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太可怕(《滕王阁序》的地位)_王勃_典故_用典

本文目录

  • 《滕王阁序》的地位
  •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25岁时写了《滕王阁序》这是什么水平呢
  • 《滕王阁序》为何会被很多人称为千古第一文
  • 后世对滕王阁序评价
  • 《滕王阁序》的作者,为何写了一首诗,就把自己害死了呢
  • 《滕王阁序》到底有多牛
  • 王勃的《滕王阁序》在当时其实是烂大街的吗
  • 滕王阁序太难背了,三天只背下来两段
  • 上学时背诵的《滕王阁序》,滕王是谁身份可怕,但老师却从不讲
  • 《滕王阁序》一直饱受世人的质疑,他们到底在质疑什么

《滕王阁序》的地位

  导语:人们喜欢攀比,而文学创作也爱攀比,时人经常将《滕王阁序》与其他写景文章相提并论。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话说在唐代,有一些地方,是诗人们PK谁更猛的地方,就好像武林中的华山。

  当时,在山西蒲州有一个楼,叫做鹳雀楼,一共三层,挺壮观。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唐代很多诗人都一窝蜂跑到鹳雀楼去写诗。他们互相PK,看谁最猛。

  要知道,唐代是什么时代?是诗人一个比一个猛的时代,没有一点底气是不敢乱写的,估计宋江之流到

  了鹳雀楼,也不好意思把“敢笑黄巢不丈夫”之类的打油诗写上墙去。不像现在,阿猫阿狗都敢留个“

  某某某到此一游”。

  这一年,鹳雀楼来了一个大猛人,名叫李益。

  没听说过不要紧,记住他是唐代诗坛的一个大猛人就行了。

  读了其它诗人的作品后,李益冷笑一声,挥毫泼墨,留下了八句: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恨犹速,愁来一日

  即为长。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看着那挥洒淋漓的墨渍,李益嘴边浮现了微笑。他知道,这首诗会流芳千古。

  果然,这首诗被人们争相传诵:猛,真猛!

  然而,它居然没有成为鹳雀楼上最猛的诗,甚至连第二猛的都排不上。这不怪李益,要怪只怪唐代的猛

  人实在太多了。

  又一个猛人来到了鹳雀楼。他叫畅当。

  他读了李益的诗,却只淡淡一笑。八句?七言?有必要吗?畅当挥毫泼墨,写下了一首诗,只有四句: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绝了。简直绝了。

  这首诗,不但被认为压过了李益那首,更是让成百上千写鹳雀楼的猛人们没了脾气。

  这叫其它的诗人还怎么写?还能写得比这景色更壮阔吗?还能比这心胸更宏大吗?

  能!这是唐代,没有什么不能发生。

  还有一个更猛的人飘然而来,登上了鹳雀楼。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王之涣。

  顺便说一句,这个猛人在《全唐诗》里只留下了六首诗,其它的都散佚了。关于他的资料很少很少。

  王猛人登上了鹳雀楼。这里已经来过很多诗人,留下了无数名篇。它们都才华熠熠,猛气十足,犹如铜

  墙铁壁,封住了他的出路。

  他必须再辟蹊径,再升逼格!

  然而,猛人就是猛人。眺望着眼前的苍茫落日、滚滚黄河,王之涣拿起笔来,写下了四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就是大唐的气象,是大唐一代猛人的胸襟。

  由于这首诗太猛了,以至于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小孩子启蒙学唐诗,往往第一个就要学这一首。

  二、

  王之涣先生也交了一些猛人朋友,其中最猛的有两个,一个是绝句猛人王昌龄,一个是边塞猛人高适。

  猛人之间是互相不服气的。他们找各种机会PK,看谁最猛。

  王昌龄可不是一般人。李白的七言绝句恐怖吧?想想“朝辞白帝彩云间”“故人西辞黄鹤楼”就知道了

  。但是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恨不得比李白还猛。“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 天生太白、王昌

  龄以主

  绝句之席”。

  高适,也是个大猛人。岑参的边塞诗恐怖吧?想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知道了。但

  是高适的边塞诗恨不得比岑参还猛。别告诉我你没听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猛人

  杜甫

  是怎么评价高适的?“独步诗名在”!

