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盛世时,王昌龄为何写下《出塞》龙城飞将又是谁
诗歌发展到盛唐,已经打破了宫庭文人的小圈子,开始向群体和巨星的方向发展,诗歌创作的风格继陶渊明的田园诗,谢灵运、顡延之的山水诗之后,继续完美发展,到盛唐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诗风,田园诗派、山水诗派、边塞诗派、宫庭诗派等流派可谓兼收并蓄,百花齐放。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赫赫有名的大诗人,特别擅长写七绝,自命为七绝圣手。
一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享年60岁。
从唐朝初年 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开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岁的王昌龄赴河陇,出玉门。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著名的边塞诗《出塞》,大概就是这个时期创作的。
二 出塞诗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隋唐是在南北朝的大分裂中崛起的,即使在大唐王朝最鼎盛时期,边关依然战事不断,与突厥、高丽、吐蕃的战争使文人得以接近边关,体会铁马金戈,展现爱国之情。王昌龄的《出塞》是后人评价较高的一首边塞诗。
诗的首句为起句,交待了所在的地点——秦汉之地,感叹历史虽然几经变换,但历朝历代这里依旧征战不断。诗的第二句为承写征人,多少儿男征战沙场一去不还,留下了新人无尽的思念和哀伤。诗的第三句为转句和第四句合句一起写出了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令人叫绝。
三 龙城、飞将
诗里所说的龙城,指的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飞将指的是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广的祖先是秦王政时的李信,曾率军击败燕太子丹。汉文帝十四年(前166)李广从军迎击匈奴并立功拜为中郎将。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如何评价唐代七绝压卷之作——王昌龄的《出塞》
王昌龄(698~756) 字少伯。太原(今山西)人。唐代诗人。年青时期曾多次出入边塞,其诗作多是描写边塞生活,反映边关将士英勇杀敌、以身报国的精神,气势雄伟,格调高昂,或描写军旅生活的`艰难、乡思离愁的悲苦,意境雄浑开阔,情调激越悲凉。因擅写七言绝句且成就最高,故后世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从军行》、《出塞》等等,均为传世之作,为人称道。
《出塞》,是古代一种军歌的题目。塞,是古代边疆上的防守线。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这一句是说:月亮还是秦朝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
但使~只要。龙城~指的是汉朝时防守边疆有名的“飞将军“李广,这里是比喻机智英勇的统帅。
胡~古代汉族人对北方民族的通称。
阴山~现在内蒙古的北部。这两句是说,只要“飞将军“还在,就不会让敌人的马队跨过阴山一步!
这首诗写的是,自古以来,在常常进行着战争的边防线上,驻守着万里长征的兵士们,虽然他们不会轻易地结束战争回到家乡,但是他们怀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即,在一个机智英勇的将军的带领下,保卫祖国,决不让来犯的敌人侵入国境一步!
外传:安史之乱时,王昌龄在辗转还归故里时,途中经过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见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中“王昌龄“名下,有: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有史学家认为,“忌而杀“三字,道出了王昌龄的死因!或是犯了闾丘晓的“禁忌”,或是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诗才和名气,使得其动了杀心,可怜“七绝圣手“却魂断亳州。
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王昌龄死后不久,时任宰相兼河南节度使的张镐便为他报了仇!
据《旧唐书:张镐传》记载,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时,命闾丘晓率兵救援,闾丘晓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张镐以此为由处死闾丘晓。
行刑时,闾丘晓乞求放其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即:家中尚有老母需要赡养。张镐不愧是宰相之才,一句话即将其堵得哑口无言:“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意即:王昌龄的母亲又由谁来养呢?闾丘晓闻此时言,便默然无语了!
所以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可问苍天饶过谁?
(注:以上有一些资料,来自网络。如果是侵权,请速告之,以便撤换。)
王昌龄的《出塞》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
在浩瀚的唐诗中,有好几首七绝都被后代评家推为压卷之作,王昌龄的《出塞》,是被明代诗人李攀龙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的,同为明代诗人的杨慎在编选唐人绝句时,也将其列为第一。
压卷之说,虽然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但也能说明王昌龄的《出塞》唐人七绝中的重要地位。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题《出塞》是乐府旧题。汉武帝时,乐工李延年因胡曲造新声二十八解,内有《出塞》、《入塞》曲。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传唱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时明月”与“汉时关”是互文见义,意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戍边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只要。
龙城,即黄龙城、和龙城,故址在今辽宁朝阳。
飞将,汉名将“飞将军”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居右北平,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数岁不敢入北平。
不教,不让。
胡马,北方少数民族的马,借指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古代阻挡少数民族的屏障。
只要有汉代“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在,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入侵中原。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能被李攀龙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是因为诗的第一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廖廖七个字,发兴高远,意境苍茫,使全诗呈现出一种博大雄浑的气象。
在边塞乐府诗中,明月与边关是很常见的意象,但是,在明月前加个“秦”字,在关前加个“汉”字,诗的意境顿时变得幽远辽阔。
我们仿佛看到,明月的清辉下,边关在历史的沧桑中屹立,我们仿佛看到,在这边关之地,汉人与胡人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我们仿佛看到,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守护中华大地奔赴边关,而他们大多数人,都是有去无回。
秦时明月汉时关。平平凡凡的七个字,却声调高昂,气势雄浑。它浓缩了千年的边关战争历史,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戍边战士的鲜血,抒写了所有中华志士的家国情怀。
正因如此,王昌龄的这首《出塞》有着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千年以后的我们,头顶依然是秦汉的明月,脚下依然是唐宋的大地。
我们生活的这片地方,是五千年的风雨沧桑中,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用鲜血守护的地方。在这和平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战士奔赴边境,守护国土,我们依然需要龙城飞将,守护国家的强大。
所以,当我们再读“秦时明月汉时关”,我们读到的是对这片土地这个国家的脉脉深情。
答者:谢小楼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