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唱曲艺60年,获奖百件,60岁开始免费收徒,只为宣传非遗文化_大鼓_京东_演出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454位真人故事

我是崔继昌,一个追寻梦想的70岁退休老人。

17岁参军入伍,机缘巧合被吸收到连队演唱组,在部队服役17年,我曾多次被评为优秀演员,获奖作品几十件。

我终身投入到文艺事业中,一辈子都在演唱京东大鼓。退休后,不甘躺平生活,勇敢追梦,把京东大鼓带到了大学讲堂,并走出国门。

我一直觉得,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保持充实忙碌的生活,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演唱传统京东大鼓)

1952年,我出生在河北省三河市的农村,父母是贫下中农,靠种地为生。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歇,过着最简单纯朴的生活。

五十年代,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少,每逢秋收农忙结束,村子里就会安排看大戏或电影。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却非常的愉悦。

展开全文

十二岁那年,著名的京东大鼓艺人康福元和弦师卢永栋到我们村上说唱《小八义》,因为要在这演出,生产队长便安排他们住在我家里,这一住就是半个月。

每天他们练习弹唱,我在旁边听着,时间长了就对他们的乐器产生了兴趣。有时扒拉扒拉三弦,有时敲敲鼓,本打算向他们拜师学艺时,却被父亲拦下了。

父亲的观念比较传统,认为说书唱戏会被人歧视,所以就特别反对我学习。但从此我却与京东大鼓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参军入伍的时候)

记得我上四年级时,对艺术很感兴趣,就报名参加了学校的联欢演出。但父亲不给买乐器,没办法,我就自己动过手做了一副竹板。

做好之后,就开始在家练习。正当我练得起劲时,父亲从外面劳动回来,见我正在打着竹板,当时他很愤怒,一把抢过我手中的竹板扔到了门外,气愤地说道:“想去要饭到门外,别在家里要。”

虽然父亲很反对,但他还是没能阻挡我追求艺术的脚步。

小学毕业后,我不再继续求学。刚好村子里要成立宣传队,需要找一群能歌善舞的人,我就加入了其中。在宣传队里,我不但演唱京东大鼓,而且也开始慢慢学习创作节目,当时还编著了一部村史剧,很受村民喜欢。

因为宣传文化思想,父亲只能保持沉默,母亲见我很受欢迎,非常的支持我。当时我想要买一个京胡,搭着快板一起伴奏,但因为家里非常困难,没有多余的零钱买乐器。

母亲便让我把家里仅有的两个兔子卖了,买了一把京胡。这对当时的家庭,是非常奢侈的东西。抱着京胡就开始练曲,虽然没有学习过乐理知识,但我善于观察,也喜欢向别人求教,很快就上手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为了一个文艺兵)

两年后,正值青春年华,一腔热血想要报效国家,我便踏入了入伍参军的征途。

1969年12月,我坐上了天津通往部队的火车,次日到达坦克二师侦察营。刚到部队不久,就赶上了年底联欢晚会,队长让大家随便报名,随便唱。当时我清唱了一首京东大鼓,很受战友们的欢迎。

慢慢熟悉后,我经常去部队演唱组观看他们排练。在这个过程中,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我的命运。

当时演唱组的战友正在排练节目,排练天津快板时,没有人会打板,但天津快板不打板听着多无趣?我随手拿起旁边的快板,跟着他们的节奏打了起来。

演唱组的负责人看到我会打快板,就让我参加了联欢晚会的活动,给他们负责伴奏,并且还演唱了京东大鼓。

此后,我就调到了演唱组成了一名文艺兵。

在演唱组,从偶尔的一次展示,到最后一步步成为部队的骨干,我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和战友们组建的演唱组排演的节目)

1974年,我和三位战友组织了侦察二连的演唱组,参加了坦克尔斯直属队的文艺汇演。我是主负责人,我们四个人排练了六个节目,相声、快板、唱京东大鼓、表演、还有北京琴书和样本儿戏。

台下聚满了团部的战友,其中还有师政治部的副主任,他看我们的演出深受感触,心情非常激动。演出也非常的成功,在团部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第二天文化科宣传部的干事找到我们部队,开始了解我们四个人的家庭情况,要对我们重点培养。

