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赤壁原文(三国志没有火烧赤壁,而资治通鉴却有记载为何差距这么大)_赤壁_刘备_江陵

本文目录

  • 三国志没有火烧赤壁,而资治通鉴却有记载为何差距这么大
  • 程昱三次提醒曹操当心东吴火攻,为何没有引起曹操重视,致使火烧赤壁
  • 是不是火烧乌巢、火烧赤壁、火烧夷陵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 历史上的火烧赤壁是否存在

三国志没有火烧赤壁,而资治通鉴却有记载为何差距这么大

火烧赤壁的记载在《三国志》的周瑜传里。

原文是:“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资治通鉴》对赤壁之战作了专篇更为详细的记述。

原文是: 初,鲁肃闻刘表卒篱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是时,曹操遗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时周瑜受使至番 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 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可见,史书《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中都记载了“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 从两部史书的记载内容来看,事件的脉络基本是一致的,区别就在内容的详略上,《三国志》记载赤壁之战叙述的简略,《资治通鉴》记载赤壁之战内容详细。

火烧赤壁

程昱三次提醒曹操当心东吴火攻,为何没有引起曹操重视,致使火烧赤壁

看到有人说赤壁大战不存在,我觉得有必要到史书上寻找一下答案。

三国赤壁大战时期,瘟疫流行,据《三国志•武帝纪第一》记载,曹操退军的原因是因为和刘备交战不利,加上瘟疫流行而退军。书上的原话是: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与备战,不利。”说明曹操和刘备交战过,曹操战败。虽然只有五个字,说明了曹操和刘备交战并且是曹操战败的历史事实。

《三国志•先主传》,是这样描述赤壁之战的: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大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大破之,焚其舟船。”虽然只有几个字,也说明了赤壁大战,孙刘联军火攻曹操,曹军大败,加上大疫,曹操退军的历史事实。

《三国志•诸葛亮传》详细记载了诸葛亮分析当时形势,劝说孙权和刘备结盟,共同抗曹时说的话,孙权听了诸葛亮的话,大悦。书中对赤壁大战是这样记载的: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

这里虽然没有说到火攻,但孙刘联盟共同抗曹,打败曹操,却是不争的事实。周瑜还跟随诸葛亮见过刘备。

《三国志》周瑜的传记中,是这样记载的: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舸,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倾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孙刘联军合力抗曹,周瑜火攻曹操大军的历史,只不过,火攻的主意是黄盖提出来的。火攻时的过程和《三国演义》的描述稍微有点不同。

这段话虽然很短,没有《三国演义》那么篇幅长,没有《三国演义》描述的那么详细,但总体意思差不多。曹操确实是相信黄盖会投降于他,所以放松了警惕。而且曹操的战船确实是首尾相连,黄盖是蒙冲斗舰上装载灌膏油的柴草,大船后面系着走舸,大船点火烧着,人就乘坐走舸。所以,烧着大火的蒙冲斗舰,冲到曹营,不仅烧了曹军的战船,还烧着了岸上的曹营,曹军人马烧死的、溺死的很多,曹军败得很惨,加上大疫,曹操因此退军,退保南郡,接着派曹仁驻守江陵等城,他自己带领人马北归。

《资治通鉴》对三国的历史记载,和《三国志》差不多,对赤壁之战的记载也和诸葛亮、周瑜传记中讲述的差不多,还多了一句话,这句话是这样说的:操引军从华容道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兵马所蹈籍,陷泥中,死者甚众。

曹操大军从华容道退入南郡,遇到道路泥泞,让羸弱士兵背负柴草填路,大军踏着羸弱士兵的身躯通过华容道,可见当时的曹操有多狼狈,而且狠辣。

所以,单纯地说曹操因为瘟疫流行而退军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赤壁大战,曹操因为被火攻战败,加上瘟疫流行,所以退军,刘备、周瑜大军水陆并进,在后面追,曹操败走华容道,退守南郡。根据史书记载,赤壁大战就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赤壁大战中,程昱几次提醒曹操当心火攻,曹操之所以没听,有三个原因:

一,当时是冬天,冬天一般情况下都是刮西北风,很难得刮东南风。

二,黄盖诈降时,曹操相信黄盖投降是真,所以黄盖的船渐渐逼近的时候,曹军众人都延颈观望。按照《三国演义》,周瑜和黄盖用苦肉计,周瑜打黄盖确实打得够狠,皮开肉绽。而且瞒过了曹操派往东吴的奸细蔡中、蔡和的眼睛。蔡中、蔡和一到东吴,就被周瑜、鲁肃识破。周瑜和黄盖的戏演得太逼真,蔡中、蔡和认为黄盖是真降,曹操得到蔡中、蔡和送来的信息,确认黄盖投降是真,所以不怀疑黄盖诈降。

