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家有家谱么,家谱如何续如果没有家谱,中间中断的怎么办?什么是家谱供奉和祭奠的家谱与记录家族的谱书,区别在哪里_家谱_族谱_族人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家乘 家谱 族谱 族人

本文目录

  • 你们家有家谱么,家谱如何续如果没有家谱,中间中断的怎么办
  • 什么是家谱供奉和祭奠的家谱与记录家族的谱书,区别在哪里
  • 谁见过自家家谱,什么编写格式
  • 原来没家谱的在修谱时怎么算辈数
  • 未来家谱男女同序(续)会造成什么社会影响
  • 中国的家谱是不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否符合申请
  • 家谱的辈分用完了,如何续家谱

你们家有家谱么,家谱如何续如果没有家谱,中间中断的怎么办

以前农村里,每个姓氏或宗族都会有自己的宗谱。续修宗谱的具体情况很复杂。本人因在部队是从事打字员的工作,上世纪八、九年代时兴续修宗谱,这项技术正好有用武之地,所以为许多姓氏打印宗谱,因而对家谱的方方面面非常了解。基本情况是这样的:

一、什么是家谱

家谱,就是谱牒,也叫家乘、家史,就是宗谱。是同宗之人一个简单发展的历史概况。

二、家谱的内容

1.谱序

【1】源流序

每家宗谱,打开内容的首篇,就是该姓的源流序,介绍本支族的历史渊源,介绍本支族的由来,使该支族的人员对自己宗族的历史有所了解。

【2】分枝序

同宗之下,各大的分枝情况,在这些序文里得到阐述。

【3】历次续修序

家谱都是经过多资续修发展而来的。每次续修,都会有编修人员介绍本次续续的情况。

【4】新序

最近的一次修谱,编修人员介绍情况的序文。

2.凡例

介绍谱内容的情况。

3.家规

对家族成员行为的倡导和制约,相当于村规民约。现在续修的家谱,这一项都去掉了,因为现在是法治社会,家族成员的行为,现在法制管理之下。

4.家训

历史上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氏家训等都很有名,家谱中的家训也是教育后辈的训诫之言。

5.领谱字号

虽说是家谱,但并非家家都有的。那是因为以前印谱成牒很贵,所以只能少印数量。

印出的谱,或者多少家一册,或者多少丁一册,或者照顾某些偏僻地区家庭一册。

为了使谱的分发、管理有记载,领谱之人在谱上有记载。这些人的名字,或以古时某篇名文名诗内容里的字先后顺序,配以领谱人的名字。

假设是以百家姓来编字号,那赵字号是谁,钱字号是谁,孙字号是谁,李字号是谁,这赵钱孙李等就是领谱字号。

6.编修名单

每一届参加修谱的人员名单,主要负责人称为督修或纂修,人员称编修,其他人员称校阅、协理等等。

7.宗派

一个宗族经过无数代的繁衍,一样年龄的人不同辈分很多,年龄小的人比年龄大做长许多辈的情况非常多。

为了不致辈分混乱,每一姓就从某一代起,一直到还没有岀生的辈分,每一代用一个字来表示,这个字就是派。某个派就是某一辈分的代称,互相之间,了解了对方是什么派,就知道对方是祖、是伯、是兄、是侄、是孙等等。

宗派是用来表示辈分的。

8.功名录

每一族中,都有有功名之人,功名录就是把本族中这些人特别突出的编印在一起,族中人一目了然。

9.世系图

这是家谱中内容最多、篇幅最长、也是修谱之人最关心的部分。世系包括如下内容:

【1】某人他的父辈、祖父辈、曾祖辈、高祖父辈,并可一直往上查下去,这些辈分人的出生年月日时,殁于年月日时,其葬在何处,墓处情况,坟为何山向。这些辈分人的兄弟姐妹、娶亲、婚配、生育、子孙等情况。

【2】某人他自己的出生年月日时,殁于年月日时,其葬在何处,墓处情况,坟为何山向。这人的兄弟姐妹、娶亲、婚配、生育、子孙等情况。

【3】某人他的儿子、孙子、曾子,玄孙等,并可一直往下查下去,这些辈分人的出生年月日时,殁于年月日时,其葬在何处,墓处情况,坟为何山向。这些辈分人的兄弟姐味、娶亲、婚配、生育、子孙等情况。

