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是我们复杂经验的来源,也是生命张力的舞台_小城_城市_故乡

文 | 王菲宇

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曾经说,现代城市中存在着一种短路(short-circuiting)。在他看来,人的生命之根在于土地,而城市耗尽了乡村的一切。当乡村衰落,城市本身也被削弱。

在斯宾格勒生活的20世纪初,在跨越了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西方国家,人们讨论的是“城市病”,谈论的是磁石般的大城市、泾渭分明的边界和生长于斯的小城和故乡。一百多年后,同样的问题依然醒目,同样的讨论仍在进行。

“小城之春”昆明站展览现场

4月8日下午,展览“小城之春”在昆明当代美术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并举行了开幕论坛。

开幕论坛以“小城桃花源:从自然到心灵”为主题。在疫情持续的几年里,对乡野和自然的向往构成了一股不容小觑的趋势,也呈现出当代人自然经验的缺失。也正因如此,此次论坛以此为主题。参展艺术家厉槟源、李青和建筑师、艺术家曾仁臻、诗人雷平阳分别从各自的创作和经历出发进行了分享。“小城之春”联合发起人、三联人文城市&三联中读执行总编辑贾冬婷担任论坛主持,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崔灿灿与昆明当代美术馆馆长聂荣庆进行了对谈。

展开全文

展览出品人聂荣庆

开幕式致辞现场

聂荣庆说,小城的概念一直存在。从规模看,昆明今天已经需要开车从一个城区到达另一城区,但从精神内核上,这座城市仍然是一个小城。在过去的几十年,一代代的人从小城出发,前往大城追寻梦想,而今天,我们重新回首小城,不仅希望寻找到自我的来处,更想找到内心中真正的小城。

今年1月到3月,“小城之春”展览在深圳坪山美术馆向公众开放,还将于6月巡展至山西太原千渡长江美术馆。作为展览中的西南一站,昆明山绕城、城环水的自然环境,让展览和展览论坛围绕小城与自然展开的讨论拥有了现实回应。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

开幕式致辞现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三联生活传媒总经理李鸿谷在开幕仪式上说,对故乡回望产生了想象,产生了艺术,也产生了“小城之春”项目和此次展览。

“小城之春”项目共同发起人、本次展览策展人崔灿灿说,小城情感、渊源和文脉,一直是文学电影中的经典题材,莫言小说中的高密、贾樟柯电影里的山西县城,都是一切叙事开始的原点。“小城之春”展览并不仅仅是将14位共创人的创作和作品展示给观众,更提示了观众经验的复杂性。在这一意义上,大城市不再是小城的对照项,而更像是汇总经验的工具,将小城里含混的、不确定的经验汇聚到一起。

展览策展人崔灿灿

开幕式致辞现场

论坛主持、“小城之春”联合发起人贾冬婷说,在昆明和自然的环境中,我们谈论小城,不仅是想要讨论关于小城的记忆与情怀,更想讨论这种共同的情感的来处。“我们希望能把小城基于自然的经验注入我们今天的城市生活,成为我们观看故乡、观看城市、体验生活的入口,引导我们去思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色彩的究竟是什么?”

在自然中,感受身体与世界的碰撞

艺术家厉槟源的家在湖南永州市蓝山县最南边的村子里,从村里来到昆明,他坐大巴、火车、飞机,辗转四趟,花了整整一天时间。

他的家乡长着成片的凤尾竹,有一条汹涌的河流。在他的童年记忆里,还是孩子的他常常通过痛楚感受到世界:看到姐姐正在踩缝纫机,他把手指伸到跳动的针下,一瞬间手指就被针戳穿。听到叫声的奶奶为他用蜘蛛网止住了血,这是他们那里偏方,也是他对于蛛丝这种材料最初的认识。

稍微大一点,他在后山玩耍,看到一个被丢弃的老旧拉线开关。当时只有5、6岁的他对着开关发了十几分钟的呆,对这个无用的被遗弃物产生了深深的共情。2012年,已经成为艺术家的厉槟源在怀柔又一次感受到这种共情。他掏出马克笔写上了“一个被遗忘的石头”,又署上了当天的日期和自己的名字,然后才离开。

