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具有政治主见的人是谁?王守仁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_江陵_张居正_湖广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何心隐 江陵 张居正 湖广

本文目录

  • 历史上最具有政治主见的人是谁
  • 王守仁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何心隐生平介绍
  • 王守仁的心学不是天理即是人欲吗何心隐信心学还蔑视官场,官场功名不正是人欲吗他何心隐蔑视天理
  • 历史上何姓的名人,最好要很出名的
  • 明朝王守仁的心学嫡传弟子都有哪些,在明朝的政治争斗
  • 何心隐的介绍
  • 何心隐的评价
  • 明朝宰相张居正为什么要杀思想家何心隐
  • 张居正与何心隐的故事

历史上最具有政治主见的人是谁

明代 张居正 嘉靖中期以后,到隆庆、万历时期,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王阳明的心学大行于天下。其追随者为传播学问,创设了很多书院,来往于各书院讲学的,先后有创立泰州学派的王艮、湛若水、耿天台等人。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何心隐,是张居正执政期间最为著名的学者。对于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何心隐大加反对,声言要入都“持正义,逐江陵去位,一新时局”。张、何的冲突因此达到白热化。万历七年即1579年,何心隐六十二岁,他在祁门学生胡时和家中被逮捕,解到武昌,终被杖毙狱中。在何被捕期间,泰州学派许多重要人物都奔波营救:有的为他辩冤,有的变卖家产以求赦,有的愿舍身替死。何心隐“瘐死”狱中之后,有人指斥张居正为避免学术上的歧异而施用政治上的迫害。在张居正死后,这种声音愈加强烈。但李贽却力为辩护,认为何心隐之死与张居正无关。他在《答邓明府》一文中写道: 何公死,不关江陵事。江陵为司业时,何公只与朋辈同往一会言耳。言虽不中,而杀之之心无有也。及何公出而独向朋辈道“此人有欲飞不得”之云,盖直不满之耳。何公闻之,遂有“此人必当国,当国必杀我”等语。则以何公平生自许太过,不意精神反为江陵所摄,于是怃然便有惧色。盖皆英雄莫肯相下之实,所谓两雄不并立于世者,此等心肠是也。自后江陵亦记不得何公,而何公终日有江陵在念。 偶攻江陵者,首吉安人。江陵遂怨吉安,日与吉安缙绅为仇。然亦未尝仇何公者,以何公不足仇也,特何公自为仇耳。何也,以何公“必为首相,必杀我”之语,已传播于吉安及四方久矣。至是欲承奉江陵者,憾无有缘,闻是,谁不甘心何公者乎?杀一布衣,本无难事,而可以取快江陵之胸腹,则又何惮而不敢为也?故巡抚缉访之于前,而继者踵其步。方其缉解至湖广也,湖广密进揭帖于江陵。江陵曰:“此事何须来问,轻则决罚,重则发遣已矣。”及差人出阁门,应城李义河遂授以意曰:“此江陵本意也,特不欲自发之耳。”吁吁!江陵何人也,胆如天大,而肯姑息此哉!应城之情状可知矣。应城于何公,素有论学之忤,其杀之之心自有。又其时势焰薰灼,人之事应城者如事江陵,则何公虽欲不死,又安可得耶! 江陵此事甚错,其原起于憾吉安人,而必欲杀吉安人为尤错。今日俱为谈往事矣!然何公布衣之杰也,故有杀身之祸,江陵宰相之杰也,故有身后之辱。不论其败而论其成,不追其迹而原其心,不责其过而赏其功,则二老者皆吾师也。非与世之局琐取容,埋头顾影,窃取圣人之名以自盖其贪位固宠之私者比也。是以复并论之,以裁正于大方焉。所论甚见中蕴,可为何公出气,恐犹未察江陵初心,故尔赘及。 李贽作为当时思想界的领袖,对张居正的评价,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重要的文件。张居正为何不能容忍何心隐?乃至要杀他?是不是地方官揣摩其心理投其所好弄死了何心隐?李贽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极大。何心隐以陆王心学传人自居,当时整个湖广地区私立书院很多,是传统陆王心学的重要阵地。 当其时也,官学的学生学习的是程朱理学,私立书院讲授的是陆王心学。两种思想互相激荡,甚至尖锐对立。张居正对程朱理学也有犀利的批判,同时也反对当时的士林中人一味地拾拣陆王牙慧,所以他不会完全站在官方立场反对何心隐。他觉得国家要储备人才,但大而无当不着边际的清谈无补于苍生。实际上他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是赞赏的。