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电影《浴血华沙》曾经引起国际舆论的热烈讨论。这部电影歌颂了华沙人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也对苏联军队在起义期间的不作为提出了指责。
影片上映后,西方媒体借机炒作,借机攻击苏联和俄罗斯,这让许多不明真相的人都认为华沙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苏联。
如果我们不去认真地了解和讨论华沙起义的过程,或许我们将永远陷入西方媒体精心设置的舆论陷进中。
华沙起义发动的条件日益成熟
波兰在1939年就落入了纳粹德国的魔爪中,在陷落后,顽强的波兰人开始了反抗运动。
在英国的支持下,波兰流亡政府在伦敦成立。在流亡政府的号召下,波兰人的反抗运动有了一个相对统一指挥机构。
有了统一的指挥,波兰的地下反抗运动迅速发展。波兰游击队通过改编成为波兰国民军,国民军通过英国援助、挖掘前波兰国防军留下的武器装备、自己制造等手段获取了大批武器弹药。
展开全文
到了1944年初,波兰国民军已经拥兵40万。对于发动起义来说,这些兵力足以给德国人造成巨大的麻烦。
从1943年开始,德国在苏联战场不断失利。为了挽回败局,大批驻波兰的德国部队被调往苏联,这让德国对波兰的控制放松了不少。
随着德军失败的消息不断传来,波兰人的反抗热情也日趋高涨。1944年6月,苏军发动了著名的巴格拉季昂行动。
在这场决战中,德国精锐中央集团军群被歼灭。其余德军一溃千里,被迫退回了波兰境内。苏军已经到达维斯瓦河东岸,当时苏军指挥官从望远镜里已经能看到华沙的.
大败之后,德军士气十分低落。德军前线指挥部在中央集团军群遭到毁灭性打击后,为了避免遭到苏军的持续打击,曾一度想主动放弃波兰。
华沙起义的初衷是为了反苏 并非反德
随着苏军高歌猛进,所有人都明白纳粹德国的崩溃已只是个时间问题。对于苏联的胜利,最感到不安并非是德国人,而是英美两国和波兰人。
当时英美苏三国已经开始谋划战后世界格局,为了欧洲大陆的势力平衡,英国人一直十分反感苏联入主东欧。
碍于英苏是盟国的关系,英国人虽然表面上同意苏联对东欧的主导权,在暗地里却一直在支持波兰人的独立主张。
罗斯福政府其实对波兰局势其实并不关心,当时美国更关注法国和南欧,美国政府十分担心南斯拉夫和苏联红军会进入希腊并对意大利产生威胁。
出于遏制苏联西进势头的考虑,美国是欢迎有一个反苏联政府的。由于历史上和俄国的血海深仇,波兰民间对俄罗斯一直有着仇恨情绪。
再加上波兰流亡政府深受西方影响,对苏联的敌意远比侵略者德国还深。所以随着苏军兵临华沙,波兰流亡政府为此感到十分紧张。
在巴格拉季昂行动结束不久后,波兰国民军司令塔科莫罗夫斯基向伦敦发送了一份急电说:"如果国民军继续无所作为,大部分波兰人将会拥护共产党。在波兰流亡政府看来,如果让苏军先解放华沙,那么波兰流亡政府将会失去主动权,波兰将会被苏联人控制,从而失去自主独立的可能。
在经波兰流亡政府同意后,波兰国民军在1944年6月开始制订起义计划。在讨论起义计划时,科莫洛夫斯基出于防备苏联介入的可能性,否决了发动全国性起义的计划,因为他不想让苏联红军"捡了个便宜"。
在华沙起义的策划期间,波兰国民军根本没有知会苏联红军,只向英国政府透露了起义的消息。
英国政府知道华沙起义的消息后,当即表示英国将会全力配合波兰军队的行动,英国皇家空军将会为起义军提供空中火力支援,还承诺向波兰起义军提供空投物资。
美国政府在知晓起义计划后也发出承诺,美国政府表示如果起义发生,美军将向华沙派出空降兵。
英美的承诺从来都不可靠,轻信英美承诺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关于这点中国人有着深刻的感受。
1942年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协助英军作战,在中国远征军来到缅甸之后,却发现本应该一起作战的英国军队早已逃之夭夭,原来英军拿中国人当后备军。
英军的背信弃义导致中国远征军陷入日军重围,中国远征军被迫退入野人山,近5万中国将士长眠缅甸。
中国人永远不应该忘记中国远征军的遭遇,也不应该忘记英国人的背信弃义。而在两年后的1944年,波兰人也将感受到英美的承诺是多么虚伪和空洞。
不切实际的起义计划
英国和美国的承诺让波兰流亡政府上下备受鼓舞,这助长了波兰流亡政府盲目自信的情绪。
这次起义本来就是为了从苏联手里抢过波兰的控制权,为了防止苏联得到消息,也为了不让波兰共产党参与起义抢走功劳,国民军领导人拒绝让波共领导人参与起义的相关事宜。
波兰国民军的将领们天真的认为只要枪声一响,德军就会无心恋战,一触即溃。所以波兰将领在制定计划时,根本没有为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准备。
没有破坏华沙周边的主要交通就是波兰人盲目自信的表现。波兰国民军将领幼稚的认为,起义爆发后德军将很快撤退。
为了不让德军因没有退路而负隅顽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没有波兰人没有事先破坏德国通往华沙的大桥和铁路。
这种预先设定胜利的天真想法很快遭到了现实的打击,在起义发生后,德军正是通过这些铁路和大桥进行增援。
波兰人对德军战斗力估计的不足,对自身实力的盲目自信,对英国承诺的过度信任,对共产党片面的仇视和偏执的民族情绪蒙蔽了波兰国民军领导人的眼睛.