  可想而知,要pk掉这两个猛人,让他们彻底服气认怂,多不容易。

  但是我们的一代猛人王之涣做到了。

  这一天,下着小雪,三个猛人跑到一起吃酒。忽然酒楼上来了几个美丽的梨园女子奏乐唱曲,唱的`是当

  时最流行的诗,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

  绝句猛人王昌龄主动挑起了pk。

  他说,我们三个都很猛,但到底谁最猛呢?不如今天比一比,这些美女唱我们谁的诗最多,谁就最猛。

  另外两个都没有意见。于是,一段千古佳话就此开场。

  一个歌女首先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微笑起来,伸出中指(我猜的,其实我不知道他伸的是哪根手指)在墙壁上画了一道:“我一首了

  。“

  又一个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高适也伸出中指画墙壁:“我也一首了。”

  王之涣只是浅笑着,虽然落后,但并不慌张。

  又一歌女开口唱了,又是王昌龄的一首绝句。王昌龄得意洋洋起来,提醒王之涣:“喂,我已经两首了

  。”

  这时,一直很安静的王之涣终于表态了。他说,刚才这些歌女档次不高,她们唱的曲子怎么能算呢?

  他伸手指向最美丽的一个歌女,微笑着说:“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就承认自己是撸瑟;如果她唱

  了我的诗,那你们就拜在我座下,拜我当老大吧。”

  终于,轮到这个最美丽的女子唱了。

  只听她唱的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寂静。死一般的寂静。

  王之涣回过头来,微笑着看着王昌龄和高适。这首诗正是他的不朽名篇《凉州词》。

  我们不知道,王昌龄和高适有没有当场下拜认老大。

  但我们知道,后来的文艺批评家们争论哪首绝句是唐朝第一猛,费了很多口水。

  明朝的文坛霸主李攀龙说,要数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最猛;

  继任的霸主王世贞说,是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最猛;

  但清代的大才子王渔洋不服。他抱来了四个重磅炸弹,说每一颗都可以把你们的那些“最猛”炸了。

  这其中,第一颗是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第二颗是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第三颗是王昌龄

  的“奉帚平明金殿开”;而第四颗,就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

  是的,王之涣只留给我们六首诗。

  但已经足够了。

  我们不能要求更多了。

  三、

  接下来出场的大猛人,叫王勃。

  又是姓王的。

  那一年,洪州都督阎伯屿坐镇南昌,新修了一个楼,装潢极其豪华。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八项规定,阎都

  督大张旗鼓请客吃饭,招待宾客。

  当时干部吃饭也要讲格调,不能搞海天盛宴,而是要请一些有文化的人来镇场子。有一个年轻人被邀请

  了,他就是王勃。

  顺便说一声,王勃是初唐大名鼎鼎的“四杰”之一,其当时的江湖地位,相当于东邪西毒南帝北丐。

  关于四杰的排名顺序,争论很多,有人说是王、杨、卢、骆;有人说应该是王、骆、卢、杨。但不管怎

  样,一千多年来,没有任何一个批评家敢不把王勃排第一;再过一千年也不会有。

  他那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足够砸死唐朝好多猛人。

  话说阎都督请吃饭的时候,号召大家以自己的新楼房为题写作文。

  他真是想搞作文比赛吗?错了,他是想借机会夸耀自己女婿吴子章的才学。他事先已准备好了一篇作文

  ,打算在席间让女婿拿出来,把大家镇住,就跟贾政在大观园里让贾宝玉题写对额的意思差不多。

  在座的客人又不是傻子,不敢抢女婿的风头,都推辞不写。

  女婿得意洋洋,正准备把已在胳肢窝里捂热了的作文掏出来,忽然,二十多岁的王勃站了起来:“我写

  。”

  阎都督当然很不高兴,拂袖而去。

  坐在帐后,他越想越气,忍不住叫手下去看看那个小子写了什么。

  不一会儿,手下来报告:“他的开头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都督嗤之以鼻:“不过是老生常谈嘛”。

  一会儿,手下又来报告:他写了“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都督沉吟了,他感觉大事不好,自己的女婿要糟。

  随着一句又一句传到都督耳朵里,都督的脸已涨成猪肝色。

  终于手下又跑来报告了:“他写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都督终于崩溃了。“天才,天才啊!”

