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经是中国的国门,全国仅三人可从正门走进,如今早已被拆除_中华_大明_门洞

今天笔者给大家介绍中国曾经的国门的故事,这个国门就是早已拆除的北京中华门。中华门建造于明朝永乐年间,当时的名字叫大明门,上面还有大学士解缙题门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清顺治元年,大明门被改成了大清门,民国时期又改名为中华门。中华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它是明清皇城的正南门,古人以南方为尊,因此中华门享有“国门”的地位。除了“大明门”、“大清门”和“中华门”的叫法外,还有一个称呼叫“大顺门”。这是当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之后,将“大明门”改为“大顺门”,不过这个称呼只存在了29天,因此人们将其忽略不计。

中华门位于正阳门北侧,天安门南边、建筑并不起眼,朴实无华。与正阳门、天安门不同,它不是城楼,而是一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大清门,三阙上为飞檐崇脊,门前地正方,绕以石栏,左右狮各一,下马石碑各一”。中华门前是商旅云集的棋盘街,门内有与承天门连接在一起的中心御道“千步廊”;左文右武,中央各部衙署对列东西。

展开全文

看过中华门照片的人都知道,中华门都有三个门洞,要知道中国间最大的门洞不是什么人都能走过的。正门也就是中间那个门洞,只能是皇帝、皇后大婚和每年的新科状元,而新科状元和皇后则只有一次机会。除了皇帝、皇后和新科状元三人之外,大臣们来此就要下马曾两侧的门洞进入。明清时,每逢冬至等重大节点皇帝都会去南郊天坛祭天,这时中华门大门会豁然洞开。每当此时,皇帝都会头戴金冠,身穿龙袍,坐着御辇,浩浩荡荡地由此门出行去进行祭祀活动。

关于大清门在改名中华门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大清门的门匾材质是石头,字是用珍贵的青金石刻成字,然后镶嵌在石头中。1912年,民国政府想把大清门改为中华门,当时想法就是把门匾翻过来,在北面刻上“中华门”。可能最后谁也没想到,石门匾被拆下来之后,工匠们发现北面竟然就是“大明门”,原来清朝人就想到了用这个方法,最终只能用一块木门匾代替。

中华门在明清时如此重要,最终结局如何呢?新中国成立之后,这里仍称“中华门”。1959年为了扩建天安门广场,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这座国门被拆除,目前位置就是毛主席纪念堂一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