当心学演变为玄学,注重实学的张居正便有些担忧,就像今天谈到对青少年的教育,由于传统文化遭到无情的解构,一些诸如理想、尊严、道德等固有的观念为年轻人所不齿,而大肆崇尚西方文化,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遭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张居正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对当时的讲学之风也深为忧虑,他害怕所有的青少年变成崇尚空谈的清流,因此断然下令关闭全国众多的私立书院。这样做客观上收到了钳制思想的作用,但张居正的主观动机是想正本清源,让思想界能够为他的万历新政服务。基于以上考虑,我觉得我们不要以思想家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政治家的作为。对这一点,作为思想家的李贽没有对张居正的做法提出任何批评,反而说张居正与何心隐“二者皆吾师也”。可见李贽对张居正的政治功绩是肯定的。 第三个是于慎行。于慎行是张居正亲自推荐给神宗当老师的。神宗也非常信任于慎行,张居正死后,还让他入阁当了辅臣。宦官张诚与平反复职的刑部右侍郎丘橓受神宗的派遣气势汹汹去江陵抄张居正的老家,于慎行写信要丘橓别把事情做绝了。这封信的大意是:当张居正在权力顶峰的时候,满朝没一个人敢说他的坏话。现在他人亡政息了,却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好话。这都是不对的。他认为要肯定张居正执政十年的成就,并希望停止对张居正的清算。这封信当时传播极广,许多正直的官员都佩服于慎行的勇气。于慎行有君子之风,尽管张居正当权时赏识他,他也从不登门拜访。他不登门,张居正也并没有因此?压他,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健康。虽然于慎行对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与为人也不全赞同,但却在张居正遭受迫害最厉害的时候仗义执言。神宗后来即时停止了对张居正的清算,这封信起到一定的作用。 以上三个例子说明,研究历史人物除了研究正史,还应该研究同时代人的著述。同代人对张居正的评价比《明史》更为可靠。我觉得张居正担当“宰相之杰”的盛名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对人的评价标准,历来都是把道德评判放在第一位,这样有失偏颇。我不是说为官可以不讲道德、不讲操守,但这不能作为惟一的条件。评价一个政治家,一定要把事功放在第一位。要看他执政期间的作为,是不是有功于社稷,有利于人民。“富国强兵,尊主庇民”八个字,构成张居正的思想体系。 这个思想是站得住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王守仁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你应该还是想知道明朝当时他的一二代的那些弟子中比较著名的吧,后世那些所谓的王学弟子大多都不是嫡传,而是自己多少学了点儿,就打着阳明公和心学的大旗来标榜自己。
王学里面江左王学仕途比较顺,出了许多高官,其实徐阶就是,所以一楼说的并不对。虽然张居正不是王学的,而且非常讨厌讲学这种事,对其大肆打压,毁禁书院,但徐阶确实是,大概是三代弟子吧,记不清了。
浙中这一派比较好清谈,唐顺之这个牛人就是这一派的,你可以百度搜一下这个人,这是太强了。有人说徐渭也是这一派的,不知是否属实。
然后泰州学派这个分支比较有名,出了不少名人,这也是王学分支里唯一一个在不研究儒学的人耳中都有名气的学派,名人就是何心隐,原名梁汝元,创办聚和堂,不过好像和张居正不对付,也属于张居正当权后强力打压的一派,貌似就是这样出名的,一楼说李贽也是泰州学派的,我不太清楚,李贽是福建晋江人,思想也是极度大胆,如果说是王学也讲得通,也是个大名人。
另外,王龙溪、王艮、罗汝芳这几个也比较又名。
据说当时(就是嘉靖朝)王学弟子遍布朝野,又说那个著名的倒严先锋道士蓝道行也是王学门人。

何心隐生平介绍

何心隐(1517~1579),中国明代思想家。原 名梁汝元,字柱乾,号夫山。江西吉安永丰人。早年放弃科举,致力社会改革,曾被捕入狱。因参与弹劾严嵩,事泄后改名换姓,逃到南方。后在湖北孝感讲学,因反对当权者再遭通缉。万历七年(1579)被捕,死于湖北武昌狱中。他认为人为天地之心,心是太极,性即是欲。反对“无欲”,主张“寡欲”,与百姓同欲。他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提出“无父无君非弑父弑君”的观点,五伦中,他最重朋友,其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某些特点。著作多散佚,今有中华书局版《何心隐集》。