“就像一位哲学家说的,当你不注意到小脚趾的时候,它是不存在的。身边的事物,只有注意了,才存在。”

艺术家厉槟源演讲现场

厉槟源关于行为和物的实验最早也开始于石头。还在央美雕塑系读书期间,一次创作课上,老师要求他们用5分钟时间即时完成一个作品,不限题材和形式。

厉槟源用两颗石头互相敲击,试图让它们最终彼此击碎。砸石头的时候,石头间的反作用力会反弹到施力者身上,身体的体验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

在厉槟源的行为艺术,他关注“断裂点”,也即是达到不确定的位置状态的确定时间。他此次参加“小城之春”展览的作品《直到桥梁坍塌》始于2012年,每年回家,他都会到一座桥上翻跟头,想要看看它会不会因为个体的行为而发生改变。

厉槟源《直到桥梁坍塌》,2012至今

2014年8月,厉槟源回到老家湖南永州,做了行为艺术作品《自由耕种》。在土地承包到户后,这片土地承包给了厉槟源的父亲,在父亲去世后,土地的承包人变成了厉槟源。作品的名字就来源于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的一句话。在这个行为艺术过程中,厉槟源用力腾空跳起,在半空中拧起躯干,再重重地摔回泥里。动作循环往复,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到最后,他忍不住吐了。泥浆进入他的口鼻,去医院洗眼睛洗出了很多泥沙,之后有一个月的时间眼睛都在流泪。

厉槟源《自由耕种》,2014

在创作中,厉槟源将自己身体直接置身于自然之中,承受着不断的重复、冲击、对抗。2018年4月,厉槟源在老家湖南永州创作一个行为作品的时候,从3米多高的竹子尖上以背摔式坠地,随即晕了过去。而在其他的作品里,他从瀑布中摔下,肋骨断了三根。

厉槟源说,他也曾经思考过,为什么要去追求这些“看似没有意义又无用的事情”?“它们就好像我脑中的一个画面,我想去完成这个画面,然后把身体当做一个临时的装置结构融入自然中,跟事物搭建一种新的关系。”厉槟源说,他的作品是关于一个人如何言说,以及如何通过给予来获取完整。“我把我所获取的交出来,我才会得以完整,这是一个反哺的过程,像呼吸一样自然。”

厉槟源《测试》,2015

经营自然,就是在经营时间和空间

建筑师、艺术家曾仁臻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鱼山饭宽”。和艺术家厉槟源一样,曾仁臻的母亲同样来自湖南永州。母亲回忆自己小时候生活的乡村,村前有河流经过,村头村尾曾有各有一株巨大的古树,一株立在水中,一株横在河面,像是一座连通的桥。

而在曾仁臻的童年记忆里。溶洞喀斯特地貌给他带来了很多的快乐。在他小时候,在溶洞里,夏天大人洗衣服,孩子游泳、玩水。时隔多年之后,他再回到溶洞,发现这个游玩的场景已经没有了。公路的修建,改变了乡村过往独立、封闭、内向的环境,也改变了风景与人的关系。

曾仁臻《幻园》系列作品之一

曾仁臻曾在建筑事务所里工作多年。但是最初那几年职业生涯,他对于日后要做什么样的建筑并不太清晰。直到一次,他参观了建筑师董豫赣设计的清水会馆,才猛然发现原来建筑还可以做得这样有趣。

后来他辞去工作,用几年时间系统研习中国园林,不仅临摹观赏山水画,还走遍了江南大大小小一百多处园子、爬了许多座山,以身代眼,体会了园林中的山石水池,也体会了山上的石椅和大树。

建筑师、艺术家曾仁臻演讲现场

他曾经在黄山看到了一棵松树,形态并不少见,但树前就有一座石凳。他因而感叹:“山水中的树石常常位置奇特。稍加经营修整,就是栖身的好地方。”