随之而来,我们的演出机会也越来越多,不仅是到各个军区演出,还推荐到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文艺汇演,这也意味着我们这个小队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由于每次演出都非常的成功,其他军区的文艺宣传演唱组开始到驻地学习我们的节目。上级还为此给我们颁发了集体三等功。

因为在部队贡献很大,我们四个人的命运也都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

(部队的获奖证书)

四人组的成员两人提干,一人复原,仅剩下我一人。虽然人员缺失,但文艺汇演还要进行,当时我从部队又重新挑选了五个人,可他们完全不懂,只能一边培训一边准备工作。

这一年对我来说如负重任,一个人编曲一个人写词,要带头演唱,还要排练节目。

记得有一次,因为排演任务重压力大,把自己抽烟抽醉了。当时我一边编写曲子一边抽着烟,身体特别难受,脸色苍白,想吐又吐不出来,想拉也拉不出来,感觉整个末日就要来临。

躺下休息一会儿,才算舒服一些,等睡醒后又开始继续写。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带着他们参加团级文艺汇演时,在十支队伍里获得了第一名。

所有的辛苦付出也得到了回报,我的能力也得到了很高的认可,不仅多次被领导提干,而且每次演出都会受到战士们的极高赞誉。

(和外孙赵崔紫轩共同表演)

无论是到哪个军区演出,我的京东大鼓就唱响到哪儿,很多人多次上门要学习演唱京东大鼓,我都毫无保留的免费教授传唱。

第三次参加济南军区文艺汇演时,不仅获得了演出双奖,还被山东电视台、电台录音、录像播放,我带领的演唱组再次被评为优秀代表队参加各个军区的文艺汇演。

1984年,为了创作更好的作品,在部队首长的支持和特批下,我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到天津著名京东大鼓传承人董湘昆老师家拜师学艺。

刚见到董老,他就开始讲京东大鼓的打板击鼓,到演唱与创作。董老讲的明明白白,深入浅出,十分透彻。这让我对京东大鼓有了更深层的领悟。

董老不仅传授给我很多京东大鼓的知识,还有做人、做艺的道理。直到现在,我仍然保存着录有董老传艺的磁带,时不时拿出听听,对我也是一种鞭策。

特别是董老在我笔记本上的题词:努力学习京东大鼓这种文艺形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也成了我的座右铭,使我终身受益。

(教小朋友演唱京东大鼓)

1986年,我结束了17年的从军生活,转业回到三河市的文化馆工作。

第一天到文化馆报道时,空气中就弥漫着不友好的气息。当时碰到了里面的工作人员,他睁大眼看着我,对我充满了惊讶,开口询问我:“你当兵转业,有什么特长?”

一番回答后,从他的眼神中感受到了鄙视的神情,认为大兵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文化。而且当时我是副营职位转业,工资比他们所有人的都高,对我便有了一些敌意。

新的工作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挑战。是任人宰割放弃挑战,还是不折不挠的继续前进,这又是我人生的一个出发点。

刚上班就赶上了民间花会表演,第一项工作就是带队到农村花会演出,深入基层,吃住都要在农村。

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却是很大的转变。副科级的干部到农村开展工作,如果不躬下身子,踏踏实实做事。一旦出了问题,就会被当成头脑简单的傻大兵。

(户外带学生们学习京东大鼓)

虽然是民间演出,我一点都不含糊,依然保持部队的做事习惯,把每个节目都安排的面面俱到。不仅演出受到群众的欢迎,还创作表演了京东大鼓《三河之最》受到了县委书记的赞扬。

不久后,我被任职为群众艺术组组长,和同事们共同组建了青年艺术团。骑着自行车下乡演出,当时的县委书记还为我们送行,电视台专门做追踪报道。连续两年都在市区庙会演出,足迹遍布了三河市每个城镇。

无论到哪儿演出,我就唱到哪儿,为谁演出就唱谁的精神,因此,我的京东大鼓也特别受欢迎。

直到1997年时,我在人民礼堂举行了个人作品演唱会《欢歌笑语唱三河》,还邀请了我的两位师父董湘昆和刘立斌参与演出,当时的作家浩然和市委领导也都来观看。

两场演出来了近3000名观众,他们都对节目的喜爱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当然,有这样成绩,我要感谢我的师父。他们的教诲一直激励着我,让我一直坚守对京东大鼓的追求。

(免费教学京东大鼓)