  阎都督的这座楼房,叫做滕王阁。王勃的这篇作文,就叫做《滕王阁序》。

  女婿被王勃抢了风头,无比愤怒。他指责王勃的作文是抄袭自己的。

  为了证明自己是原创,他凭借过目不忘的特异功能,把王勃的作文流利地背了出来。

  背完之后,他冷笑着盯着王勃。客人们也窃窃私语,怀疑王勃抄袭。

  王勃不慌不忙地问女婿:“吴兄记性真好,佩服!佩服!不过我的作文末尾还有一首序诗,你知道吗?

  ”

  女婿傻眼了:还有诗?什么诗?

  于是王勃起身挥毫,文不加点,写下一首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

  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又是寂静。死一般地寂静。

  女婿羞愧地退下了。他终于知道,自己今天面对的绝不只是尘世中一个迷途小书童。

  王勃只活了二十六岁。在一次南下去看他父亲的时候,渡海溺水,受到了惊吓,挂了。

  我们不知道,如果他活到六十二岁,会猛到什么程度。可能是他猛得老天爷也看不下去了,怕以后的文

  学史没法写了,让他挂掉算了。

  四、

  诗也是有套路的。写着写着,猛人们就逐渐发现了一些创作的套路。

  比如,想成为唐代最猛的诗,最后一句就要用否定的结尾。

  朱自清说,八首最猛的唐诗绝句,它们的结尾全部是否定式的:

  “西出阳关无故人”“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岸猿声啼不住”“玉颜不及寒鸦色”“醉卧沙场君莫笑”

  “春风不度玉门关”“不知何处吹芦管”“商女不知亡国恨”。

  难道这种套路就不能打破吗?

  能。

  这一年,一个孤独的诗人来到了苏州。他叫张继。

  他的名气不大,和之前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王维、李白、高适、李益等猛人比,他只算是个小诗人

  。历史也没有详细地记录下他的生平。

  我们只知道,他一生不太得志,快50岁才有了正经职位,长期在外漂泊。那一个夜晚,在苏州,他很想

  家。

  大雾弥漫的晚上,他睡在船舱里,思想着故乡和前程,辗转反侧。

  不知道是什么魔力,让这个一直好像并不太猛的诗人小宇宙爆发,写出了一首超级猛的千古名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清代的蘅塘退士编了那本着名的《唐诗三百首》,只选了张继同学的一首诗。

  他只能选一首,因为张继流传后世的诗本来就很少,也都不太猛;但他也不敢不选这一首,不然他的《

  唐诗三百首》要被骂死。

  有不少人坚持说,这首诗是唐代第一名。

  就是这一首诗,让毛宁哥哥唱了又唱,余秋雨伯伯含泪赞了又赞。

  写完这一首之后,我不知道张继是否喷出一升鲜血,大叫一声,毕生功力散尽,倒在船舱中;就好像王

  真人竭尽全力发了一招一阳指,破了蛤蟆功,然后倒栽葱倒了下去。

  倒下去的时候,他应该是微笑着的:

  我作为一个小诗人,却写出了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谁说结尾要用否定句,才能写出猛诗?

  人,一辈子有这一次巅峰体验,足矣。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25岁时写了《滕王阁序》这是什么水平呢

写出了《滕王阁序》当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水平。王勃在25岁时写了这样一篇文章,真是个天才。

公元675年,王勃路过南昌看望家人。当时,洪州的祭司阎伯屿重建了滕王阁,并为客人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伯屿想让女婿孟才子出风头,假装邀请所有在场的客人为滕王阁写序言。其他客人知道伯屿想让他的女婿写文,所以他们都拒绝了。

却发现王勃真的开始写作了。所以伯屿起初非常生气,生气地离开桌子,假装去厕所,派他的人去看王勃写的文章,读给他听。王勃从写“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开始,伯屿觉得这是陈词滥调。下面两句话:“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伯屿补充道:“这只不过是些旧事。”却发现下面的王勃,像一个老赛车手一样,失去了控制,写了许多十分完美的诗句。当写道“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时,仆人向伯屿报告了这件事,他犹豫着什么也没说。当王勃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名言时,伯屿才感叹道:“这真是天才,当仙人也!”所以连厕所不再上了。他出来站在王勃旁边,看着他完成写作。

