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你我愿意相信世上有天堂在那里你永远微笑 如同一道光
你是“笔尖上的英雄”炮火硝烟中振臂疾书
你是大海上的“船娘”为解放厦门壮烈牺牲你是英雄的人民警察 保障群众安全冲锋在前
你是基层“百事通”留下永远的“秀毅精神”
你是磨刀的匠人 教给我们为人处世之道你是一位普通的母亲 给我不惧世俗偏见的勇气
你是留在历史深处的身影
也是藏在尘世间的一粒沙我读过你写的书 走过你走过的路
你是我心底最想铭记的人
你是一道光 照亮我的前方
我想看到天堂里的你想和你说我现在很好 沿着你的指引勇敢前行(导报记者 钱玲玲)
讲述人:张一骐
我大伯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是电视剧《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的原作者。解放前,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不分男女,不论老幼,但凡识字的人几乎没有不爱读他写的小说的。鲁迅的母亲也是其中的一员。老舍先生称其为“全国唯一妇孺皆知的作家”。
大伯不求功名,偏偏对“闲书”情有独钟,从小便徜徉在小说的海洋中。13岁那年,大伯便写了一篇武侠小说,还亲手绘了插图。
与鲁迅先生不同的是,大伯是新闻记者出身。大量五花八门的社会新闻,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天地。《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虎贲万岁》等,无不源自于其接触过的新闻素材。
抗日战争时期,大伯以一介文弱书生之笔,真实记录了民族的苦难,以笔弯弓,为全国抗战贡献力量。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大伯主编的报纸副刊,接连发表数篇杂文,对侵华日军暴行进行谴责和声讨。1929年1月25日,他在《世界晚报》上发表短篇小说《战斗斜阳》,揭露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1931年9月18日,东三省沦陷,大伯在上海《新闻报》连载的长篇小说《太平花》中增加了抗战内容。这是他所写第一部带有抗日色彩的作品,也是其“国难小说”的开端。此后,他又陆续发表《热血之花》《东北四连长》《潜山血》《游击队》等一系列抗战作品。
1932年为宣传抗日,大伯仅用26天就写了三篇小说——《九月十八日》《一月十八日》《仇敌夫妻》;一个剧本——《热血之花》;一组笔记和二组诗——《健儿诗七首》《咏史诗四首》。这些作品辑为《弯弓集》。因为这些作品,大伯还遭受过日方威胁。1934年,他游历西北,一路目睹了陕甘百姓的艰苦生活,了解到西北军阀横征暴敛、抓丁拉夫的暴行,愤而写道:“西北之行之后,我不讳言我的思想变了,文学也自然变了。”旋即,他以西北人民生活为素材创作了《燕归来》《小西天》两部长篇小说。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后,他被选为理事。他忧心战事,在《新民报》上呼吁大家共赴国难,并给副刊起名“最后关头”,意味着现在是国破家亡的最后关头。
他那时候的生活十分清苦,老家还有十几口人等着他的接济。为了省钱,抗战八年,他没做过一件新衣服,唯一的一件马褂还是在旧衣摊上买的。一家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大伯于是给房子取名“北望斋”;蜀中多雨,每逢雨天,三间茅草屋总是漏水,所以又叫“待漏斋”。可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创作了大量的随笔诗文,并创作了《魍魉世界》和《八十一梦》等抗战小说。
在中华民族蒙受日寇铁蹄践踏的生死关头,大伯毅然坚守重庆达八年之久,凝心聚力,在炮火硝烟中完成800万言的“重庆书写”,成为创作抗战作品最多的作家,实乃“笔尖上的英雄”。
从事新闻工作32年,大伯一生醉心写作,生动地印证了鲁迅先生的话:“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1948年秋,大伯结束了近30年的报人生涯,直至1967年初去世。
“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正是源于这种超越,才让他拥有率真与独立,进而规避了一种狭隘与肤浅,成就了一种旷远与深刻,把“口碑”留在了人民心中,留在历史的深处。
导报记者 朱黄/整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