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伞上作画也要花不少时间吧?”“快得很,我三两下就画完了。”印江油纸伞手工艺人张朝全轻松地说。可他布满老茧的双手、疲态的眼眸、斑白的头发……无一不暴露着制伞的艰辛。
“我二十来岁就在伞上作画了。”今年65岁的张朝全回忆,“1979年参加工作时,我被分配到印江造纸厂,附近就是雨伞生产合作社,在纸厂没事了就会去雨伞社看师傅们制伞,那些师傅知道我擅长绘画,就经常喊我在伞上绘画,慢慢地就开始喜欢上油纸伞了。”
油纸伞,是印江传统手工艺制品之一。它历史悠久,技艺古朴,造型美观,结构科学,伞面诗画,寄情寓意,适用于婚嫁、观赏、收藏、祭祀及舞台演出。传说油纸伞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鲁班的妻子云氏从风雨桥供游人避雨休憩得到启发而设计制作出来的。明洪武年间,江西十大姓迁入印江,同时带来了珍贵的民族文化和手工技艺,油纸伞技艺就是其中之一。传入印江600多年来,油纸伞已深深地烙上了印江土家人的印记,“油纸”谐音“有子”,伞面圆形寓意美满团圆,竹制伞架寓意节节高升等美好意蕴折射了印江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的民族特色。
1991年正值改革开放时期,刚30岁出头的张朝全只身到珠海闯荡。光阴如梭,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他很快就积累了一笔资金。2005年,张朝全带着资金回到了故乡——印江,和乡亲们一起创业,打算专门制作和售卖印江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于是他想到了油纸伞。但张朝全感慨道:“原来大家下雨都用纸伞避雨,随着时代发展,各种物美价廉且便携式的布伞、塑料伞纷纷涌入市场,纸伞渐渐受到冷落,雨伞社和后面的雨伞厂最终也走向倒闭,所以我去找人学习也成了困难。”为了学会如何制作油纸伞,张朝全收集大量有关资料,多次走访民间巧匠,跟原雨伞社厂长拜师学艺,详细地了解每一道工序的重点与难点,最终通过反复试验,成功掌握了这门古法技艺。
展开全文
“做一把油纸伞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张朝全介绍,制作一把油纸伞,生产材料多达19种,用料也十分讲究,主要有竹子、白皮纸、柿子油、桐油等。制伞时以竹、木制伞柄和伞骨,用线扎好,取上好白皮纸为伞面,在柿子油里浸透,一张一张黏贴在伞骨上,伞面糊好后绘上图案,刷上桐油,然后在室内吊起来阴干。每把伞至少要经过70多道工序,故有“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上算”之说。
不仅工序多,而且每道工序都很考究。“熬桐油是关键,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过火或欠火,熬出的桐油都将直接影响油伞的质量。还有为了加固和美观,要在伞架的根部穿上五颜六色的线,有半穿也有满穿,一般的满穿要穿2900根线,多的要穿3000多根线。”张朝全说起油纸伞滔滔不绝,“制伞对手工技能要求高,制伞人要有悟性,并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经验技巧才能完成一把反复收撑不起顶、不断线、不裂槽;以大风逆吹,伞柄不折、伞骨完好;长时间泡在沸水中,不脱骨、纸不烂的标准纸伞。”
发展是为了更好地继承。2006年,张朝全远赴杭州、苏州、昆明等地学习,专门就这些地方纸伞的造型、图案、材质等着实研究了一番。“归来以后,我采用了新材质制伞,自此印江油纸伞抗水性与防皱性都比以往要强得多,伞的重量也要轻巧得多。”张朝全表示传统技艺也要顺应时代。
传统技艺迎来重视。2007年,印江纸伞入选《印江自治县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铜仁地区首批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张朝全成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2年,印江手工制作油纸伞被贵州省商务厅批准为第一批“贵州老字号”品牌。“随着梵净山旅游的升温,印江油纸伞成为外地游客喜欢购买的旅游纪念品之一,甚至还有国外游客特意前来,专门定制了两把用头发丝穿制的油纸伞,一把卖出800多元,还有一把龙凤呈祥的卖出1000多元。”有人喜欢油纸伞,张朝全感到很欣慰。
“我靠做伞赚不了多少钱,因为手工制作,耗时又费力,坚持做油纸伞也是为了传承我们印江优秀的传统技艺。”2019年,张朝全受聘担任印江一中传统技艺课程指导教师,专门教授油纸伞编扎,“学生是我们非遗文化的未来,通过上课的形式让他们直接体验油纸伞的制作过程,感受非遗文化的乐趣。”同时,张朝全还在印江古镇非遗文化体验馆展出作品,现场教授游客编扎纸伞并鼓励小朋友在伞面上画画。除此之外,他还将整个制作工序教给了下一代,竭尽所能不让这门技艺失传于世。
2023年1月,随着幸福土家“过赶年”系列活动的举办,印江古镇非遗文化体验馆热闹非凡,不少游客都被一把把漂亮的油纸伞吸引了目光,游客焦亚敏说:“我特别喜欢油纸伞,伞上面的图案造型很漂亮,是用来拍照的好道具,拍出来有那种古色古香的感觉。”
朝油纸伞制作体验区望去,有一群小朋友聚精会神地在伞面上创作,3岁的代悦彤小朋友说:“妈妈,快看我画的红色荷花,好漂亮呀,我喜欢在这个伞面上画画!”
(杨江熙 张泽琴 陈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