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序言范文欣赏(续修家谱序言)_家谱_序言_序文

本文目录

  • 续修家谱序言
  • 修家谱时如何写家谱序言
  • 马氏谱序的序言如下
  • 周姓家谱的序言
  • 梁氏家谱序言,古文,谢谢麻烦大家了
  • 家谱的序言怎样写
  • 家谱的序言咋写

续修家谱序言

国无论大否,皆有其史;地无论广否,皆有其志。故,家族无论大小与否亦当有其家乘,上可缅怀祖宗,追颂先德;下可传递精神,凝聚血亲。君不见古人云:国家不可无史,地方不可无志,家族不可无谱。

今新中国立之久矣,尔来六十又七年,公元二零一七,岁在丁酉,政清人和,国家富强有力,百姓安居乐业,边境虽有些许争端,亦是不足为患。国有力然后百姓安,百姓安然后知文化。君应见,国史方志日益充盈,各地各姓修谱之风逐渐盛行。

况且吾之赵姓,亦为大姓,焉能落于人后,理应借此大势修订家乘。更可惜古来北方多战乱,先人流离失所,漂泊无定,族谱亦有失,每至清明中元,唯有孤坟可以祭拜,不知名姓,何其不幸,正如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故此更应重修家谱,故有此序。

天下诸多姓氏皆有来源并千年传承,此为中国之独有也。为恐后人不知赵家姓氏之源起,在此赘述一二,以望来者知之。吾之赵氏,本出于嬴姓,形成于西周时期。祖先为伯益,始祖当为造父。考之伯益,乃颛顼帝裔孙,舜帝赐以嬴姓,乃上古八姓之一。至于西周,造父于桃林得到八匹骏马,献于周穆王并为之驾车,可日行千里,于国有大功劳。周穆王为彰显造父之功,赐其赵城,其后则以赵氏称之。古之“赵”字,乃一人拜凤,盖以此为图腾,又为炎黄子孙,故赵氏实为龙凤之传人。

至于后来,不知几岁,历史变迁,沧海化桑田,赵姓由于各种原因迁徙各地,遍布天下,分支何其多也,不知凡几,各行各业皆有族人。每念吾之泱泱大族,历经数朝数代,繁衍迁徙,族谱虽不为少也。旅于南方,更是多见宗祠林立家谱无数,徒有羡慕之情。盖因吾家居北方历来争霸之地,故北方者多为飘零之家,呜呼哀哉,至今已经不知所来,何谈宗祠族谱,后辈不知家族谱系,何其可惜可叹又可哀。况且吾听闻: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而今吾家居于亳州蒙城,族谱有失,每当祭祖之时,心有遗憾,更愈建宗祠修族谱。至于今日,族中长者议之,于是重修族谱。族中长者不辞辛苦,领其后辈赴之远方以求续修家谱,如若修谱有所成,不失为一大功德。

修吾之家谱,可以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使后人了解家族之生息、繁衍、迁徙、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等。从此支门清,辈次明,祖宗显,后代起名因循有章,此虽不可遗我湮没追亲之责,亦可弥我遗弃先祖之罪。

家训族规以教育后代,使其明德知理,勿犯国家法规,于过则可以为人,于家则可以为子。又可增国家文化,符合民族复兴之大义,益国益家。修吾家乘,继传后世,此吾辈之愿也,是为序。

修家谱时如何写家谱序言

序文也称序言或序等。序是图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凡书皆有序。序,主要记载作者之意,作序者向读者表达著书的意图和宗旨。家谱同其他文籍一样也有序,一般多称序文,也有个别家谱把序文和凡例混合撰写,称序例,目前已不多见。序文的类型分三种:一是自序,即由作者或主编撰写;二是他序,即聘请他人撰写;三是代序,即用一篇文章代替。家谱的序文多以自序为主,他序次之,或二者兼序。
家谱序文是家谱的窗口和仪表,通过序文,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家谱编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意图和经过,而且还可以了解家谱的内容梗概,作用和价值等一些基础性谱牒学理论知识和历史知识。家谱是向族人内部发行的出版物,因此,家谱编修必须有序文。一篇好的序文在家谱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马氏谱序的序言如下