在世的人只介绍其出生年月日时、娶亲婚配、生儿育女等情况。

每一派的人根据每一房的出生先后顺序排列。每一家的兄弟根据出生的先后顺序排列,长房在前,末房在后,哥在前,弟在后,代代依此顺序排列。

10.瓜系图

世系图因为文字较多,很难一眼看出某人五代之内的发展情况,宗谱中为了方便查找,就用派名列出一个提纲,简单、清晰,一目了然。就象一棵瓜禾,无论多少分枝,无论瓜瓞如何绵绵,找到了主茎,就可一直找到根部一样。

11.邱陇图

古代人重视祖坟山,特别是那些迁居到某个地方的共祖,这些先人的墓地,更是代代子孙纪念的地方。后人为这些墓地绘制的地形图,就叫邱陇图,也就是祖墓图。

历经时代变迁,这些谱上绘制的邱陇图,如果墓地没有毁掉,后辈们还是可以据图查找的。当然,有些墓地因建设需要,和岁月的增添,即使有图,也是难以找录的。

12.遗像

某些传下来的先遗像

13.传和跋

民国时期宗谱中大量出现的记叙本,纪叙该族中一些特别值得敬颂之人。如列女传、孝子传、能人传等等。

14.本宗九族五服图

15.其他

三、家谱的编印方式

宗谱编印方式就只有两样,即苏修与欧修。据老辈讲,苏修就是苏东坡家族的编印方式。欧修就是欧阳修家族的编印方式。

1.苏修式样〈五世同堂叙法〉:

一页谱分五行,假如把最上一行看成是自己,那第二行就是儿子,第三行就是孙子,第四行就是曾孙,第五行就是玄孙。

反过来,假如把最下一行看或是自己,那依次往上看,就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

当然,你在谱中的位置并不局限在哪一行,在哪一行那是根据整个宗族一代代住下排列的。五代一张,下面五代又在另一张排列,依次往后排列。

这种编排的优点是:查找比较方便,有五代详细集中在一块,加上抬头和生育,看以看出七代来。

这种编排的缺点是:空处多,浪费纸张。

2.欧修:

一页上只有一辈的详尽介绍,加上抬头和生育,只能看出三代来。

这种编排的优点是:谱中没有空处,前后紧紧相连,节省纸张,特别是人多的大姓代,可以带省不少纸张和相关费用。

这种编排的缺点是,一卷谱中,不能同时查找五代亲人的情况,查几代人,就得翻几卷谱,查起来比较麻烦。

四、家谱是怎么合成的

一个族几千人,甚至几万人合修宗谱,这么多人的内容是怎么编在一起的呢?

其实看着厚厚的几卷、几十卷宗谱,记载的人虽几千几万,包括的地域跨县跨省,但它的主轴是,无论世系和瓜系,每一代人,有就都从长房编排起,至二房至三房至四房,一直到最末一房。如果哪家没有就跳过。

无论哪一家的世系,下一代的长幼顺序根据上一代的长幼顺序排列,代代如此,始终不变。

五、家谱是怎样续修的。

1.需要续修的时间

续修家谱一般都是25~30年一次,因为25~30年又增加了一代新人,同时也逝去了一代老人。

新增的要记载,逝去的也要记载。如果超过这个年数许多,就有可能因为多种原因,遗失或淡忘有关资料,难以真实记载,如果少于这个年数许多,那新一代的人没有出生,老一辈的人也沒有逝去,族中增减人员很少,重修就失去实际意义,浪费金钱。

2.续修组稿

一个宗族人很多,百千万不等,而且跨地又远,要把分散众多族众的材料整理好,就要通过各支族、各房,根据谱堂的统一要求,各自把自己一支族、自己一房人的资料整理好,然后交给谱堂。

3.谱堂最后集中编排付梓

谱堂的编修人员,根据长幼顺序,把分散的材料汇总衔接。

排出样版后,谱堂的编修人员再与谱稿进行认真仔细的校对,确定没有遗漏、没有错误的情况下,就可付印了。

4.新增男丁

在付印之前,宗族里诞生了男丁,可以报谱堂增改原谱稿。当然添丁人家除了交应该交的本身钱外,还得另交一点喜添红丁的礼品给谱堂的工作人员,也是作为对工作人员重订工作的点补偿。