2004年,京东大鼓被河北省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也被列为京东大鼓传承人。

为了把京东大鼓传承下去,我多次与董老砌蹉,如何整合资源、保护开发等事宜,都得到了董老的肯定和支持。我决心此生为京东大鼓奋斗终生,亦为京东大鼓。

京东大鼓在北方京津冀一带流传比较普遍,尤其是在农村,它是民间小调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语言音调形成的曲艺,曲词讲述的都是绘声绘色的故事,大人小孩都很喜欢这样演绎方式。

我不仅热爱京东大鼓,在曲艺创作和表演上也有浓厚的兴趣。

曾经我和女儿崔征一起表演相声,获得河北省最高奖一等奖。后来我们共同创作了男女相声《图书流供员》,获得全国曲艺征文三等奖,并且还是全国当时唯一的一对父女搭档。

在任职文化馆馆长期间,因为不想一成不变按照老思想发展,我开始主张开创新局面,只要有想法就落实行动。不仅创建了艺术学校,还组建了残疾人艺术团,演出越来越多,单位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京东大鼓书会新作品演出)

但对京东大鼓的发展一次也不落下,只要有演出时,京东大鼓都必不可少。每年的春节拜会上,都会表演京东大鼓的《三河之最》,一次次改版升级,把每年三河重大变化都编写到曲词里。

2009年时,我受到中央民族大学的邀约到学校讲演。虽然我演唱的京东大鼓已经不计其数,但是在大学演出,我还是第一次。

为了调节现场的氛围,演讲开始,我现编现唱了几句京东大鼓,老师和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了。

演讲时,我边说边唱,还邀请现场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模仿表演,让他们参与其中,切身感受民间传统艺术的魅力。

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们要传承的民族文化,一定把它发展下去。直到我退休后,才真正的把所有精力放到京东大鼓上,一门心思的发展京东大鼓。

2012年的2月,我带着京东大鼓走出国门,唱响在纽约的林肯艺术中心。

(退休后,在北京王府井演唱)

节目排在第十三个,当我刚走上舞台时,现场的气氛就热闹了起来。我手提三弦,大步走到台中,鞠躬致礼坐在椅子上,拿起鼓板绑在左腿,右手手夹着鼓键子。拿起三弦开始演奏,手动腿动三弦动,板响鼓响弦乐响。

原本两个人为一个演唱伴奏的京东大鼓,被我一个人干了三个人的活,这对于当时的曲艺表演也是一种绝技绝活。

四开板刚唱两句,观众就开始随着我的节凑一起唱了起来。为了和现场的观众做互动,我在唱曲中融入了谜底,让他们跟着思路一起寻找答案。

然而在演唱最后一曲时,我没有按照以往的套路演唱《大实话》,为了照顾在场的观众,我用京东大鼓的曲调演唱了一段《英语字母歌》,现场顿时一片欢呼。

此次演出,还获得了表演金奖、作品金奖、优秀创编奖以及优秀组织奖四个奖项,让京东大鼓走出国门的心愿,也在此刻终于得以实现。

(对京东大鼓爱不释手)

此后,京东大鼓更是扬名在外,不仅到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还被邀请到匈牙利钻石宫殿演出。

从2018年开始,我正式收徒传唱京东大鼓,现在门下正式弟子65人,不计其数地在网上教唱,建立了《京东大鼓合集》、《崔继昌作品》、《天天感悟》等栏目。并且还被北京几所学校邀请教学生唱京东大鼓。

不论是在部队,还是回到地方;不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里;不论是教学生,还是收徒弟;不论是辅导,还是传授艺术,我都一律不收学费,一心只想弘扬京东大鼓的传统文化。

如果遇到合适的人才,我会重点培养,大力扶持,为他们解决困难。

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大大小小的奖项有百余件,奖状、证书装满了整个书柜,我都很珍惜地保存着,但从来不拿出来炫耀。

(2020年封箱演出)

回顾我这一生,有跌宕也有起伏,但我从未放弃。我永远相信,在困难面前,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未来我准备把这么多年的作品全都搜集整理出来,编写一部《崔继昌全集》,不仅有京东大鼓的曲艺、戏曲小品,还有三河市的民间故事等,把它们汇集成书。

虽然现在我已经70岁了,但是我还要追寻自己的梦想,争取把京东大鼓传到更多人的心里,永远铭记我们的传统艺术文化。

【口述:崔继昌】

【编辑:安南】

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关注我们吧!

@真实人物采访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