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写点华丽篇章,多做点实际工作,这样的艺术家,老百姓才会爱戴_帽子_假大空_曲艺

三十年前,我在单位某部门做干事,主要负责的就是写讲话稿,工作总结汇报,先进事迹材料等等这些东西。

就这么写了两三年,实在写不下去了,到了什么程度呢?只要一提笔,就想吐。大概94年,估计年轻人“下海”,保留工作但不开工资,自谋生路。

自己养活自己也行,总比天天趴在桌子上写那些玩意儿强啊。

从离开单位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了,什么论坛,网站,纸媒,我基本上没有停过笔,要知道早年间在网上写东西是没稿酬的,动力完全来自于爱好。

同样是写,为什么写不给钱的?因为写跟写不一样,我要写的,是我觉得有意义的,应该写的东西,否则愧对于我手里的这支笔。

对那些热衷于描绘“假大空”的笔杆子,我厌恶到了极点。

还记得,有一次给单位的一位主要人物写先进事迹材料,写完一遍,人家不满意。又写一遍还不满意。为啥呢?因为塑造的人物不够完美。

事迹材料,多少夸张点可以理解,可它毕竟不是文学创作,可它偏偏就让你去塑造。

可不可笑?

“假大空”,喊口号式的文章,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少多了。

写文章的不好意思忽悠了,读者也不轻易被忽悠了。这种文章少了,节省了资源,也节省了笔墨纸砚。

我把这一现象,称为是一种文明的进步。

然而,少并不等于没有。那些骨子里已经被几十年前的文风彻底浸透了的人士们,仍在乐此不疲地挥毫泼墨,写着云山雾罩的大篇章。

展开全文

其实在读完了姜艺术家最近发表的一篇新作后,我就想聊聊这个话题的,只是一直没有下定决心。

您可能会说,老青年你不是一直挺刚的吗?现在怎么胆小犹豫了?

我承认,现在的我确实没有以前敢说了,但是您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导致我有了这样的变化呢?

帽子。

现实中的帽子,或为保暖,或为变美。而网上的帽子,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不是个好东西。

你说郭德纲的相声好听,他们会给你戴一顶“三俗”,甚至反对“反三俗”的帽子。

你称姜艺术家的相声不好听,他们会给你戴一顶攻击老艺术家,攻击协会的帽子。

你怼某些纲黑无底线,他们会给你戴一顶网暴他人的帽子。

所以,我才犹豫,如果说姜艺术家又发表了一篇“假大空”的文章,会被戴上一顶什么帽子。

《人民曲艺滋润百姓心田》全文919字,通读全篇,第一感觉就像又回到了几十年前。

不信您用高八度的声音念出来,像不像从前高音喇叭里常用的那种听起来振奋人心,仔细琢磨却又空洞无物的稿件?

可是,你能说文章写得有问题吗?

比如,曲艺滋润百姓心田,新征程上,秉承家国情怀,借科技发展突破,用艺术实践创新,满足人们在新时代下,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需求。

比如,在革故鼎新的同时,努力提高艺术作品的质量,用正能量的作品展现讴歌生活,愉悦百姓。

比如,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到人民群众中去扎根,不断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作品,反哺人民、激励人民。

以上这些,谁敢说有问题呢?

然而这样的作品,仅对我而言,也许是境界不够,格局太小的原因,我的感觉就是四个字,味同嚼蜡。

前两天,有做自媒体的朋友告诉我,写文章也好,做视频也好,尽量不要直呼曲主其名,不然有可能踩坑,影响推送展现。我还不知道这种说话是真是假,但心里多少感到有些不舒服——相声是老百姓的艺术,相声表演艺术家的名字老百姓都不能直呼其名了,是不是有点难以理解了?

姜艺术家很喜欢创作,但这么多年没见过创作过什么新段子,除了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就是报刊上发表一些诸如近期的《人民曲艺滋润百姓心田》这样的文章。

文章发表后,网民的评论相信大家都看到了,相信姜艺术家也看到了。总体来说,风评不佳。

当然,作为一名从事过写各种材料的我是能够理解的,像这样的文章,本来也不是给普通读者看的,至于给谁看的,不说也罢。

好了,就到这儿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