他也曾经前往岭南的乡镇。在一个水乡,他看到一座桥,一头连着马路,另一头是一片芭蕉林。他觉得此情此景非常充满想象力,也足以诠释水乡的动人之处。

游山玩水之余,他带着这种身体的感知重新观看城市,又看到了新的画面、新的对象。追求效率、整齐的现代都市,没有为自然的生长留出太多余地,大城市已经难见自然的参差多态,但是能看到一些树木在围墙之中“委屈”生长的姿态。自然变得被动,人的身体也渐渐与之疏离。

曾仁臻《幻园》系列作品之一

在他的画作中,曾仁臻用画笔还原了自己童年记忆里在溶洞中玩耍的场景、榕树下与自然怡然相处的身体,画出了园林里因为自然而发生姿态变化的身体。

他在浙江天台县的国清寺里看到了水边的一棵树。树枝繁茂,一直垂到了岸边。枝干下被撑了一个杆儿,让树枝不至于垂下。树下有凳子,合影的人正被树荫笼罩。“这显然是人有意经营的结果。”曾仁臻说,无论是园林还是城市,其中的自然都是人为的风景,是人们长时间经营得来,但是经营得当,便也可以在自然山水中一样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参差多态。

曾仁臻《幻园》系列作品之一

在曾仁臻看来,中国人一直有和自然对话、和土地对话的愿望和传统,想要让自己的身体和自然发生联系。但因为很多原因这一传统断掉了。“文化断掉了,语言断掉了,或者是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以至于我们找不到一条路径和自然发生联系。”曾仁臻说,经营自然,也是在经营空间与时间,更是在经营我们的身体。“最终使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能得以安放。”

从迷宫到网红打卡地,小城只能有一种形态吗?

艺术家李青故乡在湖州。他出生在1980年代,在他小时候,湖州是一点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和今天的乌镇、南浔差不多。在他读小学的时候,湖州大厦落成,成为了城市里最高的一栋楼。

这座现代化大楼成为李青和同学们的话题。也是从那时候起,城市开始了一轮大规模建设,旧的房屋被拆除、新的大楼陆续把拔地而起。

艺术家李青演讲现场

在李青的记忆里,故乡的形象是一个迷宫。水乡的小弄堂总是曲折,他小时候放学回家喜欢和同学一起穿过最黑的弄堂,从这一头出去,走十分钟,从另外一个街区出来。后来成为艺术家,“迷宫”的感受成为了李青创作中一个贯穿的意象。

他从2011年开始开始以“窗”为主题的创作。它从全国各地搜集旧木窗,透过窗框画老楼、网红建筑、灯塔,“画里有画”的框形画,一幅画套着另外一幅,相互对话着,画里有当代都市人的日常,也有不断变化的时代。在西方美术传统里,窗像一个取景器,在虚拟时代下,操作视窗和对话窗口同样是一种窗。通过窗,不同时间、空间、真实和虚拟交汇。

李青《美的诞生》

创作中最早的一批窗子,是他从杭州城里拆迁的工地找来的。作为最早富裕起来的地区之一,杭州萧山地区在二十多年前就涌现了一批自建房。房子的风格杂糅了很多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风格,有浮夸的现代玻璃幕墙,也有西方古典希腊罗马的柱头,甚至圆形的拱顶。作为民间的、野生的建筑存在,这些自建房讲述了另一种关于审美和观看的叙事。

这种审美的杂糅,让李青格外感兴趣。李青大学就读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很多同学就租住在这些自建房中。李青观察到,虽然建筑里有罗马柱,但是这里的居民仍然保留了一些很传统的生活方式。比如他们虽然有现代化的煤气灶,但可能还会用柴火来生灶烧饭。李青想要探究,当许多人完成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他们的审美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些杂糅的美学就是在地居民创造的非常鲜活的城市景观。我作为一个艺术家,通过相机去记录,我觉得也是对这段历程的一种保留。当你走到照片前面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的生活细节。”

李青《杭州房子》

在过去二十年里,杭州从一个围绕着西湖的城市跨入“钱塘江时代”。那批最早的自建房也被拆除。当原先建筑已经消失了,窗成了建筑最后的一个缩影。站在这个窗前,李青想象过去的曾经存在过的建筑和今天的景观,想象其中的差异性。