六、谱务中出现的问题

几千几万人的事,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如:

1.组稿遗漏

各分支、各小房自己整理谱稿遗漏了某些人家的。

2.理稿错误

各分支、各小房在登记资料时有错误。

3.稿件损坏或遗失

各分支、各小房或者谱堂将登记整理的材料部份损坏或遗失

一般遇上这些情况,发现之时如果未有付印,还是可以纠正和补齐的。

如果这些情况发现之时,已是在新谱印成之后,那只有等下次重修之时纠正了,

也可在另印一份纠错内容,付带谱内,以便下届重修之时,有据可依,有据可查。

以上是我对有关修谱方面一些问题的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什么是家谱供奉和祭奠的家谱与记录家族的谱书,区别在哪里

家谱的定义是什么?本人正在撰写《中华家谱概论》一书,这也是我开篇所要阐述的内容。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血亲群体世系、人物、规章和事迹等情况的历史书籍。

        “家谱源于结绳记事,至周代世本,史称为家谱,为开山之作。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愈盛,五代兵燹后,谱牒 荡尽,宋代官修谱牒废绝,私修家谱兴盛,庐陵欧公修者创欧氏图谱,眉山苏洵纂苏氏族谱,别于官修,另立谱法,奠定后世修谱之基本体例,代为相袭,而迄于今。迨明清民间修谱蔚然成风。民国肇始,虽战乱仍频,修谱之风仍未衰,尤千载文风江南地,谱事兴盛。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家谱湮迹,当今盛世,修谱高潮迭起,已蔚为大观矣。“

     --录自中国常州家谱博物馆朱炳国先生《晋陵“何留墅“何氏家乘“三高堂“八修序》

它有六大特征:

①.因为其内容的独特性、资料的原始性、记载的连贯性,所以家谱的资料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史书的一些特点。正所谓有了“国有史,地有志,家有史“之说;

②.家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③.家谱是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寻根问祖情结的需要;

④.家谱是血缘学说的重要资料;

⑤.在修续家谱的过程中,倡导了文化,凝聚了人心。

⑥.家谱中的族规、家训、家规是对我们社会法律体系的有效补充,也是一个人占据道德高地的有效依据。

家谱一般三十年为一续,在古代认为“不续为不孝“,我们修谱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不让殁去先人被遗忘,纵观传承下来的先贤名谱,对先祖的叙述以生卒年、子嗣、坟茔为基本内容,所以认为家谱是祖先灵魂附着处。续修好的成品谱一般都要有个“颁谱祭祖仪式”,有奏乐、燃炮、点香、跪拜、宣读祭文等,所以领回家后作为祭祀对象就不难理解了吧。

古时家谱在续修过程当中,进行采访登记、寻找分支、撰写序跋等周期长,其间可以增删添加内容,所以称为“墨谱”,即用手写,不是印刷后的成品,所以它不具有成品谱的保存和祭祀功能。

所以一个家族只有且有一套成品谱,家谱录入的人丁和纂修卷数越多,越证明这个家族人丁兴旺,荣光耀祖,有些以家庭和个人为单位编写出来的只能称为“家史”和“小传”,不能和家谱相提并论。

最后作七律诗一首:

《修家谱》/七律/汪叔华

习职一类不哲身,炼道百年也未神;

家谕始载牒谱志,祠图只在匾额名;

先人列册回回别,襁褓添帧日日新;

仰止高山行景止,追根抱本衍繁生。

原创内容,欢迎批评指证。

谁见过自家家谱,什么编写格式

所谓家谱格式,题主所言应该是家谱中世系如何排列。近世家谱世系格式源于宋代欧阳修和苏洵,二人所修家谱格式被称为欧式和苏式。

所谓苏式,就是一代代平铺开来,只有这一代人写完了之后,才开始写下一代,也叫雁行。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每一代多少人会很清晰,而且很节省纸张,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如果查找父子等信息就很麻烦。

苏式

所谓欧式,即一页纸只注明五世,也叫瓜藤,如第一世有三个儿子,那么第二世就排列三个人,第二世三个人每个人三个儿子,那么第三世就排列九个人,这样直至第五世把五代人全部排列。这样的好处也很明显,即祖孙、父子关系很清楚的罗列出来了,而且还有清晰的长幼顺序。缺点也就是很费纸张。

