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第一村:500多家店关了三分之一,经销寿衣、纸品、骨灰盒的批发商_寿衣_纸花_殡葬

殡葬第一村:500多家店关了三分之一

农历二月初十,米北庄村迎来了一个大插曲。 白纸条幅迎风招展,灯笼上印着喝酒二字。

米北庄村位于河北省米家坞镇。村北有一条绵延1.5公里的市场街,经销寿衣、纸品、骨灰盒的批发商。 2021年,有媒体报道,粗略估计这条街有500多家店铺,米北庄村也被称为“中国殡葬第一村”。

今年清明节前夕,市场街上依然有各种殡葬用品,但没有往年热闹。

“最近几年生意一直不景气。 ”一位绢花店老板告诉记者。 与前几年相比,这条街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商店关门了。 也有村民解释说,一些大店转向网上经营,小店利润变少,自然被淘汰。

市场里的摊位

传统的手艺追溯到过去,产业链是机器打造的

刚过10点,油条和豆浆的三轮车还在卖,但路上的殡葬用品摊位已经关门了。

走了200多米,看到小摊一个接一个。这里生意冷清,摊主也没兴趣卖货。他们在一米多高的纸灯笼后面下棋。 路上不时有货车驶来,拉着各种花圈和纸扎。

据县志记载,米家坞素有“纸花之乡”之称。早在明末清初,这里就有民间艺人制作纸花,其产品多用于室内装饰或制作花圈。 据1989年统计,全县纸花摊总产值达387万元。

展开全文

现在很难找到传统工艺了。 “必须找到它。 “市场里飘着的纸横幅下,刘大爷很肯定地说,村里能做纸花的手艺人都80多岁了。”如果你现在让他贴一个,他肯定不会贴出来。 “以前纸花大多用复印纸折叠,花瓣层层嵌套,栩栩如生。 刘大爷回忆起小时候看过的“牡丹花”和“栀子花”。他摸了摸自己的嘴,表扬了他们。“在过去,这不是为了葬礼。 "

穿过市场,走进米北庄村。一张染过色的半圆形复印纸靠在院墙上晾干,徐洲·何英和她的丈夫正在房间里用机器切割纸张。

68岁的周自称做了60年的纸花。 “就像刘大爷描述的,过去的纸花很漂亮,戴在女孩子头上,或者放在花瓶里当礼物。 婚后,二十多岁的周换了一个花圈花球。“纸花不赚钱。 “渐渐地,这门手艺失传了。

方形复印纸用机器剪成半圆形,放入染缸中染色。红绿蓝等颜色从两端向圆心晕染,饱和度逐渐降低。染好的颜色放在架子上晾干,打开半圆就是一个花球。

周院外挂花

村里有完整的产业链。 花球以每个三毛钱的价格卖给绢花厂,工人进行粘贴加工。11个花球被串成黑色,做成花环,运到市场街,打包出售,价格从10元到50元不等。附近的物流公司把它们送到全国各地。

从纸花开始,米北庄村周边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殡葬用品市场,丧服、布匹、祭品的生产商...所有与殡葬相关的产品和原料随处可见。 2019年,有媒体报道,这里的殡葬用品占全国市场的90%以上,从业人员有2到3万人。 “这有什么忌讳,我们都这么做。 ”指了指邻居周,“他们家是水晶棺材。 "

有外国人看准了商机,来到市场街。 2018年,在义乌做外贸的胡女士夫妇来到这里开了一家绢花厂。“手艺不难,几天就学会了,现在大部分都是机器做的。 胡女士厂里的小花篮和手持假花,都是半成品批发,经过机器切割、包装、再包装就可以卖了。

寿衣的创新会被否定,“退不回来了”

随着殡葬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有人守着这条街改变,有人无奈离开。

最近几年,造纸厂厂长冯天骧几乎不去市场街了。 有了先期到达和稳定的客户,他不用在市场上展示产品就能拿到足够的订单。 冯天骧第一次结婚时在北京工作。 每月收入三四百元,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 2005年,工作三四年后,他觉得养家糊口很难,就让同村的大哥带路,做殡葬用品生意。

每一集大集,冯天骧都跟着他大哥去市场街。 以前,市场街只有几百米长,但很热闹,两边是密密麻麻的摊位,骑着自行车和三轮车的人挤在中间的小路上。 冯天骧记得当时卖得最多的是鲜花,其次是纸制品(纸建筑、汽车等)。) 一座由KT板(聚苯乙烯)制成的建筑吸引了他的注意。“这种纸的作品很少,只有一两家在卖。”