三,曹操大军人数比孙刘联盟加起来的人数还要多。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的军队有长坂坡战败时归还的战士和关羽的水军精甲万人,加上刘琦的水军不下万人,合起来有两万多人,周瑜、程普、鲁肃的水军三万人,合起来有五万多人。据《资治通鉴》记载,周瑜说曹操南下时的大军有十五六万,加上荆州投降过来的军队七八万,曹操大军实际人数有二十三万左右。所谓的曹操八十万大军是虚诈的数字。赤壁之战也是一个以少胜多的战例。

孙刘联军五万对曹操的二十三万,如果不是诸葛亮和周瑜、鲁肃正确分析当时的形势,还真的会被这个数字吓到,所以东吴很多人都很悲观,所以诸葛亮费尽心思、口舌说服孙权和刘备结盟,对抗曹操。所以,曹操不怀疑黄盖诈降,曹军众人都是延颈观望,所以曹操没有把程昱关于火攻的提醒放在心里。





是不是火烧乌巢、火烧赤壁、火烧夷陵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可以肯定的说,这是改变历史走向的三把火,如果在历史的进程中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把火,中国的古代史都将会出现重大的改写。

曹操与袁绍的对峙,更多拼的是后勤保障。袁绍无论是在军队的人数对比上,还是后勤粮草等物资的供应上,都对曹操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如果不出现重大的颠覆性的变故的话,曹操最终取胜的希望将极其渺茫。

但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袁绍信心满满,准备一口吃掉曹操的时候,自家的后院却着了火。

由于袁绍性格上的缺陷,导致一些智者和良将失掉了对其的耐心,在心底里站到了曹操一边,而许攸的火烧乌巢的计谋,彻底将袁绍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如果沒有乌巢的一把大火,已经断了粮草供应的曹操将不战自败。

为了同袁绍打这一仗,曹操几乎动用了所有的家底,除了在许都等地留有少量驻军,绝大多数的军事力量都被他带到了官渡前线。

如果此战失败了的话,曹操的精锐部队将损失殆尽,剩余的残兵败将根本无力守卫根据地,包括许都在内的为曹操所占据的城池将悉数陷落敌手,曹操既使逃得了活命,也不可能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火烧赤壁的这一把大火直接把刘备和孙权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如果在江东的冬天里少了这样一场关键的大火,数量上占劣势,兵员的单兵能力对比也处于下风的孙、刘联军大概率要接受失败的结局。

此战如果孙、刘战败,曹操兵进江东,孙权和刘备都将遭受灭顶之灾,三分天下的设想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的幻想。

夷陵这把火是这三把火中最不应该燃起的一把火,首先是缺乏战略眼光的孙权,太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趁关羽倾巢而出,攻击曹仁的时候,愚蠢的派兵袭取了荆州,杀害了关羽,导致孙、刘联盟土崩瓦解。

而刘备也未能从战略的高度来处理这件事,从而使三国中的两个弱国之间发生了大规模战役。

夷陵的一把火不仅烧光了蜀汉的家底,也烧没了蜀吴两国间的互信,这也为日后两国被各个击破,埋下了伏笔。

如果没有夷陵这把火,面对兵精粮足,士气高涨的蜀、吴两国,曹魏并无取胜的把握。

如果刘备和孙权中的任何一个人能从抗魏的大局出发,重点着眼于加强本国的实力,减少蜀吴两国间的摩擦与对抗,共同应对曹魏的威胁,静观时局变化,最终谁能笑到最后还不一定呢。

这前两把火烧出了魏蜀吴的三分天下,后一把火烧掉了蜀吴两国生存的希望。

历史就是这样,随便一个突发事件就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以史为鉴,能使人们更冷静的对待处理一些疑难问题,从而少走一些轻举妄动的弯路,心中多些游刃有余的从容。







历史上的火烧赤壁是否存在

不必疑问,火烧赤壁绝对是真实可信的!先说历史记载:“火烧赤壁”(史称赤壁之战),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对抗曹操大军的战役,最终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取得的重大胜利。“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之一。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宣布废除三公制度,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上年秋天,曹操在消灭袁绍,统一北方后,打算统一南方,进而统一全国。他首先剑的是荆州。战争刚开始不久,占据荆州的刘表就病死了。刘表在他妻子蔡夫人的作梗和大将军蔡瑁、张允等拥立下,他的次子刘琮继荆州牧,谁知道,刘琮是个贪生怕死的家伙,在曹操威逼利诱下,投降了。

