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清:《坐看云起:王维的三十二相》_盛世_盛唐_诗人

《坐看云起:王维的三十二相》,王志清,河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2月版。

内容简介

王维一代文宗,山水诗巨人,文人画祖,音乐超人,园林巧匠,庄禅大师,儒雅风流、性情懿美而极具生存智慧的世间高人。杜甫称其为“高人”,其诗歌模式代表了以“和”为最高境界的中国哲学意蕴。王维具有多变的妙相,其诗举重若轻,变化多端而臻于化境,多和光霁月的气象,总是云淡风轻的表现,这与其人有关,与其生存智慧有关。该书从八个方面来对王维作立体、多维而动态的考察,诠释其生存智慧。

目 录

前言

一、何谓“三十二相”?

二、何谓“坐看云起”?

三、何谓“盛世读王维”?

四、何以侧重写人?

第一章 倚风自笑的大雅风仪

一、虽然真实性不敢断定

二、容止可观是肯定的

三、气极雍容是为绝技

四、其人清贵而别饶华气

第二章 慷慨意气的少年精神

一、纵横之气得于言外

展开全文

二、非少年诗亦然

三、与写什么应该无关

四、全在乎神完气足

第三章 以和为上的生存智慧

一、欲与天地精神往来

二、人和的生存智慧

三、美美与共的社会理想

四、和平而不累气

第四章 至简崇尚的人性自觉

一、去奢去泰以养德

二、不易染欲的真快乐

三、得意苟为乐

四、大美亦至简也

第五章 仁人爱物的君子情怀

一、何以只是问梅

二、不网不钓之仁

三、孝悌亲亲而先家肥

四、忘己而爱苍生

第六章 隐忍不争的仁者柔德

一、要官做也能做官

二、见义智为的仁者之勇

三、偶寄一微官的思维

四、拂衣其实也不易

第七章 坐看独往的闲极状态

一、何以坐看云起

二、此生闲有余

三、闲者便是主人

四、入兴贵于闲

第八章 我已无我的虚静境界

一、没有牢骚语的真静

二、心远而地自偏

三、如何动息自遗身

四、静是一把万能钥匙

结语

后记

前 言

所谓“前言”,就是把最希望让读者最先知道的话,放在最前面来说。那么,我最先要跟读者说点什么呢?

清乾隆年飏锦斋田翠含刻本《王右丞集》

一、何谓“三十二相”

所谓“三十二相”,是指佛陀及转轮圣王,殊胜容与,微妙形相,具足三十二种胜相,而一般的修行人只具某些庄严特征。

姚鼐说王摩诘有“三十二相”。顾随也认同这个说法。顾随先生说:“姚鼐谓王摩诘有三十二相。佛有三十二相,乃凡心凡眼所不能看出的。摩诘不使力,老杜使力;王即使力,出之亦为易,杜即不使力,出之亦艰难。”(《驼庵诗话》)顾先生是比较王诗、杜诗来说的,说的是二者之“相”。

米芾书王维诗《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

说王维的“三十二相”,也只是个比喻的说法。不过,这可是个非常崇高的比喻,以世尊如来多变妙相来比王维诗的变幻莫测。所谓“凡心凡眼所不能看出的”,意谓要真正读懂王维,需要一定的修炼,需要熟参妙悟。

王维,乃旷世奇才,盛唐英灵。大唐的代宗皇帝说他是“位列先朝,名高希代”的“天下文宗”;“诗圣”杜甫说他是“最传秀句寰区满”的“高人”;宋代第一文人苏轼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极赞王维的作品,说他的画超过了“画圣”吴道子;北宋文化巨人黄庭坚说王维“定有泉石膏肓之疾”,是个爱山水成癖而不可救药的人;大儒朱熹说王维是个他愧“不能及”的人;清代王维研究集大成者赵殿成说“唐之诗家称正宗者,必推王右丞”;著名诗人、文学史论家林庚说“王维就是当时的大师”,是个“发展最全面的人”;著名学者钱锺书说“恰巧南宗画的创始人王维也是神韵诗派的宗师”;新儒学大师钱穆说王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两句诗“可以当得了一部中国哲学史”;海外著名唐诗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宇文所安说“王维在八世纪四十年代被称许为‘诗名冠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说王维的自然诗极富哲理深意,“在古今中外所有诗作中,恐怕也数一数二”;著名法学家吴经熊说王维是唐朝最伟大的自然诗人,他的“灵魂是天蓝色的”……

