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历史迷雾:“江西填湖广”是否朱元璋血洗湖南所导致?_湖广_江西_湖南

长久以来,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血洗湖南,尤其是浏阳地区,杀得十室九空,尸横遍野。导致的结果,是湖南到湖北人口极度空虚,不得不从江西迁入大量人口进入湖广,也就是“江西填湖广”。

传说有鼻子有眼,原因也整得活灵活现,有浏阳人支持陈友谅说;有浏阳出天子说;有朱元璋在浏阳受辱报复说;还有下令军队“歇息三天”被误传为“血洗三天”等等。

三人就能成虎,何况三百人、三千人、三万人世世代代传下来,加上朱元璋有过诛杀功臣的举动,老朱的残暴嗜杀更加坐实了。

直到今天,许多人都深信不疑朱元璋屠湖南。明朝的内容我写过不少,但凡提到湖广,评论区总有人提到这茬。

那干脆,今天就来为老朱正一下名好了。

先下结论,朱元璋既没屠过浏阳,也没屠过湖南,这些都是民间的段子而已。

真实情况如何?先想一个问题。

要杀得浏阳乃至湖南十室九空,得杀多少人?怎么杀?

关于这些屠杀的记录,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的史料,都不见任何记载,有的只是传说。

如此大规模的屠杀,为何没有记录?这不现实嘛,官方史书等不见记载,这容易理解,为尊者讳。

各地的地方志、各种野史里也没有。

好吧,就算朱元璋大兴文字狱,这些记录也给删没了,那也堵不住天下人之口啊。

尤其是士人们,这帮子人可不是省油的灯。举两个例子,张献忠屠川,士人的记录可是连篇累牍;清军入关后的屠杀,也一点不少,甚至漂洋过海传到了日本。

要真有屠湖广这样大规模的屠杀,死伤多少、手段如何,无论如何也隐瞒不过去,一点不见记载不可能。

展开全文

既然都没有,那就确实是没有了。

还有个问题,朱元璋图什么?

传说中理由很多,其实一个也经不起推敲。

一说是为了报复湖南人,尤其是浏阳人支持陈友谅。

这个理由看上去最名正言顺,陈友谅是湖北人,在当时都是湖广行省的人,两湖正是他的势力范围。

但其实,这理由也经不起推敲。

为啥,也很简单,朱元璋不是张献忠。

张献忠屠川的结局是啥,屠得他自己混不下去了,只能主动撤出四川,直接导致他被清军射杀。

李自成入京后拷掠官绅,也知道不杀百姓,朱元璋能不懂?

拿下了湖南,光有土地是没用的,没有人口啥也干不了,老朱要是不懂这个道理,那他就不配争天下!

再者,元末并没有湖南这个概念,有的只是湖广行省,那可是包括了今天的湖南、广东、广西、贵州、海南大部分地区及湖北的江南部分。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废湖广行省,置湖广布政司,也还包括如今的湖南湖北之地。朱元璋如何下令“血洗湖南”,部下们又该如何界定这湖南之地?

要按报复来说。

朱元璋和陈友谅的主要交战地区不在湖南,而是在安徽、江西和湖北一带,他也从未率兵进入过湖南地界。陈友谅老家在湖北沔阳,称帝在江西江州,要报复也该报复这两个地方,怎么也扯不到湖南和浏阳去。

再说吧,就算灭了陈友谅,朱元璋的对手还多着呢。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陈友定这些大大小小的军阀可都不盼着老朱好,况且元朝还有大批人马正在虎视眈眈,大搞屠杀是不是把民心往别人那边推,朱元璋要这么瞎搞,就不是能争天下的主。

真正有可能的,是因为“血洗

胡蓝

”的讹传。胡蓝之狱是明初两桩大案,办得轰轰烈烈,杀得人头滚滚,湖南话“蓝”“南”不分,“血洗胡蓝”逐渐被讹传为“血洗湖南”,这倒还有几分可信。

其实众多理由里,也就这个理由看上去正经一点,其他理由就不更值一驳了。

我还是列一下:

浏阳天子说:传说浏阳三百年后将要出天子,朱元璋为保其万世江山,遂开杀戒,诛灭全城。

行乞报复说:传说当年朱元璋在浏阳行乞,由于偷了人的红薯,被人暴打,发誓当皇帝血洗浏阳。

血洗三天说:朱元璋传令驻扎在长沙的人马“歇息三天”,被误传为“血洗三天”,遂大开杀戒。

这些看看就好,谁要当真谁就输了。

好了,话说回来,“江西填湖广”也不是编出来的,它确实存在,而且也确实和朱元璋有关。

陈友谅身亡后,湖广行省尚未平定,汉军和元军力量都还存在。朱元璋在半年内两次亲征武昌,又派出徐达领兵经略湖广,才最终逼得陈理投降。

这个过程里,湖南免不了遭遇兵祸,根据记载,确实损失了大量人口,这不能说是朱元璋刻意报复湖南,也没有证据支持朱元璋在湖广搞屠杀。

但疑问又来了,当时哪都在打仗,别的地方也损失了许多人口啊,湖南乃至湖广也不是打得最惨的地方,为啥偏偏是湖南呢。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富庶的江西