欧式

另外,世系是家谱最主要部分,是家谱的核心。一般而言,分简单世系(或称垂丝)和复杂的世传(或称齿录)。垂丝只囊括族人姓名,不包括其他任何信息,而齿录则复杂很多,既有人物名字,还包括其生卒、字、号、生平事迹、配偶、子女以及葬所等信息。上述所述欧式、苏式即是齿录。

朱熹将欧、苏二式结合,垂丝采用欧式,齿录采用苏式。后世许多家谱亦有不少采用此种形式。

垂丝欧式

同一部家谱中的垂丝欧式和齿录苏式

再者,因为齿录一般包括垂丝所载内容,故垂丝在很多家谱中不载,只采用齿录(苏式)记载。

当然,除了欧、苏二式外,上有柳式、范式等形式,已很少见,故不赘述。

原来没家谱的在修谱时怎么算辈数

家谱中辈份的编排,一般都是从始祖开始往下排的。

现在创立家谱,首先要确定从什么时候开始立谱,立哪位先祖为始祖。

尊立始祖,一般多尊崇首位迁徏该地的那位先祖为始祖。

安土重迁, 故土难舍。迁徏异地,多有或战乱,或灾荒,或有不可抗拒的其它历史原因。迁徏之举多为无奈,劈荆棘,创家业,其中的艰辛酸苦可想而知。后代人感激怀念,便尊崇其为开山始祖。

另一种情况便是首迁者立谱,为怀念原籍的先人,尊崇其父其祖为新迁地的始祖。

迁徏日久,先祖无考者,多奉“X氏列祖列宗之神位”,然后尊近代有考之先祖为首世,往下排列。

始祖确立,辈份便可依次按行字顺排。

辈份 行字,一般可根据本族传统的文化特点,选择继承、光大、祈望,祝福之字,组成四言、五言或七言之诗,琅琅上口,便于传承。

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未来家谱男女同序(续)会造成什么社会影响

新修家谱最好的改进,就是与当下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只要是同姓氏的男女,都要入族谱。遵循以下原则:

一、同姓必入谱。同一个家族的同姓,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族人,入谱是天经地义的。

二、同姓男子娶媳妇必入谱。同族男子娶进异姓媳妇,她将成为该男子后代的母系长辈,所以也必须入谱。这是所谓血脉传承追根溯源的需要。

三、同姓女子嫁出必入谱。同姓女子作为族人之一,嫁给何人、何地,应入谱说明,这也是为后代查找血脉源流方便。如同姓女子有子随其姓,则同姓子载入族谱;若无子随其姓,则其嫁后血脉不载。

四、同姓女子招婿必入谱。无论其婿是否改姓,均视作族内人,类同同姓男子娶媳。招婿生子随同姓女子姓,则入谱;回户子随招婿原姓,则仅在谱中注明姓名、生活地点,余脉不入谱。

五、对已去世同族人,应有生平简介。与族谱同时存于附编中,宜有各已去世的族人的生平简介,可仿照国史体式,用极简文字叙其一生。考虑到族谱体量不宜过大,此附编将随着续修谱时去旧留新,但开基祖的迹略不可省去,续修多版也要保留。

六、秉笔直书,不宜过多褒贬。对同族名人,直叙其事,除有功于国家民族的大事外,不宜褒贬(后世对当时事迹看法不尽相同)。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后世客观了解前人经历。

七、不以贫富贵贱区别对待所有族人均应列入谱中,不因族人不交修谱费而不载,也不因族人慷慨支持而额外占用版面(对修谱有功人员,可以在序言或后记中列明事迹),更不因族人当时地位显赫而过多占用族谱版面。这种一视同仁的原则,主要是便于族谱传承,不致因贫富贵贱使族谱失去客观性。

八、对族谱草稿要仔细审校、核实,不可草率出版。家乘和国史一样,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而历史事实只有准确无误才会对后世有用,否则,一部低质量的族谱流传于世,还不如没有。在族谱正式付梓前,一定要少量印制一部分预印本,分发有一定文字功底、有责任心、正真公正的族人审阅,提出修改意见,以便在正式出版前纠正错漏。如有可能,也可分送部分印本给本族外的专业人士帮忙审定。

