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之行全文的诗文是?陆游的咏梅全部诗文_白帝城_江陵_诗人

日月之行全文的诗文是

作者:曹操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

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

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

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

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

“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乐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

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

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

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

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

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

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

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

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

不符,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

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

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

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

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

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

的石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

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

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

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

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

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

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

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

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

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

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

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

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

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

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

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

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

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

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

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

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

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

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

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

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

了。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

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

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

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

--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

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

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因作,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

相式制作。

另外,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沈

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

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

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陆游的咏梅全部诗文

陆游诗词选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朝中措·梅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词:卜算子.咏梅 诉衷情 鹧鸪天 渔家傲 朝中措。梅 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 谢池春 夜游宫 鹊桥仙 鹊桥仙 渔父·灯下读玄真子渔歌 因怀山阴故隐 追拟 浣溪沙·和无咎韵 好事近·登梅仙山绝顶望海 钗头凤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豆叶黄 渔父诗:临安春雨初霁 金错刀行 夜登白帝城怀少陵先生 游山西村 书愤 沈园 自嘲 秋思 梅花绝句 剑门道中遇微雨 示儿 渡浮桥至南台 长歌行 关山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更多的诗词请看: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诗文解释是什么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解释

清晨,我走到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的猿猴,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简析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
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
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
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
雨而泣鬼神矣!”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 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全诗意境在于’猿声啼不止和万重山’中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