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保卫战:激战两天,一个师全军覆灭,说好的援军为何没来?_萧县_师长_师部

一九三八年五月十四日,第139师经过徐州时,被李宗仁司令长官部派来的参谋截住,将命令交给了李兆锳代师长。着该师以急行军限当日到达萧县担任城垣防御,阻止敌人向徐州前进。

司令长官部命令大意谓:日军约一个旅团,分两股由西南濉溪方向向萧县前进,其一部已到达瓦子口附近,我地方军队正在迟滞敌人。着第139师迅速先敌占领萧县,固守待援,等到今夜或明朝即有三个师向萧县增援。

当时敌我两方都是距萧县约40里,只要我军能抢先一步到达萧县,守住萧县一夜,就算是完成任务。师长命令部队急行军向萧县行进,限午前全部到达。师部人员和两个旅长乘一部卡车驰至萧县。

街上行人稀少、关门闭户。到了县里,见到专员、县长和保安队长。他们正惶恐无策,看见第139师来了非常高兴,并用电话报告了白崇禧。全师部队于5月15日正午到达萧县城。

师长、旅长侦察地形后,即令第一旅在城南关、城东关和城东北龙山占领防御阵地;第二旅第726团在城西城北凤凰山占领防御阵地;以补充第一团为城防部队。积极构筑工事,准备抗击敌人进攻。师部设在城内。

展开全文

第一旅布置第717团占领南关及东关防御阵地。第三营占领东关防御阵地,营长孙培华。第725团第二营在城外东北龙山占领防御阵地,营长苏永刚。第二旅布置第726团在城北城西凤凰山占领防御阵地。第一营在城西北凤凰山占领防御阵地,营长郝世昌。

当日晚城西城北都发现了敌人,与城外部队激战终夜。16日拂晓,敌人飞机大炮开始轰击,协同其战车步兵从四面围攻。直至当日下午,并无友军一人来援。

师部当即用电报电话要求李宗仁、白崇禧增派援军。白崇禧说:“你们笔记下来我的命令,多写几份,派人由四面缒城出去寻找,不论遇上哪个部队,交给他我的命令,要他们来增援萧县守军。”结果派出送命令的人都无回音。至此通信联络中断,入夜继续激战。

17日拂晓后,敌人攻击更趋猛烈,逐渐缩小包围圈,逼近城墙。苏永刚营仍固守城外龙山阵地与敌激战。林向荣第九连仍固守东关阵地与敌激战,其营长孙培华阵亡。敌人占领城西城北凤凰山后,居高临下,机枪直射师部所在房屋。西、南两面敌炮集中向城内射击。入夜后稍微沉寂,而援军毫无消息。

18日拂晓,敌人集中炮火击毁城西面、城西北角数处城墙,敌人步兵攻入城内。师部卫队及携枪人员都用于同敌人进行巷战。师长李兆锳、副师长石彦懋、参谋长邓佐虞到东门指挥战斗。

在东门上遇见第一旅旅长孙定超。师长叫孙旅长集中一部分人,支持城内巷战。此时预备队已用完,通信中断,指挥困难,孙旅长表示已无能为力。师长李兆锳说咱们先突围出去,收容起部队再战。就从东门下了城墙,利用房屋的隐蔽向北奔去。

当时有段麦地,敌人的机枪力火很密,伤亡很大,参谋长邓佐虞、副旅长吕汝爽、团长马骥德等都是阵亡在此一地段上。师长、副师长继续向北走了十里路,就遇见刘汝明第68军的一个师。

到该师问明情况、休息吃饭后即西行,到河南叶县第139师留守处。沿途收容溃兵约300人。

在师长突围前的十七日夜间,由于萧县四面环山,易攻难守,战况危急,盼援军不到,又与徐州司令长官部以及各友军音讯断绝,师长即派少校参谋崔坦带兵一名,从萧县东北城角处缒城而出,冲过敌人的封锁线,奔向徐州,向司令长官部报告萧县被围的危急情况,请求派队前往增援解围。

行至徐州与萧县之间的某镇公所时,见有电话机,随即拿起听话器,正巧听到白崇禧副总长与张自忠通话。他狂喜之余,等他们通电话完了时,立即向白崇禧报告了萧县的危急待援情况。

当时白副总长不叫他去徐州,要他直接找驻在附近的张自忠和李仙洲两位军长,转达白副总长的命令,叫他们立刻前往萧县解围。他们也都满口应允:“即时出发前往救援。”

崔参谋认为已经完成了任务,想迅即返回萧县设法混进城内复命。不料西行数里,就看到本师的负伤官兵从萧县方向东来。他问明情况,知道敌人攻进了萧县城,便立即进行收容工作。不久后,师部各处和警卫连的官兵也先后到达,当即组织所有本师官兵按照各团营的建制集体行动,令警卫连的官兵担任警戒,先向宿县方向前进,后来遇到滇军的大部队和炮兵第7团的部队,于是就随同他们西行。

5月22日到达安徽省亳县,查点所有官兵共约千人左右。后来接到商总司令电示,命令速到河南叶县集结休整。大概到达许昌以东某地时,崔参谋即与前来迎接的李兆锳师长会晤,尔后就到叶县进行休整补充。

萧县保卫战,139师的任务是守住萧县一晚上,然而守了两天却依旧没有援军到来,最后全军覆灭。期间多次请求增援,可只得到上级的口头同意,互相推脱,却没有见一兵一卒,当初说好有3个师来援呢?他们都在哪里?

专注抗战英雄故事,传播正能量,以大、小人物视角还原抗战真实场面。

任何一个中华英雄都值得被铭记!关注我,英雄就在我们身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