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降价, “委屈”方有“一杯羮”_新能源_特斯拉_降价

新能源车降价, “委屈”方有“一杯羮”

当延续了13年之久的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各方翘首企盼新能源汽车能扛起消费复苏的大旗之时,不少车企却开始调整销售策略,进入价格调整的活跃期。

按照正常思路,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出后,新能源汽车会迎来一波涨价,毕竟补贴退出后,如果车企不涨价就要自掏腰包来平衡差价,所以进入2023年之前就有不少车企预告将对旗下的新能源车型涨价。

但就在2023的开年,特斯拉宣布大幅降价,它的降价行为不仅给汽车行业带来较大波动,同时也给其他车企上了一课。

那么,身处价格战之中的车企,又该如何破局呢?

新能源汽车拉起新一轮价格战

特斯拉率先放出降价“大招”。据了解,特斯拉Model 3后驱版降价3.6万元,Model 3高性能版降价两万元,Model Y的降幅从2.9万至4.8万元不等,整体降价幅度较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同比下降6.9%和6.3%。有分析认为,1月、2月是汽车销售的淡季,而新能源汽车“国补”今年退出的消息导致去年12月部分用户提前消费,因此开年的产销数据稍显冷清。

面对同样的挑战,不同车企作出了不同的选择。问界、小鹏和广汽丰田等企业快速响应特斯拉,下调产品售价,而以沃尔沃、广汽埃安、五菱等为代表的车企,则通过交付激励、保险补贴等方式降低用户购车成本。

当然也有一些车企例外,比如大众、保时捷、雷诺、通用等外资品牌。与其说不参与到降价大潮中去,其实最根本的原因也有面对特斯拉大幅降价束手无策。

例外中的例外当属宝马品牌,近日宝马中国宣布涨价:2月1日起部分车型调价,包括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型。其中新能源车型的价格调整具体为:宝马i3全系涨价4000元,宝马iX3全系涨价5100元,宝马i4涨幅为10000元-20000元。

而对于大部分车企来说,价格战无法避免,因此更重要的事情是要重新思考:脱离了补贴扶持后,自主品牌该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不被淘汰,持续稳步前行。

二手车、电池回收市场跟着“吃亏”

除了可能让保有用户心理落差过大、伤害自身品牌形象外,新能源汽车大幅降价,还可能在二手车市场、动力电池回收市场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特斯拉降价后,二手特斯拉成交量越来越低,客户持观望态度,担心特斯拉以后会不会继续降价。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降价潮”,在新能源二手车市场引发了连锁反应,不少开展新能源汽车业务的二手车行都感觉到了寒意。

“库存的燃油车在春节前就已经去了大半了,但是二手新能源车确实卖不动。”二手车车行销售刘冰无奈地说。据刘冰介绍,特斯拉等新能源二手车受到官方新车降价行为影响,售价较此前普遍下调了2万~3万元不等。作为保定市规模排名靠前的二手车行,刘冰所在的门店内有不下50个车位,春节前停放得满满当当的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现在已售出大半,留下的十几个车位上,多是尚未出手的新能源二手车。

其实,车价缩水、成交量下滑,是当前不少新能源二手车商面对的问题。“新车与二手车的价格是联动的,新能源品牌的降价行为,实际上打压了二手车的市场价格。当二手车价格产生较大波动时,对二手车商又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

因此,无论是特斯拉这样的新贵,还是奔驰、宝马这样的传统豪华车品牌,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新车价格波动较大,动辄数万元的“官方降价”无疑会直接影响二手车估值。

新能源车企如何避免“搁浅”

从目前市场竞争态势来看,跟进降价对于大多数车企来说无疑是必要的。

要看到,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巿场“每天不是老产品降价,就是新产品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上市”,其品牌之多,竞争之激烈,全球绝无仅有,因此,降价能够让车企在“委屈中分一杯羮”。例如,特斯拉年初大幅降价后,当月销量同比大增,而未降价的车企销量同比锐减,就很能说明问题。

面对“一日一卷”的市场,如果动作太慢,或者降价不到位,那很有可能“连汤都喝不着”。当然,价格跟进方式可以有多种,比如从定金、配置、权益、终端等不同层面灵活调整。总之,企业要尽可能让消费者感受到诚意满满,从而保住一定销量和市场份额。

有人或许会说,降价有损企业品牌力。此言不虚,但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只关注品牌力,而产品不能拥有一定市场份额,最终的盈利也很难实现。由于前期投入巨大,特别是那些还未实现盈利的造车新势力和新创品牌,倘若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提升销售规模,迈过盈亏平衡点,那活下来的机会就会更加渺茫。

因此,新能源车企要想避免“搁浅”,就要保持一定销量,即使暂时亏损,也有可能获得资本市场输血,就可以在残酷的价格战中活下来。

更重要的是,企业还必须围绕用户需求,通过创新驱动,打造出差异化且有竞争力的产品。事实上,汽车业并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产业。例如,上世纪20年代,福特T型车销量曾达到世界汽车总销量的近六成。而通用汽车公司在个性化、多样化方面大做文章,用彩色的雪佛兰汽车对抗黑色的福特T型车,同样赢得了成功。

即使到今天,汽车消费仍然呈现出高度的分化特征,指望一两个品牌或者一两款产品就能满足所有人需求,根本不现实。因此,面对不同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其他品牌及产品要把握住机会,围绕用户需求,通过创新驱动,另辟新径,推出差异化且有竞争力的产品,企业同样能够在价格战中胜出。

文/谭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