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上一句?《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原文配图是什么_送别_王昌龄_天宝

本文目录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上一句
  •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原文配图是什么
  • 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随园诗话》配图,再给几个送别诗的图片,图中不要带诗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古诗词配图
  •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上一句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王昌龄《巴陵送李十二》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的秋天,王昌龄与李白在巴陵相遇。
王昌龄在前一年被贬岭南,刚刚遇赦北归;李白在多次自荐未果之后发出了“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索性离开长安,游历天下。也许同为失意之人,他们甫一相遇便互相引为知己。
上面这首就是在他们二人即将分别时王昌龄写给李白的诗,仅从诗文中我们似乎看不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没有写当前的离别,却只写了些许看得见的或是看不见的景色。
王昌龄以自然现象安慰李白,分别是不可避免的,与其伤感倒不如顺其自然。同时王昌龄可能也想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传达给李白,有些追求不必过于执着,有可能追到最后依旧是虚无缥缈的。
这次分别以后,王昌龄一直任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八年之后,也就是唐玄宗天宝七载(公元748年),王昌龄因为“不护细行”自江宁丞贬为龙标(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
“不护细行”也就是生活不检点,到底是哪里不检点,史书并没有提及,有说法是王昌龄在任上消极怠工以致自己被贬。《唐才子传》中说“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中说“再历遐荒”。《旧唐书》中说“不护细行,屡见贬斥”
对于这所谓的“不护细行”,王昌龄似乎不屑于去辩解,只在《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中说了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好像是在说只要我的知己懂我,纵天下人误解我又何妨?
身在扬州的李白听闻王昌龄被贬,随即作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以愁心托付明月,伴随友人前行。
在这偏僻的地方王昌龄一待又是八九年,直到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才离开龙标,还乡。虽然不是升官,但是如果能与友人重逢也可以获得些许慰藉,却未曾想到连与朋友们再见一面的愿望都没能实现。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因为战乱,王昌龄只能辗转多地试图回到家乡,然而就在路过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可怜“七绝圣手”竟未得善终。
以上便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一些相关背景,关于作品的赏析依旧不再赘述。
稍微说明一下,唐玄宗天宝年号从天宝三载正月朔改“年”为“载”。
所谓“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作一定有它出现的契机,写这些仅仅是希望同学们对于作品本身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不再把诗歌作品的学习局限在课堂。
写这篇文章时没找到啥喜欢的图,我也不会画,那也就不配图了,诸位将就看吧。
继续阅读全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原文配图是什么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作品译文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芳香古老的道路上弥漫,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离别之情如茂盛的野草,充塞胸怀。

  •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是白居易未满16岁时在考场上所作, 当时有要求题目前面两个字需用“赋得”二字。 诗的前四句侧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随园诗话》配图,再给几个送别诗的图片,图中不要带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随园诗话》

 

 

《别董大》

 

 

《赠汪伦》

 

 

《送元二使安西》

 

 

《送孟浩然之广陵》

 

 

 

 

《芙蓉楼送辛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古诗词配图

出自近代诗人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赏析

弘一(1880—1942),近代佛学大师。俗姓李,名叔同,天津人。曾留学日本,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4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郦歌中的不二经典。沈心工也曾根据《梦见家和母亲》写过一首《昨夜梦》,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送别》的光芒。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赏析

写女仔对离人的怀念。诗中不直说女子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女子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女子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女子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为下文进一步写相思之情作铺垫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