喜际承平日,政通人和,盛世之时。经长期考察核证,我辈在十七世孙马兴文族长的带领下,经族正商定,重修我马氏家谱。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乃世上常理。寻根求源,我二十代孙马新同等六人不畏艰辛,跋山涉水,赴洪洞,奔青州,明察细访,实地观情。我马氏故里系山西省洪洞县马家大屯。
我马氏嬴姓系伯益(舜时东夷部落首领)之后裔,助禹治水有功,禹让位给益不授,益避居萁山之北,夏帝启二年,费候伯益出国,六年伯益薨。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298年)赵国惠文帝封其子赵奢为马服君,尔后子孙以马姓氏,我马氏起源于此(百家姓十四页注)。我先祖马援字文渊生于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寿终,享年63岁。东汉光武17年封伏波将军,援公之七代孙三国定西将军马超,居于扶凤郡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生于公元176年,随父马腾南征北战(素有三国英雄属马超之美称)辅佐刘备。后被封为五虎上将,其子孙宋代迁至山西洪洞县西马家屯。
我始祖德公、飞兴二公系先祖马援五十二代孙,公元1373年(明洪武6年)二公奉迁民之命从山西迁往青州,洪武帝听众臣之忠言,制定富民策,迁移民,开荒田,充要塞,保边关,晋民,东迁十八次,分布十八省市,五百多县市,其中山东九十二县市。我二公就在首迁六十户之中,只有我马氏一户迁山东青州云门山北定居,村名马家庄,德公、飞兴祖人众家大,和睦邻里,德公又兼医学之长,医德广善躬则治富诊断,远近素有赛华佗之美称。纳周氏为眷,共生三子玉、璞、裱。飞兴祖学界闻名,胸怀雄才大略,遂别提升知府要职,原配张氏生四子,神宝住开州(濮阳)、至宝住濮州(鄄城县)、贵宝住曹州(菏泽市)通宝住徐州(沛县)。在任之时又纳杜氏夫人(阖老之女)生育五子,福宝住青州(益都)、禄宝住莱州、祯宝住蓬莱县,祥宝住兖州、荣宝住济宁(名曰一马踩九州也)。洪武13年飞兴祖受皇命去鲁豫交界处视瘟疫,察民情,展转几载又纳甘氏,生一子名汲,住曹州安陵集。
我张氏祖母在青州期间由于姐妹不和,便领四子西归,行至开州地界,正遇征虏将军徐达,胡大海、李文忠领兵二十五万,消灭铁木耳(素有李文忠杀达子南望北斗之传说),去西之路受阻,遂至于开州东南九十里马李集定居张氏祖母则安葬于此。
我三门贵宝公于洪武15年(1382年)徙居于曹州白虎集西北五里马庄。仙逝后与焦氏夫人安葬于此地,膝下生八子,五子俊公守祖,三子俊岭于永乐6年(1408年)迁居巨野县城市马街。四子俊立于永乐14年(1416年)迁居嘉祥县南白马寺,二子世隆、六子彦忠、七子彦良于永乐2年迁居马常寨,长子让、八子彦清于永乐2年迁居于马村。
洪武二十五年,我德公、飞兴祖相继归天,弟葬矮槐树村,兄葬云门山向阳坡,苎墓四周苍松翠柏,奇山异石,环绕左右,山峰如巨龙起伏,延绵不断,祥云盖顶,紫气横升,好一座风水宝地供我祖安眠。
翌年玉祖三兄弟思返原籍,行至巨野东南三十五里金山堡东侧,观其山清水秀,松柏葱茂,祥云嵘绕,紫气腾空,肥质沃土,而安庄就业,命村名为马峰道隆村,而后数年名为马村。
追宗报本,念祖宗之功德,表后裔子孙之敬仰,众马氏子孙修谱之心勃发兴起,追源思宗而不能自治,一呼百应而奋然即起。经族长马兴文提议,众族正商洽,定于壬年之春正月初九在宿沙寺马庄定下今春修连谱之事项,二十日在巨野城西关衍斌之院,由二十一代孙马繁河重点阐述了修谱人事款项,迁祖坟立墓碑,并确定三十日在马山村召开修谱誓师大会。大会由二十二代孙马山村马衍旗主持召开。有十几位代表纷纷登台演讲,为修好家谱出谋献策,谱子孙以昭繁衍,谱庄村以定方位,谱祠墓以昭常祀,谱科第职称以振家声,立祖碑,述渊源,众人捐资蜂拥而致,接连不断,大会之隆重,人声之沸扬,气氛之空前热烈。经族正提议,理事会通过,确定今后修谱时间,二十年一大修,十年一小修。
★家谱序言各不相同,本序言摘自济宁及菏泽地区马氏家谱序言,其他各堂口,支脉与此序言并无关系。希望词条修改的各位马氏宗亲不要随意修改。序言中或有部分用词与现在略有差异,本人才疏学浅只能照抄,只为最本真记录事实。★