总之,诚如著名学者胡明先生所言,“王维几乎是唐代诗人中话题最多的一个”。

陈维崧七绝曰:“长鸣万马皆喑日,独立六宫无色时。湖海高楼无长物,龙门列传辋川诗。”陈维崧为明末清初文学大家,时有“词坛第一人”“骈文第一家”之誉。

此诗盛赞王维,可谓赞到极致。首句“万马皆喑”典,出自苏轼《三马图赞并引》之“引”说,西域贡马器宇轩昂,“振鬣长鸣,万马皆喑”。意谓一马但长鸣,众马俱失声。第二句“六宫无色”典,出自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陈诗的一二句,是将王维与唐代所有诗人比。

《王维诗选》

诗的三四句,再把王维与司马迁比。意思是说能够为他藏书楼所收藏的,除了司马迁的《史记》,就是王维的诗。这是诗,不是文论,更不是文献考古,不好用言过其实来批评。而对王维与李杜的尊崇,本来就各有偏好。

不过,王维在盛唐诗坛坐第一把交椅,而有“诗圣”“文宗”之誉,这应该也是事实。王维的地位为李白、杜甫所颠覆,那是他们死后五六十年的事情。李白“连天宝时期的大诗人都算不上”,而在“李白卒后的头几十年,几乎没人提及或模仿他的诗……

到了九世纪初,围绕于韩愈和白居易周围的作家们,已经认为李白和杜甫是盛唐最伟大、最典范的诗人”。也就是说,“到中唐的大作家重新评价盛唐传统时,李白和杜甫被抬高至他们从未有过的杰出地位。王维被排列于李杜之下”。

我们这么翻看王维与李杜的历史,不是说要让他们一比高下,更不是想重新洗牌,让王维与李杜各归原位,而是想要强调,王李杜三家各有千秋,三家同样伟大,三家谁也不能取代谁。这自然也是要为被污名化和边缘化了的王维,说点实事求是的公道话。

《王维集校注》

应该承认,王维的诗确实不像质言直露的诗那么好读。所谓的“三十二相”,与“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思并不同,这是强调王维诗难以达诂的“穷幽极玄”。王维学养深厚,而其作诗又恪守儒家诗教的“温柔敦厚”原则,其诗特别婉转含蓄,蕴藉厚朴,有不少诗淡极无诗,朴素得让人觉得无味,且又深邃到无解。

海外华人学者余宝琳在其《王维的诗:新译与评论》自序中解释,王维诗相对冷落的原因有三:

其一,“王维的诗表面上看起来相当纯朴,准确的视觉意象可与现实境况即相对应,而且诗作中显露对自然的宁静欣赏之情,似乎让读者对它没有太多的诠释空间”;其二,一旦“我们仔细再读其诗作,其中便显露出极难索解的哲学架构,而此一思想结构乃深植于佛教的形上学……因此也就令许多批评家望而却步”;其三,“在中国大陆,载道批评的传统极为强势”,特别看好“写实主义诗人——那些在诗中反映和批评当代社会政治情况的诗人”。

三点概括,很有见地,也比较精准,王维诗不易为人接受,不单纯是时代的原因。

许思园先生说:“中国诗之最高成就亦即此空灵蕴藉、淡而实绮之风格。”他认为:“中国第一流诗最重含蓄,十分婉约,暗示力强,从容不迫,有余不尽,感觉深微,能得空外之音、象外之色,此即所谓蕴藉。”

王维诗正具有这个特点,或者说王维诗的主要特征都让他给说了出来。王维《酬张少府》诗写人家向他请教穷通之理,他说,我不告诉你,你自己去悟。王维诗,其中的意思也不肯轻易许人,不肯直接告诉人,而要人自己去悟。而他又似“故弄玄虚”,制造朦胧,让人不易悟。