在“小城之春”昆明站,李青用《杭州房子》和《湖州房子》还原了这些杂糅的美学。因为附近的度假胜地莫干山和安吉,湖州在网络上的标签也围绕露营、休闲展开,这种认识与真正居住在湖州的人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差距。

李青《湖州房子》

李青觉得,一个小城市的美不应该用一种标准来统一,也不应该跟着一种风潮来走。但在今天的注意力经济之下,大家为了更多获取更多的流量,总会去模仿一些潮流的建筑。“但是反而民间会呈现出更鲜活、更接地气的风景。”

面对小城,艺术可以做什么

出生于云南昭通的诗人雷平阳不同意“接地气”的说法。他认为艺术家最重要的使命是“天路之旅”,作为引导者去往上走,开创想象力、接天气。

“本来小城是一个永远的出发点,而不是回头望的地方。但是,现在因为一些观点,导致我们现在在看待小城、看待故乡,总是回头去望,仿佛那是记忆、迷宫。其实不是的,小城永远是创世一样的存在的。”

对于他,小城的意义像马尔克斯小说《百年孤独》里的马孔多小镇,通过文字、色彩的方式重新建立一个世界。

诗人雷平阳演讲现场

雷平阳年轻时最大的愿望是离开小城,他会跑到公路边招手卡车司机的车,跟随大卡车走遍了云南无数个小镇,去四川、重庆。而现在雷平阳生活在云南,在滇西南的小城里用诗人的目光感受着日常生活中“神性”的瞬间。“我记得我在大理的时候跟一个老人聊天,一个老人就跟我说,小城小了,人就大,城大了,人就小了。”

他在上个月去了滇西南的小城,在拉祜族的村落,他去拜访村里最德高望重的长者。临近黄昏,老人带他上山头,指着眼前28座山,告诉他每座山的和山神的名字。雷平阳问老人的工作是什么,老人说,他的工作就是带着村民去祭祀山神。“当时的阳光是金色的,我记得我看到那一幕,真的觉得仿佛经历了一次创世。这样的小城记忆,我该怎么去表达它?去写它?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

“小城之春”昆明站展览现场

在对谈环节,策展人崔灿灿说,对于策展人而言,一个展览的情感需求也许是第一位的。情感需求确认了策展人与展览之间的关系。而崔灿灿与三联人文城市共同发起“小城之春”项目并策划展览,情感初衷来源于“试图让血液留在我们身体里面”。

“当血液一旦离开身体,身体只是一个标本,只有当血液在身体里面流动的时候,它才能承载你的欢愉,承载你的不幸。我们做“小城之春”希望产生一个流动的情感。在泥潭和天空之间去寻找我们生命的张力,在大城和小城子之间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小城之春”展览

展览时间:2023年4月8日-6月5日

展览地点:昆明当代美术馆9层

昆明公园1903凯旋门9楼

策展人:崔灿灿

出品人:聂荣庆

联合发起人:崔灿灿 贾冬婷

主办单位:昆明当代美术馆、三联人文城市

展览合作:坪山美术馆、千渡长江美术馆

策展人,写作者。作为当今艺术领域最有代表性的策展人,主要展览和活动从2012年开始有上百场,涵盖艺术、建筑、设计和电影等。

策展人:

崔灿灿

出品人:

聂荣庆

昆明当代美术馆(CGK)联合创始人、馆⻓。写作者、当代艺术收藏者、云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三联人文城市&三联中读执行总编辑。2005年加入三联生活周刊,专注建筑&城市报道,2020年策划第一届三联人文城市奖。

联合发起人:

贾冬婷

共创人 (点击头像查看更多内容)

陈鸿宇

独立音乐人,众乐纪、众方纪、做梦厂牌创始人。

出生于内蒙边境小城额尔古纳、如今生活在北京的独立音乐人陈鸿宇,一直在尝试探寻自己与故乡额尔古纳更深层的情感联结。从“重拾故乡”到“众方纪”,通过音乐在都市与小城之间牵起了一条纽带,并在家乡草原上建起了一处精神自留地。他还将目光投射到更多小城,让更多人找回关于家乡孤独的安全感。