可以看出,《滕王阁序》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是牛在哪里呢?让我为你慢慢分析一下。《滕王阁序》的第一个特点是它使用了许多典故,几乎是一个接一个,这已经成为中学生的噩梦。这么多典故真的很难记住。因为使用了许多典故,虽然语言简洁,但它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滕王阁序》只有几百个字,相当于一篇中学作文的长度,但当我学习它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写了几千个字。

用典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你在使用一个用典,你的脑海中必须至少有10到100个用典的储备。此外,要在短时间内找到最有意义的典故并写出这么工整四六骈文并不容易。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使用了几十个典故,但他可以一笔到位,而且都非常恰当,这简直是一个“人肉数据库”。

因此《滕王阁序》是一个可怕的炫技之文。面对滕王阁的宴会上这么多有名的才子,王勃打算炫耀他的才华,确实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当然,如果《滕王阁序》只是一部浮华的作品,它就不会成为学习文言文的必经之路,更不用说被列入中学课本了。《滕王阁序》最大的优点是它不仅让人眼花缭乱,而且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感情和思想。

古人对骈文有很多批评,主要是因为骈文过分注重对仗、典故等形式事物,而忽略了思想的表达。然而,《滕王阁序》却没有这样的问题。

在滕王阁序的第一段,首先描述了为什么写这样一个序言,并赞扬了在场的客人。在第二段,写了滕王阁的壮丽,在第三段,写了从远处看到的美丽景色。这些都是正常的,然而后面王勃开始发挥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第四段,王勃从舞台向远处望去,想起宇宙是无限的,生命是有限的,于是他开始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的乐极生悲和陈子昂的《幽州门楼序》的慷慨庄重。

在第五段中,王勃认为自己在宇宙中,悲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用曾经怀才不遇的人比喻自己。

当然,作为一个有前途的25岁年轻人,这样的写确实有点自夸但并不狂妄。因此,王勃在第六段中一扫他愈渐低落的情绪,表现出一种热情向上的态度。可以说,王勃利用阎伯屿的宴会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推销。在座的各位都会记得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有着非凡的文学天赋和崇高的抱负。

因为《滕王阁序》写得很好,所以人们常常忽视了序后的《滕王阁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品这首诗,这首诗意境幽远,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是借鉴里面诗句的,李白是大唐最伟大的诗人,可想而知《滕王阁诗》有多棒了。

《滕王阁序》为何会被很多人称为千古第一文

       滕王阁序》是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的作品。唐初四杰的风格,既受南北朝浓艳倚靡的宫廷诗风的影响,如通篇用骈体写作,又有了一种清新自然的勃勃生机,不似南北朝时的儿女怀春之类的内容,而是多加了对人生的感慨,对生命的观照。《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贫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是何等的豪气冲天。而且,也对唐中期的以浪漫主义为主流的诗坛摆脱掉前朝之风,竖立起自已的风格旗帜起了很大的开拓作用。

      骈文是我国文学史上争议较大、影响较深的文体。王勃的《滕王阁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代表骈文的最高成就。从内容上看,《滕王阁序》拓展了骈文的艺术境界。在艺术形式上《滕王阁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在骈赋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达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自唐以来,骄文无论作为表达形式,还是作为一种文体,一直受到种种指责。有的人认为骄文是“宫廷文学”、“贵族文学”,“是一股逆流”;有的人认为“骄文本身具有不可克服的缺点”。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大都持否定的态度,这些看法值得商榷。 骄文产生于魏晋,经南北朝的发展、繁荣直至唐初。“四杰”续六朝文学传统,屡有优秀作品,而王勃的《滕王阁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代表骄文的最高成就。 从内容上看,《滕王阁序》变流行的装演粉饰为抒写真情,脱离“宫廷文学”的樊笼,拓展了骄文的艺术境界。

 

第一:精

   精有二种解释,一种是用词简练,通观王勃全文,说实话确实是用语简练。这一点在文中处处可以见到。如描写地理位置“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了了数字,就将洪都(南昌)的地理位置说的一清二楚。由大及小,大气而不遥远。而且在这几字中将洪都的险要位置中心地位说的一清二楚,此等用笔老到之举,岂是一个精字了得。描写节气“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又是一目了然。描写人“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也是数字。像此种字简意深之例,通文比比皆是,看我等动辄洋洋数万言,才知其贵重也。此为我等后学当学之一也。