钱松喦绘王维诗意图

他的辋川五绝,短小到极致,平淡到极致,素简到极致,非要让人“于言外得之”而不行。诚然,也因为他的不少诗太过内敛,太过含蓄,甚至太过模棱,使人阅读起来就感到很不适应,很是吃力。

“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范梈在《木天禁语》里就说:“王维诗,典重靓深,学者不察,失于容冶。”所谓“容冶”,就是容貌美艳。意思是,王维诗的漂亮不只是外表,诗中不少语词含典深隐,如不能深察细读,就看不到其内蕴,不能理解其深意。

中国人强调,诗人要有哲学家的修养与底蕴。胡应麟说“禅必深造而后能悟”(《诗薮》),其实,也就有这层意思。王维诗哲味浓郁,意义深永,往往让人往幽邃的禅意上联系。

骆玉明教授在他的《诗里特别有禅》一书中说:“王维本人就是中国禅宗史上的核心人物之一,而说到诗和禅的关系,王维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比拟的。他运用禅宗的哲理和观照方法,为中国的诗歌创造了新的境界。”

《王维诗集》

因为王维深受庄禅的虚静无为、无念为宗的思想的影响,其创作努力消解纯逻辑的概念活动,实现了对于山水自然融合为一的深观远照,获得了超然物外的精神高蹈,诗也超越了执着于实写的现实性反映,重言外之意,重委婉含蓄,似也更重象喻与暗示,强化了诗的象征性。而如果读者比较习惯于无须费力就能轻易获得愉悦的快餐式审美,内心感受迟钝,主体审美视域平面化,就不容易对其深邃思想与超诣艺术有比较到位的感悟。

因此,读王维诗,需要有熟参妙悟的功夫。要真正读懂王维,读出静美来,读出禅趣哲味来,读出幸福的快感来,还是要有点准备的,或者说有了准备则更好。我们说的准备,除了要有相当的文学基础,还要有一定的禅学修养与老庄的知识储备,特别是要具备淡泊而平静的心境。

二、何谓“坐看云起”

本书以“坐看云起”为题,炼取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的诗意,形成了这么个聚光的书眼。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意饱满,哲味隽永,理趣横生,一片化机之妙,而激赏千古。黄山谷说他“顷年登山临水,未尝不读王摩诘诗”,指的就是这首诗。他认为,从此诗来看,“固知此老胸次,定有泉石膏肓之疾”。看来,黄山谷也病得很重,如此癖爱,他把“坐看云起”也变成自己的人生态度了。

其实,“坐看云起”也是王维诗的核心思想,是其诗的一个共同主题,也是其人的核心价值观。王维诗里常出现类似“临风听暮蝉”“时倚檐前树”的形象,诗人陶乐天籁,随兴幽游,一切行止皆以适意会心为目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坐看云起,心随境转,从容不迫,闲到极致,行于所当行而止于不可不止,一切似很偶然,一切皆为自然,一切又都是因缘,绝去执着而自由之极。

《王维资料汇编》

王维其人随缘虚静,反对偏执,道法自然,也文法自然,身心相离而理事俱如,无可无不可,天如何人亦如何。他似乎始终保持着一种雍容渊泊的自在状态,不必纵酒而自我麻痹,增强生命的快感;也无须游仙而自我蒙蔽,以逃避生死得失的困扰;更不是以慢世逃名的形态来抵销失意,以故作清高。比起魏晋风度,王维才是真正的洒脱高蹈。

王维以“坐看云起”的超逸,强化了“随缘任运”的自由性,以从不滞于物的超乎尘俗,消弭了仕与隐、禅与诗、人生与艺术的两极对抗的形态,将生命的本能和效价提升到审美的品位,而显示其合情合理的生命意义,展示其人性的全部瑰丽。因此,我们也于其中寻绎或诠解王维所以为超人、高人的生命奥秘。