周姓家谱的序言

清朝中叶,钱大昕撰的《周氏族谱序》,它介绍了明代上海周氏与清代嘉定周氏的源流。该序说:“周氏之先,自上海之周浦迁居嘉定,百余年来,本支蕃衍。”这段话,对于后人考察上海周氏与嘉定周氏,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序赞扬了上海嘉定周姓族谱:“今观周氏之谱,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缺其所当缺,洵(xun),实在)可以为后嗣法。”

梁氏家谱序言,古文,谢谢麻烦大家了

……唐高俭传赞曰:风教既簿谱录都废,人靡常产之拘士,忘旧德之传是知谱录者。虽一姓一家之事,而笃宗盟厚伦纪,扬先烈示后来可以培孝悌之基,可以正风教之本,其事顾不重哉。我族自太始祖宗富公,宋季,由南雄珠玑里卜居顺德扶闾乡,世系源流,昭穆远近,族谱载之系详。逮十三世裔龙公,侨寓省城,再传至玉书祖,乃寄籍南海,继继绳绳,自为世次,遂以裔龙公为始迁祖。想八世而至纶,宗支蕃衍,于今十有一传矣。…… 宣统三年岁次辛亥仲秋谷旦 八世孙纶
谨序

家谱的序言怎样写

1.序言名称:***重修家谱或支谱,一般用支谱。
2.说明原因:为什么重修家谱或者续修家谱,现在大多解释十年动乱族谱毁之贻尽为缘由。
3.叙述现状:现在本族是什么情况,在****以后家族的发展情况,如今社会有志青年各奔东西等。为了让本族以后永远保持联系,勿忘祖宗等。
4.修普贡献:***为本次修普信息作出贡献,***提供经费,***撰写等
5.结尾:说点立谱的重要性,写个日期(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都要写)
6.落款:a.撰修***(从有谱以来你是第多少代)世孙***(名字不要写姓氏);b.缮写***世孙***等

家谱的序言咋写

谱序:有自序和他序的区别,其内容为叙述修撰缘起,修谱目的,本谱的修撰历史、过程与内容大要,修谱的人员构成,修订年月,家族的渊源传承和迁徙经过,郡望,以往历次修谱情况以及对谱学理论的认识等,作用是宣扬本谱主旨,颂扬祖德,使子孙读后能敬祖向善。如果本谱是续修之作,那么,除收载新写的序外,以往历次修谱的旧序也一并收入,对于续修次数多的家谱,有时新旧序能多达数十篇。此外,为了增光族望,还会专请当代名人作序,并将以往名人为列谱所作的序也依时代先后排列收载。谱序在有些家谱中亦有别称为“引”、“谱说”、“谱铭”、“谱券”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