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如何拉高标杆走出“山与谷”?_重庆_高地_发展

重庆人如何拉高标杆走出“山与谷”?

“新时代 新征程 新重庆”光影无人机焰火表演

山峦叠翠、旷谷幽深成就了“山城重庆”的美誉度,蕴含了重庆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禀赋,也给重庆人的理念观念“制造”了天然局限。

我们必须从世世代代与大山的深度遭遇中,深刻认识重山阻隔、狭谷逼窄的局限性,更科学认知山高为峰、谷低而盈的辩证道理。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自觉把重庆工作主动放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场景中去谋划,要从“山与谷”中“扬与弃”,才能在既不沿边又不靠海,且深处中国西部内陆的不利条件下拓新路、创新局、开新花、结新果。

重山合围,重庆人要突破山的狭隘

抬头见重山、举目皆屏障,世世代代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难免在一定程度上自带狭隘性。

突破山的狭隘,要摒弃封闭意识。世世代代困于大山,久而久之,习惯背着手在这方寸之地来回踱步,不愿甚至害怕接触外界事物,把自己的格局安放在目之所及的“巴掌田”“鸡窝地”;习惯坚持所见即所得,认为大山就是屏障,可以带来安全感,可以阻隔沙尘暴,把大山围困之域当作天然舒适区。在这种意识局囿下,有的地方在跟外界洽谈合作时,存在“会要开、事要谈、相要照,但总是落不了地”的窘相。究其原因:缺乏包容心,存在自满观念,认为自己已经够好了,再上一层不需要;缺乏进取心,存在畏难情绪,认为自加压力就是自找苦吃,锦上添花不必要。然而在全球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舒适就是与发展形势越来越不适,封闭就是在发展浪潮中越来越自闭。

突破山的狭隘,要摒弃领地意识。害怕“区区”自身利益、既得利益损失,对外来事物存排斥心理。比如,本土企业害怕外来企业抢资源抢市场,本土人才害怕外来人才抢职位抢地位。所以,少数“土著”对外来事物的戒备甚至掣肘就此出现,轻则冒“外来和尚好念经”的酸水,重则使“设阻挖坑拆台”的损招。事实上,市场经济规律“顺昌逆亡”,没有任何企业可在一域独占独大。随着人才制度改革,尤其是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结构调整的迫切倒逼,外来人才与本土人才融合发展也成必然趋势。更何况,一根细细光纤牵引的互联网,早就打破了传统的县界省界国界,固守领地、拒绝开放,就是拒绝发展,“固守”的结果最终变成“失守”。

展开全文

重庆大宁河三峡峡谷

登高攀险,重庆人要体悟山的高度

山确有其局限性。但换个角度看问题,喜欢登高攀险的重庆人可从中体悟山的高度,从而突破山的狭隘。

体悟山的高度,需增强高位意识。山的高度,即站位。只有站上山顶才能看到更多的山。随着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完善、区域一体化战略深入实施,尤其是以数字变革为引领的信息化,一地一域早成为全国大局和世界格局中的“局中局”。增强高位意识,深刻把握“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内涵,置身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场景,才能融入大局、打开格局,才能更好建设新重庆。回望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京津翼、长三角、粤港澳无不因国家重要区域规划而强力勃兴,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三个重要增长极。国家强则区域兴,国家的大局就是区域的全局。高度自觉地落实国家战略,从国家战略高度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这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大势,更是两地发展的持恒动力。2011年,重庆在全国率先开启中欧班列,并带动全国多地开行了中欧班列。有位才有为,正因其时登高望远,如今中欧班列将重庆不靠海不沿边的劣势,转为辐射东南西北四向的优势,促进重庆由“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并带动沿线地区经贸发展,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体悟山的高度,需增强高地意识。山就是高地,高地就是最大的辨识度、最好的竞争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中国第四极就是高地。这个新高地的建设,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铸造了新优势。这,不仅是西部城市“补短板”抱团发展的局部大计,更是肩负“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国家使命。构筑高地,才能拥有更大发展空间,聚集更多生产要素,激发更强创造性张力,也为干部敢为、区县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提供广阔平台。“双城记”唱响以来,更大量级的项目、更大能级的平台纷至沓来,无不是高地的强大引力。拥有高地意识,才能生发勇争上游、拉高标杆的气魄。要以高地意识为引领,勤于“跳一跳,够得着”,谋划更多产业高地、行业高地、战略高地,才能在努力成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内陆省份改革开放探路先锋,努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重要科创基地的过程中激发冲劲干劲,才能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勇于担当作为,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