我们先回顾一下江西的历史,当时的江西可不是现在的江西,老表们祖上相当值得骄傲,直到清朝中期以前,江西都是相当富庶的省份。

从南宋到清中期,江西都非常繁荣,不管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江西都是全国前三的排名。江西的教育更是独领风骚,唐宋八大家里,有三位是江西人;明朝的科举,江西有进士2724人,占全国的11.9%;明朝89个状元中,江西有17人;53位首辅有9个江西人,数量与浙江同列第一。

当时的江西,占据地利要道,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繁荣富庶,人才辈出。清朝的两江总督,管辖范围就是江西与江南。

直到上海开埠、商路变迁,江西才逐渐没落,在近代逐渐掉队。

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为啥朱元璋要发动江西填湖北。

因为江西结束战乱后,经济迅速恢复,人口也迅速增加,再次成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毕竟底子还在嘛。

带来的问题就是地狭人稠,读书人又多,衣锦还乡要置办田产,各方面矛盾开始出现。

地广人稀的湖南

湖南就不同,湖南地广人稀,有战乱的原因,还有水土变化的原因。

洞庭湖大家都知道,范仲淹形容它是“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那是在宋朝,洞庭湖还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到了明朝就不同了,湖面不断缩小,让出了老大的位置。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面积的不断扩大,出现了大量肥沃的荒地,却无人垦荒。

正好,江西往湖南移民就成了一举两得的事情,既能充实人口、发展湖南,又能缓解江西的矛盾,何乐而不为呢?

那和朱元璋又有什么关系?

这里面有行政命令和政策倾斜的原因。

湖南有大量荒地需要开垦,问题是江西是富足之地,大家虽然有点挤,也还是生活在发达地区,实在混不下去想去湖南碰碰运气的毕竟还是少数。就好比今天大家户口都在北上广深,谁也不愿把自己下放到三四线城市。

封建社会,皇帝就是天,不管你愿不愿意,朱元璋一道谕旨,被选中的江西人就由兵丁驱赶进入湖南定居下来,这是强迫性的行政命令。

强扭的瓜不甜,政策倾斜也必不可少,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降低赋税。

江西发达,赋税也最重,有明一朝江西的赋税在十三布政司中始终是最重的之一。

湖广就不同了,为了鼓励大家主动移民垦荒,老朱出台了不少减免赋税的政策,子孙们也延续下来。

比如南昌在洪武时期每亩地的赋税是3斗,而黄州府在洪武二十四年每亩赋税是6.2升,相差5倍之多。

一边地少税重,一边地多税轻。除了手里掌握土地的少部分人,江西百姓们选择去湖广碰碰运气,也就不难理解。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国家扶持的湖广大开发嘛,要地有地,要政策有政策,心思活络的人就多起来了。

因此,真正的“江西填湖南”,就是一次移民潮。

有明一朝,从江西向湖南的移民都不曾间断过,并且不光是湖南,包括了整个湖广,确切来说应该是“江西填湖广”。根据学者统计,在洪武年间,江西迁往湖南的移民约有57万,迁往湖北的约有69万。

事实上不止是江西,安徽、广东、山西、陕西等省也不断有移民络绎不绝迁入湖广,这些人也都是在经济驱动下的自愿行为。

将近三百多年开发下来,湖广人口膨胀起来了,明朝也没了,四川又出事了。

清初,张献忠把四川给杀了个地广人稀,四川人口降到了红线以下。

那就再复制一遍“江西填湖广吧”吧,只是这次成了“湖广填四川”,这也是一次移民潮。

时至今日,江西填湖广仍然留下鲜明痕迹,湖北人和江西人互称“老表”;瓦屑坝、筷子巷等移民痕迹明显的地名;韩家墩、蔡家湾、李秀村、李宏村等曾经的江西移民聚集地,都在提醒着大家“江西填湖广”的那段历史。民间传说的流传度又远远广于枯燥的历史、经济原因,老朱这锅就一直背到现在,而且很难摘下来了。

所以,别再怪朱元璋了,他真没在湖广搞大屠杀,这些都是时代所导致的农耕经济的不断拓展而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