王守仁的心学不是天理即是人欲吗何心隐信心学还蔑视官场,官场功名不正是人欲吗他何心隐蔑视天理

他的心学谓之对当时占主导的朱学(朱熹的学说)“先知而后行”形成了攻击。在明朝的那个时代,因为皇帝的无所事事,大权被宦官等把持,百姓,官场,正义等环境被污染。王守仁,在历史上有很高的评价,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等,另外倍受推崇的就是他的大公无私,全心为民的思想,所以,为了天下的正义与受苦的底层百姓、士卒等,他不得不同那些败类们斗争,而斗争的指导思想就是心学。所以,你看到的他在官场上的一些表现,恰恰就是“行知合一”在实际斗争中的应用,所谓的天理、人欲,不过是他用来实现目的的途径而已。====个人观点

历史上何姓的名人,最好要很出名的

何武(?-3),西汉臣。字君公,西汉蜀郡郫县(今四川郫县北)人。治《易》经,射策甲科为郎。历任谏大夫、扬州刺史、清河太守,廷尉、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成帝时,封汜乡侯。哀帝即位,与丞相孔光拟定限田限奴婢方案,以缓和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行。后被王莽所诬,自杀。
何敞(?-105),东汉臣、水利家。字文高,扶风平陵(陕西咸阳)人。和帝时,任侍御史,迁尚书。数切谏,言诸窦罪,窦宪怨之,出为济南王太傅,旋改任汝南太守。曾发民工修治鲖阳旧渠,增垦田三万顷,百姓赖其利。后任五官中郎将。
何休(129-182),东汉经学家。任城樊(今山东曲阜)人,字邵公。太博陈蕃征他参政,蕃败,擢党锢。党禁解,辟司徒,拜议郎,迁谏议大夫。钻研今文诸经,历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诂》,认为《公羊传》有三科九旨,系统地阐发《春秋》中的“微言大义”,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另撰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等,已佚;清王谟《汉魏遗书钞》有辑本。
何进(?-189),东汉臣、外戚。字遂高,南阳宛(河南南阳) 人。灵帝朝因异母妹为皇后,拜侍中、河南尹。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任大将军镇压黄巾军,封慎侯。灵帝死,他迎立少帝,专断朝政。后与袁绍等谋诛宦官,被张让矫诏杀害。《后汉书》称其“虽外收大名而内不能断”。
何晏(?-249),三国魏玄学家。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字平叔。何进孙,曾随母为曹操收养。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娶魏公主,累官尚书,典选举。貌美面白,人称“傅粉何郎”。和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在汉儒经学渐失统治作用后,他“援老入儒”,宣称“天地万物以无为本”,主张君主无为而治。能诗赋。后因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著有《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
何曾(199-278),魏晋时臣。字颖考,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仕魏为文学掾,累迁司徒,封侯。魏末,积极参与司马氏代魏的活动。晋武帝代魏,授太尉,进封公。性奢豪,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筷处。咸宁四年死,谥孝,后改谥元。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无神论者、天文学家。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历官至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中丞。他博通经史,精于历算。曾考定《元嘉历》,订证旧历所定之冬至时刻和冬至时日所差无几。他善弹古筝,且通音律,反对京房把乐律“谬为六十”。他发明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之“新律”。后奉命纂修《宋书》未成而卒。他曾运用自然科学观反对佛教之理论,认为:“有生必有死,形毙而神散,尤春荣秋落,四时代换,奚有于更受形哉?”在形与神的问题上,集中批判了佛教的“神不灭”论和“因果报应”论。所著有《报应问》和《达性论》。
何逊(?-约518),南朝梁诗人。东海剡(今山东郯城)人。字仲言。八岁能赋诗。南朝梁武帝天监中,官尚书水部郎,终庐陵王记室。文章与刘孝绰齐名,世号“何刘”。诗长于写景及炼字,为杜甫所推许。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何记室集》。
何仙姑,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相传是唐广州增城女子,十四五岁时梦神人教食云母粉而升仙,行动如飞,日往山中采果奉母。另一说何仙姑为永州道姑,曾吃了仙人给的桃子,而能知人祸福。更有人附会何仙姑为吕洞宾的弟子。现广州增城县建有何仙姑庙。三月初七传说为保仙姑生日,村里唱大戏,放烟火,异常热闹。