也让华沙起义军失去了苏联红军这一个重要的外援,可以说华沙起义在策划阶段就已注定的失败。
1944年7月,德国军队内部反对派实施了著名的"女武神计划"。反对派希望通过刺杀希特勒来结束战争,这次刺杀虽然失败了,却在纳粹德国内部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希特勒借着此事在德军内部大肆清洗反对派,使得当时整个德国人人自危。刺杀希特勒事件让波兰国民军领导人都十分激动,科塔莫罗夫斯基等将领都认为德国人已经彻底崩溃.
此时是发动起义的最佳时机。在刺杀希特勒之后的一周后,科塔莫罗夫斯基就下令在1944年8月1日发动华沙起义。
天真又顽强的华沙起义军
8月1日下午,波兰国民军突然在华沙街道上攻击德军的士兵、路障、政府机构和兵营。一时间,城内枪声大作。
德军虽然在下午对波兰人的突然袭击有点措手不及,但是很快就通过收缩兵力稳住了阵脚。在8月1日晚上,德军通过广播宣布华沙全城无限期戒严。
在起义的前几日,波兰国民军的攻势十分猛烈,一度占领了华沙大部分地区。虽然波兰国民军获得了局部胜利,但德军仍然控制着总督府和市政府等高大建筑,依靠着坚固工事,德军不断给波兰国民军造成杀伤。
战斗一直到8月5日,此时德军的大批增援部队陆续赶到华沙。很快,德军进入了反攻。
华沙城内虽然是波兰国民军作为起义军主力,但是起义军整体上是分散的。
起义军人数虽多,却没有统一的行动目标。这给了德军各个击破的时间,很快起义军就陷入了被围剿的状态。
消失不见的英美援军
在起义发生后,英国政府一改之前的积极。只派遣了小部分空军前去支援,由于德国空军在波兰地区掌握着制空权,英国政府为了不遭受损失,很快就撤回了空军.
只是派遣英国皇家空军的波兰中队和其他志愿者前去支援。美国政府在看到起义陷入败局后,则是找各种理由,拒绝兑现空降部队的承诺。
有心无力的苏军
在起义发生前两天,波兰流亡政府的代表来到了莫斯科。斯大林在起义发生后还专门召见了流亡政府人员。
颇为可笑的是,流亡政府代表对如何援助华沙的战事一无所知也只字不提,只是不断要求波兰流亡政府的合法性。
在获悉起义的消息后,苏联红军对华沙地区发动了进攻,但是没有取得进展。当时苏联军队虽然节节胜利,其实早已是强弩之末。
长期作战使得苏军士兵十分疲倦,而漫长的补给线让苏军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资补充。除了以上原因,苏军当时的主要战略目标已经转向德国东南部和捷克地区的德军。
在波兰的苏军只是起牵制作用,并非苏军的绝对主力,这些都是华沙起义期间苏联无法发动强力攻势的客观原因。
英勇的波兰人顽强抵抗了近两个月,在付出近20万人死亡的代价后,波兰人终于投降,这场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
事后看来,当时苏联军队就在波兰,如果想要起义顺利成功,波兰人最佳方案就是先联系苏军,让苏军的大部队首先在外线发动进攻,吸引德军重兵集团的注意力,让华沙等大城市的防务陷入空虚。
然后在波兰其他地区发动起义,让德国军队四处出击失去重点,首尾不能相顾。最后集中起义军的主力在华沙发动起义。
这样做才能让德国陷入多线作战的混乱中,到处扑火的德军根本无暇顾及华沙城内的起义,如果按照最佳方案,波兰解放的时间将会提前半年,而华沙也能顺利被波兰人掌控,苏联也不可能在战后完全控制波兰。
华沙起义是英美支持下波兰政治势力发动的,英美给了波兰人承诺,却没有给任何实质上的支持,这是起义失败的外因。
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波兰人太过自信,也太过仇恨苏联。国家大事永远都是利益为先,符合利益的才是正确的,预先在国家大事上设定感情和政治倾向,自然会排斥有利于国家的选项,这在国际政治中是十分幼稚可笑的。
文/文史旺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