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被闾丘晓所杀后张镐处死闾丘晓,并反问谁养王昌龄之亲_王昌龄_开元_闾丘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被后人尊称为“七绝圣手”,足以证明他在七绝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王昌龄与唐朝其他诗人不同,他自小家境贫寒,童年大部分与农耕生活作伴。一直到开元十五年(727年),在王昌龄三十岁的时候,他才考中进士及第。接下来就来聊一聊这位边塞诗人的典故轶事。

王昌龄在二十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开启了自己的求道生涯。唐朝开元年间,正直唐朝的鼎盛时期,在这个阶段,王昌龄的诗歌内容大多是对盛唐景象的极力歌颂,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坚贞不渝。王昌龄不论自己处在何种境地,都一直保持着对国家盛世的敬仰,这也一直是他前行道路上最强烈的精神支柱。

圣历元年(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前后,曾居嵩山学道。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前后,客河东并州、潞州。开元十二年(724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其著名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开元十四年(726年),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是年有《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之作。“山阴崔少府”即崔国辅。

投笔从戎后的王昌龄,发现文学才是自己的主战场,于是他经过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把自己关在房中精心研读了许多书籍,老天不负有心人,在开元十五年(727年)的时候,王维终于在进士考试中一举登第,成为秘书省校书郎。

王昌龄

然而这一切并不能满足王昌龄,他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时候,报名参加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并且在考试中再次取得第一名。可是这一次的考试名次并没有让王昌龄的官职发生任何的变化,这让王昌龄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王昌龄做官后没多久,就惨遭贬谪,他被贬到了荒僻的岭南地区。现实的打击让王昌龄对官场失望透顶,他故意迟迟不去江宁报到,在洛阳找了个处所居住了半年,这段时间内他日日借酒消愁,过得非常颓废。

大概半年后,王昌龄从洛阳出发前往江宁报到,为官期间,对待工作态度极其消极,还到周边城市游历了几番。因此有很多人就抓住王昌龄消极怠工的把柄,对他进行诬陷诽谤。王昌龄最为著名的那一首《芙蓉楼送辛渐》便创作于这个时期,诗中的凄凉之情可想而知。

展开全文

王昌龄的结局非常悲惨,在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59岁的王昌龄在回老家的途中,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

王昌龄在59岁的高龄之际,因为安史之乱爆发,王昌龄准备返乡避祸。《新唐书》本传谓:“贬龙标尉,以世乱,还乡里。”在返乡途中,王昌龄经过濠州,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然而史书上对此记载甚少。

王昌龄

在元人《唐才子传》中记载王昌龄被杀的原因时是如此说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此时闾丘晓所忌而杀。”这个“忌”作何解释?是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才华?还是王昌龄犯了闾丘晓的忌讳?其实这两点都很有可能。

就按“嫉妒”一说来说的话,王昌龄本人才华横溢,但是平生不甚得志,俗话说得好:“乱世出英雄”,在安史之乱中,王昌龄本人很可能一飞冲天,闾丘晓因为嫉妒而杀掉王昌龄是有可能的。

犯“忌讳”一说也有可能,王昌龄本人骨子里是个意气用事的书生,曾经有过消极罢工的经历,因为自身的意气而招惹了闾丘晓因此被杀也是颇有可能的。

张镐

后来,有一人叫张镐,奉命去平定“安史之乱”,在平乱中张镐命令闾丘晓率兵救援宋州,闾丘晓一方面瞧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由此可见此人心胸颇为狭窄),一方面又怕打仗失败,因此故意按兵不动,最终延误时机,导致大败。“贼围宋州,张巡告急,镐倍道进,檄濠州刺史闾丘晓趣救。晓愎挠,逗留不肯进,比镐至淮口,而巡已陷。”“张镐闻睢阳围急,倍道亟进,檄浙东、浙西、淮南、北海诸节度及谯郡太守闾丘晓,使共救之。晓素傲很,不受镐命。比镐至,睢阳城已陷三日。”

后张镐以贻误军机的罪名要处死闾丘晓,闾丘晓在临刑之前装可怜说:“有亲,乞贷余命。”然而张镐回答他:“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晓默然。”“镐怒晓,即杖杀之。”

就这样,不可一世的闾丘晓被杀掉了,王昌龄的大仇也得以报。

《河岳英灵集》谓昌龄“奈何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邀荒,使知音者叹息。”但正如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所说:“晚节谤议沸腾,言行相背,及沦落窜谪,竟未减才名,固知善毁者不能毁西施之美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