何执中(1044-1117),北宋臣。字伯通,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举进士。历宝文阁待制、兵部侍郎、工部吏部尚书兼侍读等。崇宁四年 (1105),拜尚书左丞。大观初,进中书门下侍郎。三年(1109),为尚书左仆射,无所建树。政和二年(1112),加少保,转少傅,为太宰,迁少师。尝戒边吏勿生事,惜人才,宽民力。卒,赠太师,追封清源郡王,谥正献。
何荣祖(1221-1299),元臣。广平(今属河北)人。字继光。历任御史中丞、中书右丞等职。世祖(忽必烈)时奉命将公规、治民、理财、御道等十事辑成一书,名为《至元新格》。成宗(铁木耳)时,又受命编定《大德律令》。均佚。著有《大畜十集》、《物观外篇》等。
何瑭(1474-1543)明学者。字粹夫,武陟(今属河南)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选庶吉士。得罪刘瑾。致仕。瑾诛,复官。以触忌讳,贬开州同知。修黄陵冈堤成,升东昌府同知。嘉靖时,历工、户、礼三部侍郎、南京右都御史。著有《阴阳律吕》、《儒学管见》、《柏斋集》行世。卒,谥文定。
何景明(1483-1521),明文学家。河南信阳人,字仲默,号大复山人。弘治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因刘瑾专权,遂以病归。瑾诛,复原官,直内阁制敕房,后擢陕西提学副使。为官廉介,敢直言时政。与李梦阳齐名,为“前七子”之一。又与边贡、徐祯卿、李梦阳并称“文坛四杰”。其诗文以拟古为主,而亦强调创造。著有《雍大记》、《大复论》、《四箴杂言》、《大复集》。
何良俊(1506-1573),明戏曲理论家。字元朗,号柘湖。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嘉靖贡生,曾任南京翰林院孔目。因仕途失意,辞官归隐著述。著有《柘湖集》、《何氏语林》、《四友斋丛说》等。
何心隐(1517-1579),明学者。泰州(今属江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永丰(今属江西)人。原姓梁,名汝元,字夫山。颜钧弟子。他认为“心”是万物本源,但肯定人的物质欲望应适当加以满足,反对道家把人的欲望看成罪恶的说法。到处聚徒讲学,曾以计促使严嵩罢相。后为严嵩所仇,并得罪张居正,被害。著《爨桐集》。
何震(?-约1604),明篆刻家。字主臣、长卿,号雪渔,安徽婺源(属江西)人。精于金石篆刻,风格端重,名盛一时,被后世推为皖派或徽派开创者。与文彭并称“文何”。有《续学古编》。
何腾蛟(1592-1649),南明大臣。字云从,贵州黎平卫人。崇祯时任南阳知县,因镇压农民起义,累迁至右佥都御史、湖广巡抚。南明弘光元年 (1645年)任湖广总督时,值左良玉由武昌起兵东下,挟其同行,他坚决不从,在武昌汉阳门投江,后为渔舟所救。乃由江西间道走长沙,联络大顺军余部共御清军。永历三年(1649年),在湘潭被清军战败,被俘后不屈而死。
何焯(1661-1722),清初校勘家。字屺瞻。江苏长洲(今苏州) 人。康熙中,受荐入南书房供职,相继赐举人、进士。教授皇八子读书,兼武英殿纂修,再授编修。通经、史、百家诸学,藏书丰富,得宋、元旧版,亲加校勘,工楷书。学者称义门先生,传录其说为《义门读书记》。康熙六十一年卒,赠侍讲学士。
何绍基(1799-1873),清诗人、书法家。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道光进士。官编修、四川学政。通经史、小学、律算。为晚清宋诗派作家。工书,得力于唐碑,倾注于颜真卿,参以后汉、北魏诸碑,遒劲峻拔,古拙有奇气。著有《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诗集、文钞》等。
何桂清(1816-1862)清臣。字根云。云南昆明人。道光进士。历官至内阁学士,兵部户部侍郎。太平天国运动起,上疏论兵事,得咸丰帝信任,先后出任浙江巡抚、两江总督。参与同英美改订税则及通商章程谈判;与太平军战于徽州、宁国;督理军饷于常州。咸丰十年(1860)屡战败,弃常州逃往上海。被劾革职,同治元年弃市。
何如璋(1838- 1891),清臣。字子峨,广东大埔人。同治进士。光绪三年(1877)以侍读出使日本。累官少詹事。中法战争时任福建船政大臣,秉承李鸿章主和意旨,在法舰进入马尾港后,“犹严谕各舰毋妄动”(《清史稿》),致福建海军覆灭,马尾船厂损失惨重。后被革职充军。
何启(1858-1914),清改良主义者。字迪之,号沃生,广东南海人。毕业于香港中央书院。后赴英学习医学、法律。回国后长住香港,任律师和香港立法局议员。创办雅丽氏医院,并附设西医书院。主张维新变法,著有《新政真诠》。
何老凤,清末山东大鼓艺人。直隶固城(今属河北)人,原名凤仪。嗓音宏亮,吐词讲究“一字砸一坑”,表演传神,在山东西北部、河北南部影响很大,时有“南有何老凤,北有马三峰”之誉。晚年在济南演出。擅唱《三全镇》、《瓦岗寨》等曲目。
其他何姓名人有东汉灵帝皇后何皇后;三国魏大臣何夔;东晋大臣何充;南朝宋大臣何恢、何瑀;宋学者何薳;明藏书家何錞,瓷塑家何朝宗;清地理学家何秋涛等。近当代何姓名人有革命家何叔衡,红军将领何挺颖、何昆,工运领袖何孟雄,中共领导者何克全,军事教育家何长工,民革中央主席何香凝,国民党将领何应钦、何键,地质学家何杰、何作霖,医家何廉臣,物理学家何泽慧,化学家何炳林,我国橡胶业开山鼻祖何麟书,爆破专家何广沂,矿业教育家何杰,历史学家何干之、何兹全,法学家何思敬,诗人何其芳,画家何海霞,琵琶家何柳堂,体育工作者何振梁等。望采纳!!!!