张大千书王维诗

诗写性灵,钱穆先生将诗人说成是“性灵的抒写者”。他认为诗人的“内心生活与其外围之现实人生,家国天下之息息相通,融凝一致”。王维似属于意象派或印象派诗人,不屑于写实性的述怀,或者说其内倾性更强,追求物我一致、人我一致、内外一致的意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人着力写生命的感悟,写体合自然的心性,写物我天人同构冥合的闲适关系,放大了人与自然山水融洽的生机与韵律,写出了一种天趣。其实,他写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闲,也是一种需要熟参妙悟的“道”。

读王维的诗,把握住他的这种“坐看云起”的风度与境界,亦即把握住了其诗的精髓,捕捉到诗人内化于诗中的精神基因。王维诗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或者说是其诗理解的难度,在某种程度上就表现在这种“坐看云起”的思维上。朱熹就说,他很喜欢王维的诗,但是,介绍给人家读,人家感到不能理解。

我们以为,主要是不能以直线思维去理解,不能以非黑即白的思想来评判。“坐看云起”的思维,人家自然不容易理解。“水穷”而路阻,丝毫不能破坏王维的兴致。水穷何碍?水穷而不虑心。云起何干?云起而不起念。乘兴而游,无所滞碍,真正是超然物外。

想怎么走就这么走,想走多久就走多久,想走到哪里就走到哪里。坦途自然开心,受阻也不懊恼;顺境自然和乐,逆境也不沮丧。行于所当行而止于不可不止,只有过程,没有结果,也不问结果,没有目标,没有心机,不知何往,不知所求,一切都很偶然,一切都是自然,一切又都是因缘,一切无非适意,一切都无可无不可,一切皆不“住”于心,无念进退,不起世虑。

《纵横论王维》

“坐看云起”实乃王维的大智慧,是其生命精神、人生态度、行事风度与处世策略。他的这种绝去执着的随缘,这种灵活任运的自在,这种境随心转的适意,非常容易让人自然接通或对应佛理禅机。禅的本质就是悟,禅也开始于悟。王维的这些写自然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易于调动人来悟,而让人悟出人生与自然的真谛。

以“坐看云起”作书题、作书眼,我们以为是抓到了王维及其诗的最突出的特征。全书八章,每章四节,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作选材、言说与立论的撰写,诗人兼写,人诗互证,侧重写其人,重在写其人的人品、人格、人情与人性,写他的人际关系,写他的品德修养,写他至简的崇尚与生活方式,写他灵活而不失真诚的待人接物的行举风度与生存智慧。

三、何谓“盛世读王维”

为什么说“盛世读王维”?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用的这个题目。后来,我应邀为《解放日报》撰稿,他们也用了这个题目。

我自新世纪开始,就在几篇论文中用到“盛世读王维”这个观点:

《盛世读王维》

一般而言,出王维与读王维,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社会的平静安定,民生富足;二是个人的淡泊虚静,自然为上。从诗歌发生的角度看,社会兴而山水文学兴,政治越是稳定,诗人的心性也越是稳定而富足,文学所反映社会的形态也就愈少激烈写实的直接性。盛唐社会的经济、文化的繁荣鼎盛,不仅形成了诗人的休闲状态及自然情怀,也形成了对于王维诗的特殊需求。王维所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鼎盛的时代,自7世纪开始,到了8世纪,大唐隆甚盛极,经济异常繁荣,政治非常开明,社会充满自信,文化也因此而特别发达。

王维是盛世的产物。闻一多认为,后人学王维终是无成,主要是盛世不再的原因。陈贻焮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就指出:“王维生在盛唐时代,受到当时灿烂的文化艺术的熏陶,有极高的美术和音乐修养,因此,他创作诗歌时,就势必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把握住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

王维诗的创作,与盛世具体的历史环境有关;王维诗的接受,也与盛世具体的历史环境有关。

王维以盛世感受与家国认知,以盛唐的价值观与美学趣尚,而写盛世气象与盛世情怀。因此,王维的诗反映的是正宗的盛唐气象,反映的是盛世家国与和谐社会的正阳面,反映的是盛唐人对盛世功业的普遍性追求,以及人们对美好平静生活的渴望和享受。因此,即便是他作于唐王朝急剧下滑时期的诗,也没有尘世纷争的险恶和龌龊,而演绎着“桃花源”式的友爱与和睦,成为他那个时代诗歌的正能量与主旋律。