刘备当时任荆州左将军,驻守樊城(今襄阳樊城区),刘琮向曹操投降,并没有告诉刘备,刘备发现了状况,急忙派亲信询问刘琮,这时刘琮这才派宋忠告知了刘备。刘备闻知既惊骇又气愤,只好弃樊南逃。打算退守到江陵,与驻扎在夏口(今武昌)的刘表大儿子刘琦形成犄角之势。

曹操率领大军20多万(号称83万)由新野南下,得知刘备欲往江陵。曹操知道江陵是荆州的补给站,贮有大量军用物资,如果刘备先到江陵,实力必将大增。于是,曹操留下辎重,亲率五千名精兵急速追赶,终于在当阳的长坂坡追上了刘备。这一点历史记载与《三国演义》的讲述大致相当,不再赘述。

江陵被曹操占据后,东吴的孙权坐不住了,他懂得,曹操下一步就是要对付自己。东吴大臣既乱作一团,又莫衷一是。这时,刘备派的诸葛亮到了,孙权同意派大将周瑜,程普和鲁肃等3万多人马与刘备联合抗操,刘备率两万多人马在樊口(今鄂州市鄂城西北)与周瑜人马汇合,然后孙、刘两军逆水而上,西进驻守地赤壁(非樊口附近的黄州赤壁)。

曹军当时正遭瘟疫流行,水土不服,士兵死伤很多。而

新编水军及新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初次交手,就被周瑜水军打败。曹操只好把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隔长江与曹军对峙。曹操水军大多从陆军改造过来的,大多不熟悉水性,许多士兵晕船。曹操想了一个办法,用铁索将战船锁在一起,这样保证战船不会左右摇摆,士兵走在上面也不会晕船。而这恰恰给了周瑜火攻的机会。“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典故由此产生。

周瑜部将黄盖说:“如今敌众我寡,难以长期相持。曹军正把战船连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击败曹军”。于是,选取艨膧斗舰十艘,装上干柴,再浇上燃油,当时东南风正急,斗舰顺着风势向曹军战船冲来。由于黄盖事先派人给曹操送过信,谎称投降。黄盖将数艘战船排在最前面,到江心时升起船帆,其余的船在后依次前进。曹操军也不加防备。看看离曹军不远,那十艘斗舰同时点火,火烈风猛,船像箭一样向前飞驶,曹军战船全部连在一起,无法躲避,一时烈焰冲天,曹操水寨瞬时化成火海,火势还蔓延到曹军陆地上的营寨。顷刻间,浓烟烈火,遮天蔽日,曹军人马烧死和淹死的不计其数。黄盖等则乘快艇逃跑了。这就是火烧赤壁的全过程。

再说历史文物:1970年以后,蒲圻市(今赤壁市)赤壁山及长江对岸的乌林,连续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文物。包括1973年出土的铜马镫、“建安八年”(203年)字样的瓦砚。1976年,赤壁山下发现了土层中的沉船遗址,赤壁山上发现的各式汉朝带钩等,1987年,在开探的古墓室中,发现了诸葛亮设计的铜弩机、东汉通行的五铢钱等。1983年至2006年之间分别在赤壁镇的赤壁山、哈西山、南屏山和金銮山等墓地发掘出土的镜、剑、弩机、矛、箭镞等三国器具。

1996年04月21日《中国文物报》发表《蒲圻赤壁出土弩机等三国文物》。原文如下:“本报讯 湖北蒲圻市赤壁镇同心村五组村民李四海在自家的责任田里挖地时发现十一件文物,其中有弩机(残)一件,四神四兽铜镜一件,滑石猪两件,陶罐七件,他立即将它们主动上交市博物馆。蒲圻市文化局迅速组织文物工作人员赶赴现场,证实这批文物系一残损的东吴古墓所出土。这次出土的弩机是蒲圻赤壁迄今发现的第三件。(游哲茂)”。

如今,赤壁市博物馆收藏、展示了许多出土的三国时期的文物,如:刀、枪、剑等兵器1000多件。以及大量东吴铜币、铜镜等国家珍贵文物。

以上,我们通过《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历史记载,和赤壁市的三国时期历史文物展示证实,得出的结论是:“赤壁之战”是绝对真实可信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