明朝王守仁的心学嫡传弟子都有哪些,在明朝的政治争斗

王守仁的嫡传弟子有

冀元亨,王守仁入室弟子。

王龙溪,王守仁入室弟子。

钱德洪,王王守仁入室弟子。

徐爱,王守仁入室弟子。

还有追随许多著名的追随弟子,并创立了心学的分支。

王艮:创立了阳明学分枝,泰州学派。

黄宗羲:为追随者,梨洲学派创始者。

刘宗周:为追随者,蕺山学派创始者。

扩展资料:

王守仁死后不久,其学说开始分化为左派和右派,并逐渐向下层转移。阳明左派以王艮、颜钧、何心隐、李贽为代表。

他们不仅更加反对程朱理学,而且对君主专制政体和封建礼教也有微词。该派以王艮居首,倡导发挥人之自然本性,比较接近广大下层民众,其学说已经多少改变了原来巩固封建统治的性质,被视为异端,特别是李贽,被人称为“异端之尤”。

明朝中后期的哲学思想和学术以王阳明心学为代表,由此衍生出东林党复社,明末实学,minzhu思想,工商皆本,非君浪潮。

重视自然科学的科学精神(代表徐光启宋应星朱载堉徐霞客方以智等),市民觉醒(对抗缇骑)的等等先进思想(他们大多是对被歪曲的心学进行了纠正和发展),到了满清殖民统治时候,在文字狱文化专制中被扼杀。

王阳明心学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提倡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不盲从权威,人人都可以为圣人,讲究个人的对内自省和对外实践的统一,致良知。

何心隐的介绍

何心隐(1517~1579),中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心学”之泰州学派弟子。原名梁汝元,字柱乾,号夫山。江西吉安永丰人。早年放弃科举,致力社会改革,曾被捕入狱。与徐阶合作弹劾严嵩,因嘉靖信奉道教,让道士蓝道行(泰州学派同门弟子)假借“奸臣如严嵩”之名,使皇帝疏远严嵩。后在湖北孝感讲学,因反对当权者张居正再遭通缉。万历七年(1579)被捕,死于湖广巡抚王之垣的乱棒之下。他认为人为天地之心,心是太极,心即是理。

何心隐的评价

何心隐被杀害以后,思想界一时议论纷纭,肯定和否定的都有。李贽在《何心隐论》中说,当时肯定何心隐的有三种说法,(一)“凡世之人靡不自厚其生,公独不肯治生。公家世饶财者也,而直欲与一世贤圣共生于天地之间。是公之所以厚其生者与世异也”;(二)“公诵法孔子者也。世之法孔子者,法孔子之易法者耳……公既独为其难者,则其首出于人者以是,其首见怒于人者亦以是矣”;(三)“公独来独往,自我无前者也……公以为世人闻吾之为,则反以为大怪,无不欲起而杀我者,而不知孔子已先为之矣。”(《焚书》卷三)这三种说法集中到一点,就是何心隐以孔子为仪范,在思想和行动上和那些道学家们形成鲜明的对立。他的济世厚生的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胸怀的人道主义理想。但他却不容于社会,被目为“异端”,最终残遭统治者的杀害,这是历史的悲剧!人格的悲剧!