因为王维诗是盛世的产物,其诗与当时社会高度融洽,与盛世人心灵自然合拍,因此也最适合盛世人读。

傅山书王维诗

盛世创造了王维接受的文化生态环境。笔者亦诗亦论,且古且今,所著二十余部书中,唯王维著述的销路最好,有二十年长销不断的,有一印再印而最多已第五次印刷的,居然还有一次印刷两万册的纪录。这似可验证“盛世读王维”的观点。

唐诗的发生,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唐诗的接受,也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我们所处的盛世,是比大唐盛世不知道要“盛”过多少倍的盛世。盛世社会,物资得到极大丰富,而人不仅有物质享受的人性,还有精神消费的神性与诗性。盛世社会,人在精神享受方面具有特别的需求。

因此,盛世阅读,开始成为一种人的本能需要。盛世读王维,也成为盛世读者的一种内在精神需要的积极回应。这还因为,我们需要诗来拯救自己。这个时代也有着人欲横流的缺陷,现代人日渐异化,人在平庸乏味的日常生活中,正在变得心灵麻木、感觉迟钝,变得没有灵慧也毫无趣味,审美感受能力也日趋退化。用诗来拯救人的灵魂,中国古人王夫之说过,德国的海德格尔也这么说。闻一多先生说,像王维这类诗,最适合“调理性情,静赏自然”的颐养。

《王维研究》(第七辑)

随着盛世社会的逐渐形成,社会意识形态由“斗争哲学”转型为“和谐哲学”,人们的阅读消费需求与价值评判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之审美正在成为我们诗意存在的一种休闲形式,成为我们精神消费的一种奢侈品。

近年来,笔者应邀四处讲王维,从国家图书馆、北京师大与首都师大,到丹东鸭绿江边,到贵州山区,到坝上草原,到抚顺矿上,等等。让我深受感动的是,不少市民听众踊跃参与,读王维已成为一种精神与情感的深刻需求,“因为我们内在回应了它,走出去迎接了它”(荣格语)。

“盛世读王维”,身逢盛世的人才能有这份阅读闲情,才能有这种审美接受的趣味,也才能真正懂得享受这份福慧。

四、何以侧重写人

本书侧重写王维其人,于笔者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里程碑”的意义。

朱光潜先生说:“推动学术的发展可以通过发现过去未知的东西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把已经说过的话加以检验、重新评价和综合来实现。”虽然本书中的不少观点我曾不止一次地提出过,其中的不少文献资料我也曾不止一次地引述过,然于此撰写中,我则有了“通过把已经说过的话加以检验、重新评价和综合来实现”的更多自觉。

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阅读文本就是和文本对话,一个答案就意味着一个新的问题,答案无穷,问题无穷,文本的意义也无穷。我们在这种阅读文本及和文本对话中,实现了对文本对象化的重新确认和问题化的意识重构。

《王维诗鉴赏辞典》

三十年来读王维,与王维对话,不断有新问题,而又不断地有新答案。黑格尔说:“艺术作品中形成内容核心的毕竟不是这些题材本身,而是艺术家主体方面的构思和创作加工所灌注的生气和灵魂,是反映在作品里的艺术家的心灵,这个心灵所提供的不仅是外在事物的复写,而是它自己和它的内心生活。”

几乎所有的美学文论家都特别强调创作主体在诗歌发生中的决定性意义。换言之,有什么样的心灵,就有什么样的诗歌。自心所念,必有所现。我们这么写王维,从人的角度来写,以反证其诗。撰写的过程,也让我们与王维走得更近。主要体会有三:

其一,认识王维其人,最好是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

王维是盛世的产物,王维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最鼎盛的盛唐,不是衰世已显的中唐,也不是国破山河裂的晚唐,更不是积贫积弱的赵宋王朝。还需要特别一提的是:王维出身于贵族家庭,不是穷苦劳动人民的子女;王维是个封建士大夫,不是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王维写的是山水田园诗,不是政治报告或策论檄文。