  第二:点睛妙用

  《滕王阁赋》系属名篇,名句佳言当不谓小。世人常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自是不待言下。此为写景之最也。其它如写地势“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写励志如“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写虚境如“渔舟唱晚,响穷鼓蠡之滨;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那一句不是惊世骇俗之佳句,此等妙笔,全文俯首拾来皆是,处处设疑,处处点睛,有此等点睛妙笔,怎不让其赋妙不可言呢?所以呀,我们现在写作,也要注意用词之精,一篇文字如有一二句点睛妙笔,全文皆活也。写散文者应记之。

   第三:博

  中国有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句说的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写作的知识面一定要广。熟读唐诗三百首,只要我们用心的熟读了,那么对其中的意境、技法、格律、也会有自然而然的熟悉,在此种情况下,无疑对于我们自身的写作是有好处的。

  博览群书,也就是说肚子里有墨水,俯首拾来皆成句,是我们写作者必须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厚积薄发,看多了,识多了,写起文来自然也是轻车熟路,事半功倍也。看看我们现在的什么少年作家,还有那些看了几句摘撷的名句或是翻了几本哲学就动辄大言不惭的主儿,也敢在那里叫嚣自己学富五车,实让人殆笑大方耳。

  我们看王勃的《滕王阁赋》,就可见王勃所学之博。如地理“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对于南昌的历史了如指掌)。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远景、在南昌的四周地理)”。“响穷鼓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中景,南昌周边)”。如节气“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节令)。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节气)”。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孟尝高洁……阮籍猖狂”等等。可见王勃引用之泛,而且入情入理,浑然不着痕迹,这样的引用如胸中无万千书卷,又如何能信手拈来呢?所以,写作者博览群书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必须要做的。否则,临时抱佛脚,拉一些似是而非的典故来引用只能是东施效颦,徒画蛇添足罢了。而且知识面不广,创作面就会受到限制,这是写文时的大忌,愿文学爱好者明之。

   第四:收放自如

  一位成功的文字作者,比喻他的功底最佳用词就是收放自如。该收时候收,该放时候放,也就是在一篇文里,始终抓住中心,在引申面上,又抓住诠释之重,这样层次感分明,中心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而又能将作者的中心思想毫无保留的灌输给读者,这样的作家,才是成功的作者,因为读者的思想已跟着他的思想互动。

   

后世对滕王阁序评价

滕王阁序》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典故非常多,王勃几乎在每一句中都用了一个典故。中国古代的文人非常重视用典,也非常喜欢用典。因为典故有一个好处,就是能用极短的语言表达极丰富、极微妙的意思。
不过用典也是很难的,因为你的胸中如果没有储备足够的典故,到写作的时候必然抓耳挠腮写不出来。而且用典又难在贴切,用典就是用古人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你怎么能在极短的时间里从浩如烟海的典故中找出最符合自己思想的那一个?这考验这写作者的能力。
在《滕王阁序》中,王勃用了几十个典故,而且每一个典故都很贴切。王勃不仅写出了这些典故,还把这些典故写成了对仗工整的骈文,朗朗上口,文采飞扬,确实非常不简单。由于王勃写了很多典故,所以《滕王阁序》虽然短短几百字,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意涵,给我们的感觉却像有数千字一样。还记得中学时背诵《滕王阁序》可是一件苦差事,感觉怎么也背不完,就是因为其中的典故密集,一句一典。
居士我感觉,王勃在滕王阁宴会上仿佛是有意要展露自己的惊人才会,因此写出了这么一篇炫技之作。王勃果然一炮而红,打响了自己的招牌。
不过,若《滕王阁序》仅是一篇炫技之作,它也不会流传千古,因为古往今来的炫技之作太多了。而王勃并不是为炫技而炫技,他在其中倾注了大量真情实感,言之有物。所以《滕王阁序》被选入了《古文观止》,被选入了中学课本,成为中国人学习文言文的范本。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文,而骈文这种文体在古代曾引起很多人的声讨。因为骈文注重形式,却往往忽略了内容,因而不能表达真实的情感,言之无物,华丽空洞。当然,这种批评针对的并不是《滕王阁序》,因为《滕王阁序》虽然华丽,却并不空洞,这篇文章意蕴无穷,出自王勃的内心,是他的真情流露。