明朝宰相张居正为什么要杀思想家何心隐

“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何心隐身在乡野,传道授业,影响巨大,又在体制之外,不受张居正控制,故不能容

张居正与何心隐的故事

他俩彼此相知 张居正有力,致何心隐于死
何心隐,明思想家。原名梁汝元,字柱乾,号夫山。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人。早年放弃科举,接受泰州学派思想,致力社会改革,进行理想社会实验,曾被捕入狱。因参与弹劾严嵩,事泄后改名换姓,逃到南方。后在湖北孝感讲学,因反对张居正再遭通缉。万历七年被捕,宁死不屈,被杖毙狱中,肆尸都市。他认为人为天地之心,心是太极,性即是欲。反对“无欲”,主张“寡欲”,与百姓同欲,提出“无父无君非弑父弑君”,五伦中最重师友。被统治者称为“妖人”、“逆犯”、“盗犯”、“奸犯”。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明政治家。万历年间任相时毁天下书院,禁聚徒讲学,推行一条鞭法等,这些措施遭到何心隐的公开反对。
  
  闲翻明人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其卷二齿豁条云:予尝有言,豪杰无平交,真人无知己。近世以来,如张江陵必杀何心隐,而心隐自谓必有江陵之缚。夫心隐何如人耶?当其面面相觑,不闪一谈,一恢弥天之网,沼之釜中;一投必死之渊,驯其机彀。目精相喻,肝胆尽出,心隐再活不得一着,江陵再宽不得一筹,所谓真人之知己,非耶?  
 
  说张居正与何心隐是“知己”,这听起来似乎有点怪,可仔细想来,这话却大有意味。“知己”这词照字面来讲,无非是彼此相知意思,倒不一定要志同道合。还在张居正任国子监司业时,何、张二人见面,观点情绪尖锐对立,事后何心隐便预言:张“异日必当国,当国必杀我”。中国古人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话,看来这倒可以分作两种:一种是知己有德,士愿为之死;另一种则是知己有力,他可以致你于死,张居正与何心隐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何心隐到底是否死于张居正之手似乎是一笔糊涂帐,因为杖杀他的是湖广巡抚王之垣,然而心隐临死前对王之垣说:“公安敢杀我?亦安能杀我?杀我者张居正也。”按容肇祖先生的说法,“杀何心隐的实情,不必出于张居正的意旨,而为媚张居正的人所发纵指示的”。其实,便是认定张居正为祸首也不算冤枉他,他在《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中说:“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他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谭废业。”而何心隐是为了讲学办学耗尽家财也不惜的,他办的宗族学校也许是古代中国最成功的“乡村教育”,张居正自是容不得他,至于动手,那当然不必亲自出马。清人金植《不下带编》卷一有云:“况他人耶?一分权势,一分造孽,非必自造,代之者众矣!”这的确堪称警语,好像是王阳明说过的吧,“心念一动,即是行了”,这在平民百姓恐
怕还不至于出什么危险,可是在操纵权柄的人就不同了,若是有什么邪念或者恶念,那也许就真是“行了”,此无他,“代之者众矣”,张居正能不负一点责任吗?  
 
  作为一个政治家,张居正的才干在明代可称罕有其匹,乃至有人称“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之一相,张居正是也”,其万历新政之有功于国也是史有定评。然而他在小节上是不无可议的,《明实录》称他“褊衷多忌,小器易盈,箝制言官,倚信佞幸”也是实情,有时他的手段还相当辣。屈杀一个何心隐,在他当然只是一个小节问题,所谓小眚不掩大德。可是何心隐这一面看,这样说就未免太不公平,因为你的小节要了他的大命。   
  所以说,我们求知己,若是遇上一个表里澄澈、推诚相见、服我以德的知己,那自是值得庆幸的事,便是生命,虽说只有一次,也不必宝贝得舍不得拿出去;若是遇上一个有力的知己,今天与你诗酒唱和,明天保不定“小节”出了问题,弄得你胆颤心寒,那倒不如先就采取作揖主义,敬而远之,彼此不知的好。张居正和何心隐都是封建时代的人,这封建时代还真有些够呛的事,当年范蠡五湖泛舟去,算是够知趣(趣者,趋也,不妨如此一解),然而若是慢了一着,怕也要“士为知己死”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