重庆武隆国家公园

低谷之上,重庆人要克服谷的局限

有天必有地,有山必有谷。高山之下、低谷之上的重庆人,也要克服谷的局限。

克服谷的局限,要摒弃井观意识。常年“游走”在谷,仰望四周大山,难免陷入无意识坐井观天之场景,身处高山深谷而浑然不知天高云阔。贫穷限制想象,山谷屏蔽眼界。世世代代被山谷困扰,潜意识里把山谷当作全世界,客观上因循守旧,逐渐形成不愿去看到山外山、不愿去了解天外天的认知定势和思维惯性。在一部纪录片里,我们津津乐道重庆辣椒天下第一、重庆小面天下第一。但事实上,我们尝过天下多少辣椒和小面?更重要的是,动辄号称“第一”,会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和真相,找不到真正的“第一”作赶超的对象和动力。一时豪气不等于持续底气,盲目自大,这是最大的危险。

克服谷的局限,要摒弃小满意识。平原上,目之所及天地无垠,自然会有更大求索的冲动。山谷中,举目皆山,难免有“小天地自有小确幸”的满足感。一些地方习惯在自己一乡一镇或一县一区的“一亩三分地”埋头耕作,引进项目只求“刚刚好”,不求“大和好”,不去考虑在省域乃至全国做出影响、做成范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链链都在大局,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环环事关要害,小天地恰恰会受到最大冲击,小确幸往往会成为最大的不确定。

重庆大山环抱,群山起伏。图/喻季英

谷中“游走”,重庆人要体悟谷的涵养

洼则盈。常在谷中行的重庆人既要从中清醒认识谷之局限,也要深刻体悟谷之涵养,从而克服谷的局限性。

体悟谷的涵养,需增强共赢意识。处在低洼,才能引来活水。领地意识是守旧和排斥的,但结果是仅凭一己之力而永远亏空,只有在低处的谷才能盈满。独享只是一时,共赢才能长久。利益如同蛋糕,固守只能坐吃山空,开放才能共同做大。我们要虚怀若谷,拥有谷的胸怀,腾出谷的容量,与外来一切先进生产力共同做大发展空间。深圳的奇迹发展,是小渔村原住民的努力打拼,更是五湖四海“智者”“能者”的共同作为,是一个腾出来、请进来、做起来的共赢逻辑。务实有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首先考验的就是共赢意识。要跳出传统行政区划的藩篱,从理念提升、制度创新、措施优化等方面互作考量,从而互补对方短板、共铸双方长板,让产业链咬合更紧实、交界路连接更紧密、大市场拓展更紧致。

体悟谷的涵养,需增强服务意识。谷总处低位而放低身段。保持谦卑,才能拥有更多机会和合作伙伴。新重庆建设绝非重庆一城之人、重庆一市之域能够完成,而是一场向全球“众筹”的宏阔事业,需要集世界之智、聚万众之心,需要引进四面八方的市场主体和天南地北的人才资源,这就对重庆人的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措施、服务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政务服务领域,还个别存在“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占山为王现象,服务企业傲慢还怠慢,甚至吃着还要着。因此,开展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商引资专项行动,前半篇文章是引进来前的有效行动,更重要的后半篇文章,则是引进来后让客商心动、情动、力动的良好服务。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更是服务的竞争。著名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样本源于浙江,其服务意识是浙江一直囤积大量优秀企业、蕴蓄可持续发展动力的根本原因。与其说这是政务服务,不如说是“刀刃向内”、面向政府自身的自我革命,是对自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极限施压。

来源: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

作者:颜明华

编辑:石俊豪

你“在看”我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