《滕王阁序》的作者,为何写了一首诗,就把自己害死了呢

王勃从小就非常聪明,据说他六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可谓是神童,到了九岁,王勃就能指出《汉书》里的错误,十二岁开始,王勃到长安城学医,后回到家乡,找机会做官。

到了668年,王勃在科举考试中,被授予朝散郎,成为年纪最小的官员,正是由于王勃年少成名,所以未免有些恃才傲物,所以不免招来祸端。

有一次,沛王李贤跟英王李哲斗鸡,王勃为此专门作了一篇《檄英王鸡文》,以讨伐英王的鸡,给沛王助兴。不久之后,这个事情传到了唐高宗耳中,他很愤怒: “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有意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就这样,王勃被罢免了。

后来,不甘心的王勃再次在朋友引荐之下,回京做官,可这次遇到更大的麻烦,王勃杀了一个叫曹达的官奴,因为大赦才没有被处死。有记载说王勃之所以遭此横祸,是有人设计陷害,纯属被同僚妒忌。但不管怎么说,王勃的进仕之路是彻底断了。并且,这此件事还牵连了他的父亲王福畴,王福畴因此被贬为交趾县令,就是一个不毛之地,这对王勃打击甚大。后来王勃出狱,朝廷宣布恢复其旧职,但心灰意冷的王勃没有接受。

后来,根据史书记载,王勃在去看望父亲的时候,路过了滕王阁,并在此作出流传后世的《滕王阁序》,再后来,王勃到了交趾,见到父亲。在返回时,因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吓过度而死。

王勃的死,真的很可惜,你觉得呢?

《滕王阁序》到底有多牛

整篇《滕王阁序》一气呵成,字字玑珠,句句精妙。众相争观,交口称赞。

阎公子自愧不如,简直怀疑自己是个读十数年诗文的蒙童,阎伯屿感叹道:“如此才情,那侄儿相差何止千里,这样的锦绣文章,惊世骇俗,世间少有。”

王勃离开洪州之后,在渡海时遇到风浪,不慎翻船。王勃淹死海中,当时他年仅二十八岁,一个杰出的诗人,就这样怀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只有他写的那篇《滕王阁序》代代相传,永驻人间。

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

创作背景:

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675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作者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

序中作者虽满腔热血,才华横溢却因恃才傲物、放荡不羁而被当时社会所不容。壮志难酬,所以在这里作者由宇宙的无限而想到人生有限、短暂,表露出对时光流逝却功业难成的感慨;他悲叹盈虚有数,透出无法扭转命运的无奈。

为自己只能流落南海之滨,无力跻身帝都长安为国效力而感到悲伤。在第五段中,作者用典故把自己比做贾谊、梁鸿、冯唐、李广,来描述自己现在遭遇的困境,但作者没有在悲伤中停留太久,转而用自己的乐观精神给这一段咏叹做了更好的注解。

王勃的《滕王阁序》在当时其实是烂大街的吗

《滕王阁序》对于在背这篇课文的朋友说巨头疼的,毕竟当时背诵这篇课文还是费了老鼻子劲。而在高中的语文老师介绍《滕王阁序》,就说这是个千古名篇,文笔很厉害啦,但是却没有说清楚滕王阁序到底厉害在什么地方,所以这也让很多人感到疑惑,难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在当时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水平,是一个“烂大街”的作品吗?

其实这当然不可能,其实《滕王阁序》水平真的很炸裂,而在二十又五岁就能写出这样文章,我们的王勃就是天才。《滕王阁序》是王勃串门子看亲戚,路过现在的南昌,那里阎公重修滕王阁大宴宾客,而他为了炫耀自己的女婿,假意邀请宾客为滕王阁写序,其他人明白就推辞了,而王勃却突然提笔大作。

而在刚开始的时候,阎公很生气,愤然离席假装去上厕所,但是他却派手下将王勃写的报给自己听,在刚开始阎公觉得王勃写的是老生常谈,但是不料下面王勃却突然爆发,直接原地起飞,句句那叫一个语出惊人呐。当写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公也顾不上生气,当场惊叹“天才,永垂不朽”。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优秀。