葛宇路

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环京地带。兴趣集中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趣味表达,试图通过作品调侃生活中隐藏的矛盾。

燕郊,是初到北京的葛宇路为生活所迫的选择,也是他创造生涯的起点。边界地带的野蛮与自由,跨城生活的不确定与疫情下的荒诞,形成这片独特飞地中的自然生态。燕郊承载的不仅是葛宇路最初的北京生活,也是这个时代下大城市发展与小城市未来的碰撞与对话。

黄扬

平面设计师。haungyangdesign创办人,seeyoutomorrow艺术组合成员。

黄扬设计了八幅海报,以此表达他对故乡小城四川古蔺县及内江市的情感与记忆,他用最简单的图形语言讲述故乡记忆里几个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事物。黄扬目前长期生活和工作于深圳,与故乡处于物理上的隔离和精神上的隔离,这样的现实和困境也激发艺术家以最简单的平面设计讲述最饱含情感浓度和现实意义的故乡主题。

李涵

建筑师,绘造社创始人。以独特的方式探索绘画、建筑和城市研究的可能性。

李涵是北京人,并没有在小城市生活过,但他想以一种访客的身份来体验小城市。他随机选了北京周边的平谷,并不是因为它有多特殊,而正是因为它非常普通。他想用外来者新鲜的、锐利的眼光去看待那些普通的事物,那些日常的角落,从中来体验发掘平常中的闪光点,然后再用建筑师特有的方式——模型来记录。他觉得,越是普通的风景、日常的点滴,反而是更能触动人心灵的、更持久的美好,让人缓慢而坚定地重新体味生活。

李青

艺术家,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装置和影像作品往往在相似性和矛盾中寻找理性的裂隙,通过迂回重叠的结构作用于观者的感觉和认知。

进入21世纪,住在李青家乡浙江湖州外围的郊区农民,开始根据他们对现代化建筑的理解建造独立住宅,从传统和国际建筑中自由地汲取元素进行设计。这些奇异房屋体现了中国民间在一个经济发展和消费主义时期对想象中富足生活的美学判断,杂糅而山寨的风格体现了全球化在中国的知识传播和信息分享的在地状态。如今,原有郊区村落被割裂成碎片,这些民宅也已日渐稀少。他希望通过创作重新审视这一野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实践和民间审美的价值。

厉槟源

艺术家。作品曾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各地展出,并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厉槟源近年来的创作深耕于故乡永州。他试图在日常行为和自然环境之中寻求某种高于生活的精神性,同时利用身体经验来勾勒自身的生活轨迹;也以永州为起点,丈量着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梁琛

建筑师,艺术家。2017年开始独立建筑与艺术实践,成立工作室阿莱夫时空研究所。

梁琛多年来对故乡小城丹东进行长时段和多时段的观察研究。他将东北城市变迁、丹东空间史与家庭空间变化进行时空串联,在家乡研究与自我分析中层层推进,唤醒童年的物质与空间记忆,构建起创作的起点和源泉。同时,以位于边境的故乡研究为起点,梁琛基于近年来在丹东、额尔古纳、新疆等地丰富的地方文化研究和实践,发起了以艺术、建筑、人类学等跨学科研究为基础的“边界计划”。聚焦边境的知识生产交换,试图重估或解码我们习以为常的空间和文化边界。

刘钊

国际平⾯设计联盟AGI会员,深圳平⾯设计协会副主席,another design联合创始人&创意总监。2021三联人文城市季主视觉设计师。

在小城市里,城市招牌上的字体总是能带给人意外和惊喜,它们看似不经意的随机组合,却将一个地方的文化、生活、语言等元素通过文字映入城市画面里。我故意将文字进行拆解,并用正常的文字替换偏旁部首,以此还原小城市里的一道道特别的城市招牌风景。