清康熙间写刻本《王右丞诗集》

因此,我们不仅要考虑其诗发生的具体语言环境,还要考虑到诗人对盛唐物质文化氛围的盛世体验,设身处地去感受诗人为时代与民族所激发出来的崇尚家国大义的拳拳之心与浓浓之情。

其二,认识王维其人,最好是将其与李杜等诗人比较。

历代诗话,总喜欢比较论,喜欢将王维与李白、杜甫比较而言,我们在本书中也不时地将王维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作比较,本意不在扬此抑彼,虽然也可能被读出了轩轾之意来。从诗人的身世际遇、道德学养、情性品行上比,侧重在做人与交往上比,同类比较,自见高下,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而各自人性与风格的特点也越发彰显了。

王维为什么崇尚至简?王维为什么无为不争?王维为什么不写民生疾苦?凡此种种也不需要多加阐释了,或者说也能够更深入地诠说了。我们以为,诗人的人品比才气更重要,才气永远不能弥补人品上的缺陷。曾几何时,因人废诗,往人品上说,以损王维的人,真让人匪夷所思。

其三,认识王维其人,最好要细读其诗,而将诗与人互参。

“诗是诗人情感的历史,心灵的历史,是一种有痛痒可感、有脉动可触摸的历史。古人写诗,大多有‘纪’的成分与意图,即便是王维,也是‘纪’的写法,纪行、纪实、纪事、纪心。王维的不少诗,简约到不能再简约,然结合其身世经历来细玩,也还是能清晰寻见其‘纪史’的影迹的。以‘纪’而论,王维偏于精神,李白偏于情感,杜甫偏于思想。”(拙著《王维诗传•前言》)

《王维诗传》

王维其诗,沐如春风而神韵天放,读其诗需要精神上的知遇与把捉。因为具有了侧重读人的意识后,即便是读同一首诗,读出来的味道也不同了。以诗证史,以诗证人,人诗互证,也让我们更加走近了王维,甚至走进他的灵魂里去了,而更加感到王维的可亲可敬。

王维的诗,穷幽极玄,以语近情遥而含吐不露为主,多让人“于言外得之”,这不仅是一种技巧,一种风格,也是一种深度,甚至是一个人的境界与风度。像其诗一样,王维本人也是很难说到位的,总感到有一种“盲人摸象”的感觉,似乎是认识了全象,却还没认识全象。

总的说来,王维离政治远,而离人情近;离社会远,而离自然近;离群体远,而离内心近。他不是个完人,但绝对是个超人,是个好人,是个善人,是个想做人做到极致的人。你可以不喜欢王维的诗,但你不能诋毁他的人品。

真可谓:

一生无悔尽于诗,

但恨结缘摩诘迟。

欲散蒙尘识真佛,

遍搜二酉不吾欺。

溥儒绘王维诗意图

后 记

我撰《坐看云起》,纯属偶然,却非意外。

2022 年原本没有新做王维书的计划,商务印书馆的《论王维》稿,才过一校。年初便自整理拙诗,争取出版。三月底,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手机里传过来陌生而热情的声音,是个很阳光的女士声音。

给我电话的是河南人民出版社的杨总,要我做一本王维。

我自结缘王维,三十年间读一人,自1993 年《人文杂志》发表第一篇论文起,至今已发表单篇论文 60余篇,出版相关书五六本,也真想有个对此前研究的总结与概括的机会。

真是缘分,简直就是天意。意外的电话,投我所好,亦消解了

我的审美焦虑。

很快,我们就在通话中商量好了新著的题目及规模。很快,我就收到了合同。直佩服杨总的办事效率。

我也急事急办。自四月初启动,即进人“高考状态”,每天八小时伏案,百日埋首,心无旁骛。这是我写得最投人、最亢奋、也最享受的一部书。这分明是一次自我极限挑战。

我是站在三十年研究的基础之上,站到自己的肩膀上了。

沈尹默行书王维诗

七月初三日稿杀青,给自己的生日献了个礼。

交卷前,承蒙博士后张丽锋教授主动校读,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

交卷后,满以为今年大伏天里要有一校的。然而,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动静;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动静,连责编都没有落实。

