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镇之乱——“中兴”大唐的悲哀_节度使_叛乱_藩镇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就在曾经英明神武的唐玄宗李隆基沉醉于过去的丰功伟业、在历史的功劳簿上醉生梦死时,来自范阳野心家的叛乱却将这盛世大唐的美梦彻底打破。

哪怕相继继位的唐肃宗、唐代宗努力以各种手段平息这场旷日持久的动荡,但最终以“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的镇压手段和加封内地掌握兵权的强大刺史以节度使称号的稳定方法,却将这个曾经的盛世帝国逐渐带向了不可预测的深渊。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大小本来就是一个对立统一且成反比关系。

就在安史之乱后的大唐朝堂备受打击、软弱无力时,拥有强大军事实力、割据一方的各地藩镇们自然也就开始了自己世袭罔替、截留财政、壮大军事的“自强”之路。但这一切对于那位深居长安宫殿、经历盛唐气象的大唐帝王来说着实无法忍受。

公元781年,大唐帝国叛乱后数十年难得的平静被彻底打破,唐代宗后的另一位帝王唐德宗打算对藩镇动手、实现所谓的“中兴”

展开全文

导火索首先在藩镇独立、割据的关键:节度使继承人问题上点燃。

这一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寿终正寝。其子李惟岳也就在父亲的安排下实际继承成德部众,并事后形式性地上书唐德宗请求任命。出乎意料的是唐德宗否认了多年以来中央朝廷与地方藩镇之间达成的默契,表示了明确的拒绝。

震愕之余,李惟岳也敏锐地意识到了朝廷诏令中所暗含的深意,所幸当机立断、联同已经结成军事同盟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及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渴望独立、拥有共同利益的地方强藩举兵叛乱,试图用武力将唐廷所剩无几的威严彻底扫除、以换取其对自身独立的承认。

然而,既然唐德宗预谋削藩,藩镇的叛乱自然也在预料之中。

叛乱发生后不久,收到驿报的唐德宗便立即派遣幽州留守朱滔、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军节度使李抱真等仍然忠于中央朝廷的地方实力派率兵平乱。依靠中央朝廷的大力支持和人们心中留存依旧的“正统”思想,叛乱发生后不久,大唐的平叛军队便已经占据了上风。

反观叛军。淄青节度使李正己谋反后不久病故、其子李纳续领淄青军,但因为缺乏父亲那样的威望和军事能力,很快便被大军围困。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甚至直接被李希烈打败自杀;而肇事者李惟岳更是被部下王武俊兵变,以他的项上人头向朝廷投诚。四镇之中惟有魏博的田悦仍在尽力反抗,但已是孤掌难鸣。

奈何此时的大唐中枢高估了自己的权威,也低估了地方大员的野心。

就在叛乱结束之际,唐德宗论功行赏授予叛将王武俊为检校秘书少监、兼御史大夫、恒州刺史、恒冀都团练观察使,实封食邑五百户,又任命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康日知为深赵都团练观察使,三人共同瓜分原成德节度使所管辖地区。命朱滔回镇幽州。

朱滔要求拥有深州、扩大地盘被拒,因此怨恨朝廷。而王武俊认为自己诛杀李惟岳,功劳在康日知之上,却没能得到节度使的职位与赵定二州,心中同样不满。此时,处于下锋的魏博节度使田悦把握机会,成功说服两人倒戈反唐。于是王武俊、朱滔二人直接率兵救援魏博田悦、淄青李纳。四人随后更是相继称王。就这样,原本平叛大军摇身一变成为了叛军,而奄奄一息的叛军火焰再次在中原大地遍布。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事例还不止前面一件。公元782年,就在朝廷惊愕大将投敌、任命李希烈为检校司空,让他再次讨伐李纳平叛时,心中触动的李希烈也假言讨伐,其实暗中与叛军各将私通。

在得到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使者的暗示后,平叛大将李希烈也摇身一变自封兴王、天下都元帅,高举反唐大旗。而原本唐廷寄希望于平定藩镇、中兴大唐的宏伟方略,就这样在一众野心家的默契下被摧毁地面目全非。

不得已,公元783年,朝廷只能通过以任命中央大员李勉为淮西招讨使,名将之后哥舒曜为淮西副招讨使的方法率领中央禁军神策军亲自下场、参与平叛,并再次从各地抽调兵马围攻。但此时苦恼的唐德宗不知道的是,更大的叛乱风暴还在后面等着他呢。

看完,还不点赞关注?茫茫人海,以后可就遇不到我了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