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读书人地位最高?最耽误个人大事?_宋朝_书中_嫁妆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古人可能17岁就结婚了,而我们现在的人27岁结婚就已经算晚婚了。古人十多岁接触异性,谈婚论嫁,理所应当!

可咱现代人,要是17岁谈婚论嫁不仅会被家长和学校阻拦,更是违法。

在早婚早育蔚然成风的古代,有一个朝代却独树一帜,拥有大批的大龄青年,那就是宋朝。

在宋朝,即使没有朝廷大力号召,男女都很自觉地晚婚晚育,堪称一大历史奇观。

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可以说是因为优秀科举制度引领下的“及第热”惹的祸。

赵匡胤建立宋朝以来,大概是忌惮于当时自己的国家是兵变得来的,所以他一直怨恨武将,从而重文轻武,优待士大夫。

为此还专门出台了一个:高薪养廉政策。

不仅开高工资,假期长、补贴福利更是优渥,偶尔还会有奖金。即使官员犯错,他们也会相互包庇,从轻处罚,千方百计保护彼此的铁饭碗,毕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宋朝一个普通从八品县令的月薪是15贯,月薪15贯,约4500元,年薪5.4万元,一个宰相的月薪300贯,约合人民币9万元,年薪超百万。除此之外,宋代官员还领取各种如:禄粟、薪碳等名目繁多的津贴。

对于,宋真宗还给专门写了首诗,给宋代的学子们画了一个超大的饼。劝他们应以科考仕途为重,不必急着娶妻,理想并不远大,但却很有吸引力和煽动性。

《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展开全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在咱们大宋朝,不要想那些花里胡哨的,认真学习,努力考上公务员,才是王道。如果你有幸加入宋朝公务员队伍,你就会有地位和有价值。有了这两样东西,吃的住的,,位子票子娘子都会有的,特别是娘子,你根本不用担心。

就这样,为了进入仕途,宋朝掀起了读书热潮。无论是贵族子弟还是村野乡夫,都努力学习,只为考上宋朝的公务员,甚至成为了宋人一生奋斗的终极目标,“不及第不成”还成了一些人的誓言。

本来是一首规劝大家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劝学诗。但谁能想到,正是这首诗导致了宋朝人晚婚晚育。

彼时的大宋朝虽国运正盛,可毕竟官位有限,经不起整个天下人的竞争。

况且在成千上万的人中想要冒尖,就得非常优秀。所以全宋朝男子都在沉迷于读书,只有成功考取功名的才能顺理成章做官员。

最后考上的人数,那就那几个,没考上的只能继续埋头苦读,争取来年中榜。

久而久之,循环往复,很多还没结婚的男青年就是这样把自己拖成了大龄青年,但是他们还会以此为荣,毕竟考取功名是一件人生大事。

男生都不愿意结婚了,那自然也影响了大宋朝的女性。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既然考上宋朝的公务员那么吃香,那谁不想当拥有铁饭碗的公务员的夫人呢?

在这样的想法盛行之下,使得宋朝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榜下捉婿”现象。

什么意思呢?说穿了就是女追男。

在全国放榜当天,宋朝那些有权有势的官僚和有钱的地主们会一大早安排好人去蹲守,争相挑选登第士子作为自己的女婿

现场简直就是抢,抢到就赚了,坊间称之为“抓老公”。一些富人,为高攀新科进士为婿,不惜重金,甚至是倒贴钱。而被选中的人自然也是非常愿意的,有现成饭可以吃,意味着都不用奋斗了。

从此,“榜下捉婿”就成了一些人名利双收的渠道,同时也像毒药一样麻痹了当时的男女。男的立志就算不结婚也一定要中举,女的就算等到海枯石烂也要嫁中举的男子,无论那个男子多少岁。

据记载,有位叫韩南的书生,多年苦读,终于考中进士,有人来“榜下捉婿”,他倒没有回绝,写了首诗给媒人,诗曰:“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

四十年前三十三的这个人高中进士之后已经73岁了,居然还那么吃香,还有人主动上门来说媒?原来“书中自有颜如玉”,真的不是骗人的。

然而和考科举市场一样,进士女婿市场也是供小于求,货源奇缺。

所以能抢到好女婿的也是极少数,抢到的自然欢天喜地,抢不到的怎么办呢?等呗。

只要过上吃香喝辣的好日子,多等两年也不打紧。就这样,去年等,今年等,年年都在等的宋朝姑娘,终于等出了一批“剩女”。

除了眼光高的原因外,当时婚嫁费高涨也是一部分男女之所以会被剩下来原因之一。

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老百姓手中也很有钱。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攀比奢靡的不正之风,红白喜事都讲究排场,撑场面,很多人家为了有面子,就算是借钱也要把宴席办得风风光光,导致很多女性根本嫁不起。

现代男女婚嫁,特别是男方,婚嫁需要一大笔彩礼钱,但在宋朝却是女方出嫁需要出一大笔嫁妆钱,很多达官贵人都出不起嫁妆钱,如果家里有好几个女儿,可能就意味要“嫁得倾家荡产”。

这样的歪风,难倒了一大批老丈人,就连宗室都无一幸免。当时的宋朝宗室不管怎么说也是有钱人一族了,就连他们都未必买得起女方的嫁妆。

因为家里的女性出嫁,意味着需要掏空一个小宗室的钱才能行。达官贵人也是如此,除了一些高官,其他官员都担心嫁女儿。

要知道宋朝可是实行高薪养廉的,就这样都嫁不起女儿,更不用说普通老百姓了。

所以当时宋朝有很多女子因为出不起嫁妆钱而选择不嫁,又不想让家里难堪,只能对外谎称自己看不上。

由此说来,宋人也不想成为大龄青年的,而是被当时的形势所逼。男女都不想共同奋斗,只想捡现成的,哪有那么多现成的可以捡。

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大龄青年的历史又开始重演了,只不过这个演员变了,你觉得是谁呢?他们为何会成为“大龄青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