我心里正犯嘀咕时,九月十六日,接到出版社的电话,对方告诉我说:“我是张岩,是您这本书的责编。”

原来,出版社走三审流程,一点也没耽搁。

两天后,我便收到了纸本校样。根据“中华文脉”系列从书的要求,按照读者的定位,责编已对原稿进行了技术处理,略去了不少引文的出处。

这样的处理,我也非常乐意接受,或者说叫作“正中下怀”。早有学者指出:“当今古典文学研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即考据遮蔽了思想:技术伪装成学问:八股替代了文章。”我们爷爷叔叔辈们的文学研究根本就不是现在的这个写法。

启功书王维诗

只是,书稿中有些“出处”的处理也过略了点。我做这本书虽说有点赶,却因为写得很顺,且已三稿。因此,校对的主要任务,就是适当添补了几个“出处”。

说不意外,还是有点意外的,“中华文脉”从书让我来做王维。在特殊的“现实主义语境”中,王维曾被污名化,妖魔化,也被达缘化了。其实,诗是作用于性灵的,诗的第一功能就是陶冶性灵。李杜诗欲治世,王维诗堪治心。闻一多先生说王维诗最适合修身静

养。虽然王维距离我们已很遥远,然王维诗中的盛世气象与盛世情怀,似也很适合盛世读者的审美接受。王维诗温柔敦厚,静穆平和。以和谐美取胜,将意境做到极致,诗里充满了静气、清气、和气上灵气,特别适合诊治我们的浮躁与无趣。

“坐看云起”是王维诗的内核,也是其人生大智慧。古人讲究“知人论世”,读其诗而知其人,我们于其诗里读出了其人,其人的贵族精神、家国情怀、懿美心性、生存智慧,以及他的兼修自觉,他的高人风度等,都是很需要我们特别珍重的精神遗产。

真可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愈仰望愈觉其人崇高,越钻研越觉其诗幽深,古人以“三十二相”誉评,信然。

我与王维朝夕相处,其影响是深入骨髓的。因此,没有偏爱是不可能的,撰写中一点没有预设立场也是很难做到的。法国象征派诗歌先驱波特莱尔在奠定他艺术批评家声誉的《一八四六年的沙龙》书中指出:“公正的批评,有其存在理由的批评,应该是有所偏祖的。富于激情的,带有政治性的,也就是说,这种批评是根据一种排他性的观点作出的,而这种观点又能打开最广阔的视野。”

何焯书王维诗

文学研究虽然当下也叫作“科研”,但是这种研究真不大可能成为一门精准的科学。而文学研究,唯独在其也具有了创造性时,这种“偏祖”才是“公正”的。此著还在三校中的时候,出版社杨总就热情洋溢地写成了书评,对我的“偏袒”还颇为欣赏。

杨总他们还将拙著作为精品在做。责编美编通力合作,精心打造,连封面设计都六易其稿,让我很是感动。拙著中配以尤无曲两幅精品山水,尤老乃我乡贤,当代水墨大师,深得王维神韵,被画家范曾誉为南宗画派的最后守护人。谢谢敝友尤灿馆长无偿贡献,拿他爷爷的画来壮我行色。

研究王维,我还在路上。虽然老婆早就反对我再做书了,然而每到做书时她总全力相助,这让我有一种莫名愧对。老婆却说,你是愧对了你自己。说的也是,我也早该对自己好点,不再做“爬格子”的苦差事了。事实上,我也婉拒了不少文字活儿。不过,如果还做王维,我也一定还是义无反顾的。

真可谓:

熟参不啻逆行舟,

辋水随波自逐流。

三十年兮越千载,

原来隔代可同游。

于右任书王维诗

作者简介

王志清,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兼职中国王维研究会副会长等,且诗且论,亦古亦今,主攻唐诗,兼擅文学批评,已在《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等报刊发文200余篇,“新世纪(2000—2015)国内唐诗研究多产作者”排名第三;在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等出版社出书20余部,有几部王维研究的书一印再印,销售尤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