《滕王阁序》在用典故上就是优秀得不行的啦,你看看你会用一个典故,那是容易,但在几乎没有思考时间,你寻思出最符合的,并写成文章却并非易事,更何况《滕王阁序》直接用了几十个典故,而且文笔超赞。其实《滕王阁序》,不仅仅是一个王勃在炫耀自家的写文技术的作品,而且还写出了王勃的真挚情感。

滕王阁序太难背了,三天只背下来两段

其实还是很好背的,首先理解里边的意思,典故,还有要把文章里面的疑难的字认全了,因为里边有很多通假字
然后再通读两遍,联想一下文章里的景色描写,还有典故(这篇文章算是用典最多的一篇文章了)
然后就是速读,要做到越读越熟练,慢慢的就会背下来了,我就是这样背的。

上学时背诵的《滕王阁序》,滕王是谁身份可怕,但老师却从不讲

上学时候我们都学习过许多的诗词歌赋,在语文课本之中我们也肯定学过这样一种文章,既不属于诗也不属于词,而是散文赋,也叫做骈文,其中《滕王阁序》就是这种文章,是要求必须背诵下来的名篇。很多人对于当时文中描述的滕王阁都印象深刻,并且后来很多人都因为这篇文章对于滕王阁的描写,才会让滕王阁成为旅游的好去处,可以亲自感受一下滕王阁的壮美,但是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老师是否告诉了我们文中所提到的滕王是谁,其实老师当时根本就没告诉我们文中滕王究竟是谁,但是不交给我们肯定有他的原因,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其中隐藏的原因。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其实这当中的滕王的原名叫李元婴,那么这个李元婴其实就是李渊的小儿子,也是李世民的弟弟,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皇亲国戚。但是据史书之中记载,李元婴生性愚钝,而且品行也是非常的不好,非常的喜欢女色,在政治上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才能,他也是李世民在登基成为了皇帝之后被封为了滕王的。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李元婴本人也是非常喜欢这样的生活,在被封王之后,他每天都在沉迷于酒色之中,它本身虽然对于政治漠不关心,但是在音律上还有绘画之上还是有一定的天赋的。《滕王蝴蝶图》就是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前提到过这个滕王的品行非常的不端,就是因为他特别喜欢祸害比人家的妻女,只要是有点姿色的,被自己看上之后,都会想尽办法弄到自己的府中,而这些人的身份地位跟他肯定是没有办法相比的,被羞辱之后又没有任何的办法,只因他是王爷,这就是当时社会之下的等级差距造成的严重社会问题。但是还有许多的官吏会为了讨好滕王,趁这个机会将自己家中的妻女送到他的面前,可能许多人都觉得一般人很难做到,但是当时社会我们都知道妾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而其中的一个作用就是用来讨好别人当做物品送出的。种种事情导致他的名声非常的不好。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身为李世民的弟弟,在李世民去世之后,他不仅没有一丝的悲痛,而且还继续的在家中大摆筵席,饮酒作乐。而这一幕被李治看到了之后,非常的愤怒,所以就在他登基之后就把李元婴贬到了南昌,正常人在被贬之后肯定都会明白自己犯的过错而有所收敛,但是李元婴却并不一样。他竟然在赣江边上修建了一座阁楼,而且还召集了许多的歌姬,在这里邀请天下的文人墨客一同的在阁楼之中逍遥快活,整日都有美酒跟美女相陪。但是李治对于他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减少他的开支,让他能够有所收敛,李元婴直到再次被贬到滁州之后才从这座阁楼之中离开,而这座阁楼就是我们课文中熟悉的滕王阁。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正是因为李元婴整天在这座滕王阁中寻欢作乐,所以即使诗篇之中的滕王阁如此的精美,老师也不会将这其中的滕王介绍给我们,毕竟在学生时期对于事物的理解是非常的容易出现偏差的,为了让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老师们这样做还是有他们的道理的。

《滕王阁序》一直饱受世人的质疑,他们到底在质疑什么

首先:是否是即兴所作,我们完全可以在《唐诗纪事·王勃》一书中找到答案。此书记载:“勃为文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书之,初不加点,时谓腹稿。”这话的意思是,王勃让下人先磨墨,自己则躺着思考,后来忽然站起来挥笔而书,文不加点,可见当时王勃是现场打的腹稿。其次:模仿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与春旗一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