陆庆屹

出⽣于贵州独⼭县麻尾镇,16岁离开家乡到北京⽣活。⽬前致⼒于摄影及影像⽅⾯的⾃由创作,2018年完成⾸部纪录长⽚《四个春天》。

在北京生活了33年的陆庆屹,始终没什么归属感。无论他关注的人事物,还是他向往的生活状态,都离不开故乡。尤其是祖辈生活的贵州罗甸,成了他的精神归处。当年,《四个春天》记录下的家庭日常点滴,以及黔南地区风土人情,令无数人动容。如今,他将镜头由独山转向罗甸,由个人小家庭转向宗族大家庭,透过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家族生活等细节的记录,将令人向往的小城生活图景娓娓道来。以人的故事描绘地方的故事,挖掘小城平静生活中的审美与价值。

文那

艺术家。创作以壁画为主,借用中国绘画中的神仙造型,虚构出各种新的神仙。

文那和泉州晋江梧林合作的文那艺术空间将在梧林古村落的德莫厝完成。长达两年甚至更久的创作,将她与这里的人、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是泉州古老历史与城市脉络的呈现,也是《文那经》的自然生发。在一种蓬勃和原生态的氛围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具有强大想象力的创作,是对历史与未来、空间与时间、理想与现实的转译,同时也是在地文化和生活的另一种表述。

吴林寿

WAU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房子,是关于家的重要象征,尤其在小城。中国小城的自建房,一直生长在“风水”及“习俗”的规范约束下。吴林寿在故乡小城湛江帮父母设计了住房,在这过程中,他不断探究着湛江民居“规范”形成和变迁,同时试图寻找该建筑类型的当代性。

小河

何萍所与田巧云的第三个儿子,美好药店乐队主唱,「音乐肖像」、「回响行动」、「寻谣计划」 发起人。

小河出生长大在邯郸。2021年,他和他的寻谣团队从邯郸开始,经晋城、洛阳、三门峡、西安、延安、最后抵达银川,完成了历时一个多月的“陆上寻谣”。在地理环境的流变中,许多老人唱出了深藏在记忆中的童谣,里面蕴含着一座城市背后的乡土、生活与人情。小河将音乐比作一条通道,在这条通道中,可以看见城市中那些被忽视的角落,那些被淡忘的记忆,可以遇见旧友与新朋。

颜歌

小说家,代表作“平乐镇三部曲”。她的英文短篇集 Elsewhere 将于明年由Faber&Faber(英)和Scribner(美)出版。

颜歌搬离故乡郫县、定居国外已经是七年前的事情。以这座城市飞速发展的速度,她无法确定记忆中的成都和现实的它还有多少相同之处。成都和郫县,颜歌的小说中被称为“永安城”和“平乐镇”的,是她笔下大多数故事发生的场景。当故乡变得越来越遥远和不可触及之时,把小说的世界修建成故乡的拟象也就成为了必然的、唯一的选择。虚构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里难以回归的故乡,相互重叠成线条模糊而色彩强烈的图景。

张晓

摄影艺术家。主要作品有《海岸线》《他们》《关于故乡》。

在经历了《他们》和《海岸线》这样的宏观叙事之后,张晓回到故乡——山东烟台的台上村。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回归,更是精神上的一种解放。在经济浪潮冲击之下,个人和城市都在变化着,疏离感越来越强烈,缺乏归属感成为一种集体困扰。回到故乡的创作,更多是关于自身的体验,记录下更多关于自身的体验,也是一个从自我向外看的过程,这样或许才能更真切、更真诚地去看到现实。

主办方

三联人文城市

三联人文城市是由三联生活传媒创立的内容品牌。以第一届人文城市奖为起点,确立了偶数年举办人文城市奖、奇数年举办人文城市季的双年模式,希冀在中国城市化从量变到质变的节点上,推动公众启蒙,激发公众参与,促进未来中国城市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

昆明当代美术馆(CGK)立足于云南的历史脉络和地域风情,连接东南亚的地缘关系,通过客观地梳理云南与中国、乃至世界的当代艺术的互动,呈现艺术在地域性和历史性中的思考和实践,成为一座强调文化多样性和城市自然的当代美术馆。

昆明当代美术馆

▲ 点击进入三联人文城市官网 ▲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