人公鲁滨逊的感受,《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引导学生交流最吸引自己的情节和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交流平台”围绕人物评价展开交流,引导学生留意描写人物的句子,立体、多元地评价人物。
单元目标
1.会写15个字,会写20个词语。
2.能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
3.能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对人物作出简单的评价。
4.能产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5.能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6.能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理由是否充分。
7.能选择自己读过的一本书,写作品梗概。
8.能与同学分享自己写的梗概,并根据反馈进行修改。
单元教学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著作,是西方文学中冒险小说类型的经典作品之一,在英国文学史与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主人公鲁滨逊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面对严酷的环境,他很快克服了悲观情绪,依靠自己顽强的意志和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终于遇救返回故园。
《鲁滨逊漂流记》由梗概和节选组成。第一部分是梗概,概括地介绍了《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内容。梗概按照鲁滨逊历险的时间,记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建房定居”“驯养培育”“救星期五”,最终“回到英国”的故事。第二部分是节选,描写了鲁滨逊刚刚流落到岛上时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作品的梗概,通过概括小标题的方式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节选的片段,整体把握节选内容。抓住鲁滨逊在克服困难时的心态变化,对人物作出评价。最后依据梗概内容进行拓展阅读,激发学生读原著的兴趣。
《骑鹅旅行记》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创作的一部童话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尼尔斯的十四岁小男孩的故事。他调皮、贪玩、任性、懒惰,不爱学习,喜欢捉弄小动物,因为对小精灵不恭敬、出尔反尔,受到了惩罚,被小精灵变成了一个只有拇指般大小的小人儿,随后又为了保护自家飞走的雄鹅被带上高空。从此,他骑在鹅背上,跟随大雁走南闯北,周游各地,历时八个月才返回家乡。在整个旅行中,尼尔斯不仅欣赏到瑞典的美丽自然风光,听到了许多古老的传说故事,增长了见闻,还饱尝了风险和苦难。他逐渐改正了自己的缺点,蜕变成了一个懂事、勇敢、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骑鹅旅行记》教材节选部分描述的是尼尔斯变成小人儿后去牛棚找小狐仙,遇到一系列麻烦。又后悔又害怕的尼尔斯意识到院子里没人愿意帮他找小狐仙,于是他爬上围墙,恰逢看到自己家的雄鹅要和大雁一起飞走,为了让家里不受损失,他一跃跳上鹅背,开启了此次旅行。
教学时,可以先对作家和《骑鹅旅行记》这部作品作一个大致的介绍,特别是主人公尼尔斯,让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再引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了解主要内容。然后围绕学习提示的要求,引导学生体会尼尔斯变成小狐仙后,他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握故事主要情节。最后出示全书目录,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内容,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代表作,这是一个顽皮男孩具有传奇色彩的成长历险记。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极富冒险精神和好奇心,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一天深夜,他与好朋友哈克到墓地玩耍,无意中目睹了一起凶杀案的发生。因为害怕被凶手发现,汤姆、哈克带着另一个小伙伴一起逃到一座荒岛上做起了“海盗”,以致家人都以为他们死了,结果他们却出现在了自己的“葬礼”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汤姆终于勇敢地站出来,指证了凶手。不久之后,在一次野餐活动中,他与贝琪在一个岩洞里迷了路,整整三天三夜饥寒交迫,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后来终于成功脱险,和好友哈克一起找到了凶手埋藏的宝藏。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材节选部分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这部分结构清晰,第1自然段写汤姆和贝琪失踪后,贝琪的妈妈和汤姆的姨妈陷入悲痛绝望,整个小镇也为他们担忧;第2-4自然段写随着汤姆和贝琪的回归,小镇又恢复了欢乐,汤姆给大家讲述了他和贝琪在洞中的历险经过;第5-15自然段写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琪,从法官口中意外得知山洞已被封上,乔埃被困洞中。节选部分先悲后喜,结尾戛然而止,充满了喜剧气氛和戏剧冲突。
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理清人物关系,了解故事大意;然后围绕“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让学生展开讨论,再结合课文内容或者生活实际,评价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最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 能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2. 能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理由是否充分。
教学建议: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同读一本书”,让学生同读一本书,开展班级读书会,围绕大家感兴趣的、值得讨论的话题,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收获,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交流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是选择一两个大家感兴趣的、值得讨论的话题,二是围绕话题准备交流的具体内容。学生可以从三个方面作准备:“借助批注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启发学生有条理地深入表达;“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交流时,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教材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准确地理解别人的想法,二是对于不同的想法,想想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要听懂别人的想法,尊重别人的想法;既要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又要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交流后,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在交流分享中形成新的认知。