九、族谱印制分为简编和全编两种形式。简编本除了编入开基祖简介及前言、后记外,只有本系的谱系源流、本系前人生平简介,大的宗族可以按房头分类。全编本包括全系源流和所有族人前辈生平等。

十、族谱中可编入照片等。随着当代印刷技术的进步,条件许可时,可以按谱系逐一将能收集到的族人照片、特殊器物照片作为附编载入。

十一、族谱宜20-30年续修一次。族谱续修时间间隔过短,许多历史进程正在进行,无法写全;续修时间间隔太长,很多历史事实又会被遗忘。特别要注意的是,对新增字派,修谱一次最多增加8字,按一代10年计算也可以用80年,按一代20年计算更可以用160年,按现在一代30年计算,更可以用240年。我看到的,有人族谱续修时,竟然新增字派24字!我不知道这些修谱之人是不是脑袋进水了,把应该后人做的事都抢着做了。我看到的这个族谱,修谱的主要事情都没做到位,但新增字派却这样荒唐了!

十二、族谱应保存电子版,以便族人下载或续谱时修改利用。现代人因为文字资料很多,保留纸质书籍太多殊为不便,如果有电子版族谱,族人保存和查阅就很方便了。

总之,族谱是团结族人为国家民族和家族兴盛传承的重要载体,不修则已,修则要严谨细致,不可马虎。修谱时男女是否同序(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审慎决定,做到既符合传统,又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归根到底,是否入谱、是否载入血脉传承,应该以载入的族人是否同姓来判断。不同姓,已经不是同族人了,何来入族谱之说?我以上提出的原则,就是体现了这一观点。

当然,修谱是家族大事,是费力费钱费时的工作,筹措修谱资金是最基础的,钱太少是办不成事的。

中国的家谱是不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否符合申请

可以肯定的说,我国的家谱文化是不能够获得世界文化遗产名单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主导、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一项国际公约。我国在1982年加入这项公约,目前我国有53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文化遗产36想,世界自然遗产13项,其他4项。在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在第二位,意大利暂居第一。

世界文化遗产评选标准共六项。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经消失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史上一个或者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人类的传统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者多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我国入选的世界文化遗产一共36项。它们是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以及兵马俑坑、周口店猿人遗址、布达拉宫、承德避暑山庄、曲阜孔府、武当山古建筑群、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园林、天坛、颐和园、大足石刻、龙门石窟、明清皇家陵寝、青城山都江堰、皖南古村落、云岗石窟、高句丽王城和王陵及墓葬、澳门历史城区、安阳殷墟、开平碉楼、福建土楼、郑州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元上都遗址、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土司遗址。其他还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3项。

由此可以看出,根据评选标准和我国已经入选的实例判断,中国族系家谱是不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概念的,所以就更谈不上符合申请标准了。建议提问者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是否包容中国家谱文化。

可供参考的一段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指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定义的条款。其中心思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段话中的“有时为个人”和“表现形式”的表述符合中国家谱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质。

家谱的辈分用完了,如何续家谱

我是文开石,我有点建议可以参考。

续家谱排字,先根据你家之前的排字,看看是根据什么规律排的。

家谱排字,有的用五言诗七言诗,有的用对联。

还有一些特殊的。

比如双重字辈,也就是说除了第二个字的,同辈第三个字的规律也定下来,有定同一个偏旁的,有定五行之一的。

还有直接按照五行的偏旁,五个一组往下排。

确定了之前的排辈规律,再根据这个规律往下重新排。

别弄的之前五言诗,后来上下句。不伦不类。

家族字辈一般选用有些寓意的字,语句可以通顺,也可以只是把选好的字按照一定韵律排列。尽量上口通畅为好。

可以选好字后,由在世的家中长辈讨论决定。也可以请德高望重的人帮忙赐字。

比如孔家,就是朱元璋赐字,到了清朝用完了又赐了一次。

确定以后,再选良辰择吉日,记入家谱。

另外提醒:

  • 排字千万别重复。一是别和之前用过的字重复;二是别和别的姓氏排列重复,这个可不能抄。
  • 先做些功课说不定有现成的。家里既然有家谱,那说明是有传承的,可以去查你们这个姓出处来源,也许在老家、祖辈那边,早就已经排好了有现成的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