与传统的纸质作品相比,KT板比较坚硬,放置时不容易被风吹倒变形。冯天骧决定做卡帕头的工作,而不用担心被卖到南方后会淋湿。

挑选原料,制作并不难。 起初,冯天骧使用手工丝网印刷。他只需要一个印好图案的印版,刷上墨水,印好,晾干,印满屋子,叠成立体的。 “很简单,两个人几秒钟就印一个,就是腰疼。 在他的父母和妻子学会了印刷术后,冯天骧又去了城里工作。他不确定新产品是否能卖出去。

好在市场对KT纸板的接受度很高。不到一年,冯天骧就赚了钱,花了一万多元买了一台丝网印刷机。他辞掉了工作,专心做生意。 丝网印刷只能印两种颜色,要么是黄边红边,要么是红边白边。 七八年前,冯天骧买了一台广告喷绘机,可以快速打印出各种图案和颜色,产品品类迅速扩大,包括麻将桌、冰箱、电视、奢侈品包等。

“其实传统的东西卖的最多的就是别墅,各种汽车,电器。 冯天骧说,去年9月,他设计了一个大花瓶,至今未售出。

近年来,周啸天的花厂推出了一款新的花圈,用人造花代替纸团,并摒弃了“喝”字。花圈中间是百合花,周围是玫瑰花。整体颜色为优雅的青绿色,底座为不锈钢边框。 这款花圈批发价300元,是传统花圈的近10倍。不是用来烧的,是出租给客户的,多用于殡仪馆。 “不是所有地方都能接受。比如河南还是会用传统的(纸团花圈) "

"不创新,就会被取代。 周啸天说,大部分殡葬用品工艺简单,各地殡葬市场发展迅速,米北庄村逐渐失去优势。

新花圈

但是寿衣行业的规则不一样。 “在我们这个行业,只要你设计一个新产品,99%的人都要说不,说这违背传统。 2018年前后,寿衣厂厂长祁东明为了打造品牌,高价请来了山东的服装设计师设计寿衣。第一个可以设计的裹尸布马上就被客户否定了。“其实变化不大,就有了配件。

五年来,设计师们把寿衣的款式从传统的马褂、唐装,变成了中山装、旗袍、披肩等。“他们一直在亏损,卖的钱根本回不来了。 ”祁东明苦笑,“推出高端设计是我的梦想,而我只能用低端生产线来养我的梦想。

由于文明祭祀的影响,市街上的店铺不断消失

2019年,新的《人民币图样使用管理办法》实施,明确规定禁止在祭祀用品上使用人民币图样。 同年4月,有媒体走访市场街,钱没了。商家表示,相关部门对此进行过多次检查。

“这个行业在走下坡路,殡葬改革和环保检查对我们影响很大。 启东说,几年前市场街的一家花厂倒闭了,他把工厂租下来当仓库。 以前启东明也做过纸花生意。这几年订单少,他就专门做寿衣。

虽然各种数据显示殡葬行业是市场公认的朝阳产业,但作为最上游的行业,米北庄村却受到了文明祭祀号召的冲击。

以前人们讲究厚葬。 隔壁镇的罗女士记得,母亲去世时,家里办丧事花了十几万,一对金纸狮子花了1000元,最终都被烧了。“那时候讲究纸房子,讲究跑车,讲究少男少女,讲究请人唱大戏。 现在没必要去想。 "一位出租车司机说,现在相关部门管得严,清明节祭祀不能烧纸,不能放鞭炮。

随着殡葬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市场街的商户对采访也有些警觉。“你不能问,这都是封建迷信。 ”一家纸品店老板直接说道。 与往年相比,这条街的招牌少了很多,近三分之一的店铺关门了。 也有村民解释说,一些大店转向网上经营,小店利润变少,自然被淘汰。

冯天骧经常遇到一个合作了十几年的老客户突然离开。“我也明白我不能强迫别人继续做下去。 但是农村市场和偏远地区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不缺纸卖。 冯天骧没有囤积商品的习惯。他是奉命行事的。这家人常年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工作。“我三年前买了辆车。你看,现在和新的一样了。我没时间出去。”

虽然设计师的寿衣很难卖出去,但启东明的寿衣厂依然生意兴隆。 经营20多年,除了工厂,他还开了4家店。在社交媒体上,启东明经常发视频招聘员工,寿衣裁缝月薪高达9000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