单元习作
教学目标:
1.能选择自己读过的一本书,写作品梗概。
2.能与同学分享自己写的梗概,并根据反馈进行修改。
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写作品梗概”。本单元,学生通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课的学习,对梗概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写作品梗概有了一定的基础。
写梗概一般要经历三个步骤:“读懂内容,把握脉络”是写梗概的基础和前提,“筛选概括,合并成段”是写梗概的关键。具体的方法:保留“主干”,去除“枝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锤炼语言,连贯表达”是写梗概的最后环节,通过适当删补内容,将概括出来的“主干”连接起来,让梗概内容完整,语意清楚,语言连贯。
本次习作写好以后读给同学听,根据他们的反馈,对没写清楚的地方进行修改。把评价对象交给读者,形成一种真实的评价,让学生懂得写梗概的基本要求就是用简洁的语言,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书的大意。
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围绕读名著时,如何对人物进行评价展开交流,引导学生留意描写人物的句子,能立体、多元地评价人物。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发挥想象仿写句子。第二项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译者对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达,并能作出评价。教材给出了《汤姆・索亚历险记》相关片段的三个不同版本的翻译,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了解不同的译者对同一部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和独特的翻译风格。
“日积月累”编排了一组出自《增广贤文》的格言和谚语,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
快乐读书吧
本册快乐读书吧以“漫步世界名著花园”为主题,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历险、奇遇的外国文学名著。这是对本册“外国文学名著”单元的拓展和延伸。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跟主人公一起经历旅途中的种种困难和奇遇,一起成长,体验成长的欢乐和艰辛,收获智慧和勇气。
教材由导语、“你读过吗”、小贴士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四部分组成。导语以凝练的语言点明了阅读名著的独特体验。“你读过吗”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通过回顾单元课文、简要介绍名著内容和深刻内涵,展示经典书评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这四本外国文学名著都讲述了主人公奇妙曲折的旅程,故事情节生动,趣味性强,适合六年级学生阅读。小贴士提示了本次读书活动的阅读要素。
本次“快乐读书吧”编排了整本名著的阅读,除了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名著阅读的一些方法,还希望与初中有一个衔接,引导即将升入初中的六年级学生作好整本书阅读的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
教学建议
第一,注意把握好教学的适切度,并关注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本单元节选的这三部外国文学名著,对学生来说时代比较久远,这些故事也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会进一步加大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也可以提示学生在阅读之前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主要运用于解决学生阅读的疑难处、困惑处。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不要过度拓展相关资料,也不要过多、过深地对名著的思想内容、文学地位和社会价值进行解读或展开讨论。
第二,重视兴趣激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原著。《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选编了名著梗概,帮助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骑鹅旅行记(节选)》学习提示列出了这本书目录中的一些小标題;《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结尾处还制造悬念。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编排上的这些特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还要结合“快乐读书吧”,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让学生感受外国文学名著的魅力。
第三,整体统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提供了梗概的范例,读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习作是写作品的梗概,由读到写,习作时可以借助这个范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梗概,梳理出写梗概的步骤。口语交际引导学生围绕一本书交流心得,可以结合“交流平台”所提示的评价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评价主人公时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本单元口语交际、习作和“快乐读书吧”的联系很紧密,也可以将三者整合起来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提前布置“快乐读书吧”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先了解阅读外国名著的基本方法,再尝试运用这些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在指导学生完成“快乐读书吧”的时候,适当兼顾口语交际、习作的要求。
end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封面图片来自邑石网。奥数网尊重版权,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与管理员联系处理。
喜欢就点个“在看”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